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瓷器有哪些设计性
元代景德镇窑瓷器 元代(1271~1368年)景德镇窑生产的瓷器。此时景德镇窑除生产传统的青白瓷,还成功地创烧出青花瓷、釉里红瓷、卵白釉瓷、高温铜红釉瓷、高温钴蓝釉瓷等品种,使景德镇一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瓷器产地,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制瓷工艺方面,元代景德镇工匠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二元配方法制胎,提高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为烧制大件器物创造了必要条件,标志着制胎工艺的重大进步。
至正型青花瓷器 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年)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瓷器。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器代表元代青花的最高水平。长期以来陶瓷研究者对元代瓷器,尤其是景德镇青花瓷器认识不清,主要原因是考古学上没有找到鉴定元青花的标准器, 无从对其进行对比综合研究。英国大英博物馆达维德基金会收藏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器身上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此瓶造型很有气魄,青花构图丰满,口沿满绘缠枝菊花,瓶颈上部绘并列蕉叶,下部绘流云飞凤,肩部绘缠枝莲花,腹部最圆鼓出会海水云龙,下部绘波涛纹,足部绘缠枝牡丹纹,底边绘一周变形莲花瓣,每个莲花瓣里有朵云和杂宝。这件作品揭开了元青花的真面目,成为断代研究的标准器。结合伊朗阿底别尔寺庙、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印度、埃及、菲律宾藏品,中国北京元大都后英房遗址、旧鼓楼大街窑藏、河北保定窑藏、江苏金坛窑藏、江西高安窑藏、湖南常德元墓以及东北地区出土的元青花瓷排比研究,证明14世纪中叶以后景德镇青花工艺已经成熟,形成完美的时代风格。至正型青花瓷器的特点是胎体厚重拙实 ,胎料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铝含量较高,达到20.24%;釉层凝厚光润,釉料中氧化钙含量较低,为8.79%,钾、钠含量增加到5.82%。青花原料比较复杂,有国产钴料和波斯钴料,优质青花瓷器用波斯钴料,此种颜料蓝色浓艳幽靓,有深色结晶斑块,结晶出釉面略微下凹,显出金属浮光。经测试,这种波斯钴料含锰量低,含铁量高,还含有砷元素。至正型青花瓷器器物种类很多,有碗、盘、杯、盏托、高阻杯、罐、长颈瓶、梅瓶、扁壶、匜、三足炉、斛型瓶等。造型特点是器物规格较大,气魄雄伟,胎体厚实,胎料不够细腻,在放大镜下常能见到泥料中有芝麻花似得小黑块。烧成后露胎部分常出现火石红一样的黄衣子。青花花纹内容很多,有莲花、番莲、团菊、牡丹、松竹梅、牵牛花、栀子花、芭蕉、瓜果、海棠、灵芝、山茶花、葡萄、枇杷、龙、凤、仙鹤、鸳鸯、奔鹿、麒麟、狮子、海马、游鱼、昆虫、以及太湖石、柳林、建筑、栏杆等。人物形象广泛出现,有蒙田将军、萧何月下追韩信、周亚夫细柳营驻军、三顾茅庐等历史故事。这些故事画面与元代流行的戏曲、板画、小说内容一致,在各种纹饰中处于突出地位。图案纹饰有卷枝蔓草、缠枝花卉、蕉叶、锦纹、海涛、细浪、莲瓣、如意头、回纹、杂宝等内容,对主题花纹起到良好的烘托作用。至正型青花瓷器还有一些突出特点,如器物胚件修饰不够精细,烧成后常有夹扁、翘棱、剥蚀等现象。画面满,落笔重,层次比较繁密,花大叶小,枝蔓如藤,叶如葫芦形。至正型青花风格一直延续到明初,到明洪武晚期至永乐年间,新风格才逐渐形成。
元代枢府瓷器 元代(1271~1368年)景德镇生产的一种卵白釉瓷器。它是在宋代青白釉瓷器成就的基础上烧成的。这种瓷器为白胎,部分制品胎体较薄,大多数厚薄适中,比宋青白釉加厚,像鹅蛋青一样,湿透光润,人称卵白釉。由于在印花纹饰中多出现“枢府”字样,人称“枢府瓷器”或“枢府瓷”,烧制这类瓷器的瓷窑称为“枢府窑”。元政府设枢密院,主张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物;战争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有“枢府”字样的青白瓷应为元朝官府如枢密院订烧的瓷器。现已判明,景德镇湖田窑区是烧造枢府瓷器的窑场。枢府类型的青白瓷器质量高低不等,纹饰也是有的复杂严谨,有的简单,有的甚至没有花纹。