我所知道的朱熹:第二十六章 戊申封事

淳熙十五年,朱熹上了一道洋洋洒洒的万言书,因这一年天干地支纪年是戊申年,所以称作《戊申封事》。在《戊申封事》中,朱熹直接批评和否定了宋孝宗继位以来的统治,丝毫不给最高统治者任何面子。宋孝宗会如何对待朱熹?等待朱熹的命运又是如何?

淳熙十四年(1187年)七月,因右丞相周必大举荐,朝廷任朱熹提点江西刑狱公事。

周必大生于靖康元年(1126年),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登进士第,淳熙七年(1180年)任参知政事,淳熙九年(1182年)知枢密院,逐渐与王淮形成对峙局面。淳熙十四年(1187年)二月进登相位后,想请儒学大师朱熹出山,以壮大自己声望。

周必大在给宋孝宗的奏疏中,称“朱熹之经学上祖孔孟,下师程颐,举而用之,必有可观”。周必大还就朱熹与唐仲友交劾一案,直抒己见说,如朱熹所劾属实,就应褒奖朱熹、处罚唐仲友,如所劾不实,就应降罪朱熹,不应朱、唐二人皆废而不用。

于是,朝廷命朱熹为江西提刑,这等于是对朱熹奏劾唐仲友的肯定。但朱熹陶醉于武夷山水而怡然自乐,以身体有疾病为由,推辞新命职务,习惯性地请祠。

十一月,朝廷再下诰命,表彰朱熹“救荒之政,所全活者甚众”,不同意其请祠,要求赴任江西提刑。此时,朱熹已获知江西提刑马大同被劾罢,其罪名是“用法严峻”。这让朱熹萌发了悲天悯人的心态,决定接受新任。

淳熙十五年(1188年)正月,朝廷催促朱熹入都奏事,征询他对国家治理和新任职务的观点意见。入都奏事是朝廷对新任官员的常规动作。

二月,朱熹足疾发作,再次请祠。朝廷不同意。三月,朱熹在弟子李闳祖、陈文蔚的陪侍下,启程入都。四月,朱熹再次上书请祠,在信州玉山(今江西省玉山县)等待朝廷复命。其实,这个时候朱熹也有意观望朝中王淮与周必大两党相争情况。

五月,王淮被罢去宰相之职。朱熹朝中好友尤袤也写信给朱熹,劝朱熹入都奏事后赴任。

朱熹遂决定入都。此时,有人劝朱熹面圣不要再谈“正心诚意”的观点。朱熹气愤答道:“吾平生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

在朱熹眼中,治国理政的关键在君心,作为臣子的职责,就是在于匡正君心、正大君心。

五月底,朱熹抵达临安城。

六月一日,兵部侍郎林栗拜访朱熹,二人在八卦生成说上展开舌战。林栗主张互体八卦生成说,朱熹主张先天八卦生成说。在辩论上,朱熹压倒了林栗。这本是学术上的辩论,谁也没想到,却为林栗在政治上打击朱熹埋下祸根。

六月七日,宋孝宗在周必大的提醒下,终于在延和殿接见朱熹。离上一次会面,又过去了七年,二人都已两鬓斑白。宋孝宗对朱熹非常热情,推心置腹地进行一番寒暄,气氛融洽。

朱熹精心准备了他自认为必须向皇帝反映的事情,***有五札。

第一札批判近来刑罚失当,向宋孝宗提出刑教兼施的主张。第二札提出狱官要选择合适的人。这两札不离本行,应该是朱熹针对马大同“用法严峻”有感而发的。

第三札提出罢除经总制钱。经总制钱,是经制钱和总制钱的合称,皆为宋代巧立名目而设的杂税。北宋经制使陈遘,加征卖酒﹑典卖田宅的牙税,以及其他项目的税金,称经制钱。其后,总制使翁彦国,仿效陈遘的办法,另立名目征税,称总制钱。经总制钱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废除,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又恢复。朱熹是南宋第一个提出罢除经总制钱的人。

第四札论地方官员随意刑罚的害处,指出朝廷虽已明令禁止,但各州县为了本级行政管理,各种不良处罚行为不断。

第五札朱熹又把矛头对准宋孝宗,认为当时糟糕的统治形势,是宋孝宗“心不正”、纵私欲造成的,要求宋孝宗涵养天理、克制人欲。朱熹提出要罢黜内侍甘昪等小人。对这些奏论,宋孝宗不置可否,倒是朱熹足疾造成的跛态,引起了宋孝宗的注意。临别时,宋孝宗对朱熹说,要给朱熹一个清贵显要的职位,不应再拿州县的事来烦他。

六月八日,朝廷命朱熹为兵部郎官,这下兵部侍郎林栗成了朱熹的直接上司。朱熹以足疾为由请假调理治病,暂不供职。

林栗打压朱熹的机会来了,他指派兵部职员拿着郎官印章,前往朱熹住舍强行交接。朱熹暗暗叫苦,他如领受大印,之前请假治病、暂不供职就是假的,是欺君之罪;他如不接受大印,是违抗上司的命令。

朱熹一心不受官印,而职员硬要交接。朱熹无奈,只能央求职员留下,两人***同坐守官印。

可第二天迎接朱熹的是更大的风暴。林栗上书弹劾朱熹,***有浮诞无学、高价收徒、伪诈隐藏等罪状。林栗的弹劾引起朝廷一片哗然,本部侍郎弹劾郎官,这纵观整个封建时代也是少有的。

朱熹与林栗同在兵部为官,显然是不合适的。周必大请求仍授朱熹江西提刑之职。六月十一日,朝廷仍命朱熹为江西提刑,着其立即赴任。

六月十二日,朱熹离开临安。二十日到达衢州时,上状辞免江西提刑一职。二十六日,宋孝宗降旨,命令朱熹“疾速上任”。七月二日,朝廷又降旨,擢升朱熹为朝奉郎(正六品),赴任江西提刑。朱熹不肯赴任,以足疾请祠。八月,朝廷同意朱熹请祠,差主管西京崇福宫。

十月,宋孝宗再命朱熹进京入对。朱熹觉得平常入奏皆为口头陈述,言犹未尽,决定这次以书面形式入对,准备了洋洋洒洒的万言书。

十一月一日,朱熹将准备好的封事(密封的奏章),递给宋孝宗,这就是著名的《戊申封事》。朱熹在封事中认为,当时国势积弱,危机重重,全在宋孝宗一人“心不正”,要想挽回颓势,进而北伐中原,关键全在孝宗“正心”上,也就是在处理政务上,要扩充天理、克制人欲。这等于直接批评和否定了宋孝宗登基以来27年的统治。朱熹就当务之急的辅冀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纪纲、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六个方面,进一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

宋孝宗连夜看朱熹的封事,估计宋孝宗看完后一个晚上都睡不好觉。好在宋代有优待文人的传统,宋孝宗也有一定的心胸和肚量,不难凭朱熹的这封奏章,要是在明清两朝,恐怕有几个脑袋也不够砍。

第二天,宋孝宗即命朱熹主管西太乙宫兼崇政殿说书,这是一个以祠官兼闲官的职务。西太乙宫在西安远郊的终南山下,主管西太乙宫是祠官;崇政殿就是皇宫正殿大庆殿,也就是老百姓口中常说的“金銮殿”,崇政殿说书就是给皇帝当老师。朱熹不想留在京城,遂请求辞免新职。

?朱熹本想匡正宋孝宗君心,可宋孝宗早已雄心不再,萌发了退位的打算。其实早在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宋高宗去世时,宋孝宗已有退位的想法。那时,宋孝宗已年逾六旬,对恢复中原无望,打算不如退位,摆脱烦琐的政务,像宋高宗一样做一个太上皇。

朱熹《戊申封事》,对宋孝宗的否定和批评,这无异于进一步坚定了宋孝宗退位的决心。宋孝宗在退位前,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正月,接受朱熹辞免要求,改任朱熹为秘阁修撰,依旧主管西京崇福宫。这算是宋孝宗对朱熹的最后一次“特殊关照”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