枢府类型的瓷器在元代宫廷各类用瓷中占第一位,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枢府釉瓷器数量很大,全国各地元代墓葬、窑藏、海外各国,包括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中都大量存在,可见这类瓷器不只限于元中央官府一级使用,在民间使用也很广泛。枢府釉瓷器以碗、盘、高足碗、杯、长颈瓶等器物为多,如侈口、折腰、小圈足碗很为人们称道。装饰花纹以精美的印花缠枝花卉为主,还有刻花、划花、尖瘦莲瓣、水波纹、水波游鱼等纹饰,堆贴梅花、联珠纹,画金彩、红绿彩(即元五彩)等装饰比较稀少。枢府瓷器到明初还在生产,南京地区一些明初墓中有发现,大约在明中期停止生产。元枢府瓷器的烧制是元瓷工艺提高的表现,为明初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参见“枢府窑”、“卵白釉”、“元代卵白釉瓷器款”。
元龙泉 元代(1271~1368年)浙江龙泉窑烧造的青瓷制品的简称。元代龙泉窑基本继承宋代龙泉窑的艺术风格,产品有两类,一类为传统的龙泉青瓷,另一类为紫口铁足的仿官窑产品。传统龙泉青瓷胎呈白色或浅灰色,其显微结构为长石—石英—长石系白瓷。胎质细密,可塑性强。釉色以青黄色为主,也有少量青绿色。釉质为粘度强温度高的乳状石灰碱釉,经1200℃烧造后,釉色乳浊青绿,色调柔和。龙泉青瓷全部为轮制,工艺过程为选料和泥,拉胚成型,精修胚胎,然后装饰、罩釉,阴干后入窑高温烧成。元龙泉的产品主要以生活日用器为主,有各式碗、盘、杯、罐、瓶、执壶等,元代中期以后也生产大瓶、炉、瓷塑、佛像等陈设品。日用器中碗最多,器形与南宋差别不大,属元窑仿宋窑器。大型的罐、盖罐、盘、碗等则是元代龙泉窑典型的代表作品。这些大型器一般制作规整,挂釉仔细,制造精心,成品率较高。其中大多数作品为贡器或作为商品运往京城与国外。元龙泉窑的装饰方法繁多,主要有刻、划、印、贴花、堆塑、镂空和褐色点彩等。纹饰题材极为广泛,其中花卉最多,常见的有莲、荷、菊、葵、牡丹等。此外也有龙、凤、鱼、鸟、等动物纹及八宝、八卦和各种吉祥文字,如“福”、“禄”、“如意”、“进宝”、“天下太平”等,还有少量印有八思巴文字,亦含吉利之意。罩釉工艺不像南宋时运用多次上釉技法,最多采用两次上釉,釉层比南宋青瓷薄,也欠滋润。元代龙泉窑瓷作为商品常与丝织品、佛像等被运往国外,近年在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埃及、索马里、土耳其、法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发掘出龙泉青瓷,尤其是1976年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中打捞出的大量中国瓷器,能断定为元代龙泉青瓷的约占青瓷总数的一半以上。其量之大,品种之多,不仅对研究元代龙泉窑的生产规模、制作工艺、装饰特征很有意义,同时也为了解元代海外贸易及贸易航线,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元代其他地方窑瓷器 元代(1271~1368年)景德镇以及龙泉以外的地方窑瓷器。比较著名的有河南钧窑、河北磁州窑及山西霍窑等。元代烧纸钧釉瓷的窑址分布很广,河南以外,河北、山西等省也有烧造,窑址数量及分布面积大大超过宋代,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体系。在北京元大都遗址的发掘中,钧窑瓷片的数量在各窑口瓷器中占第二位;出土钧窑瓷器的元代墓葬及遗址遍布北方各省及自治区。元代钧窑系瓷器的造型有碗、盘、瓶、炉、罐、执壶、花盆、杯、钵、高足碗、梅瓶、枕等。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有的饰以紫红色彩斑。元代磁州窑继续生产传统品种,烧制磁州窑风格瓷器的瓷窑遍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西、甘肃、陕西等省。产品以白瓷及白地黑花瓷为主,其黑色花色彩偏褐,不如宋器黑亮,器型以大罐、盆、瓶类居多,各种形式的碗、盘、杯、碟、壶、枕、等也十分普遍。装饰题材有人物故事、婴戏、龙凤、飞禽、鱼藻、花卉等,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体型硕大、胎体厚重是元代磁州窑瓷器的时代风格。山西霍窑以烧制仿定窑白瓷为主,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叠烧,盘、碗内底及底足一般留有5个小支钉痕,与定窑不同,具有明显的地方风格和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