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之中国的传统文化
楼上说的第一弊,乃汉武帝为加强君权,删减儒门原典所致,君权加强后,开始有了不受约束、不受监管的趋势,只是趋势而已,若说培育奴性,以致独立人格无法确立,此话过于严重,自汉到唐宋,历代铮铮铁血汉、可杀不可辱的士大夫皆有(具体人物历史中很多,不点名,和,谐厉害),奴颜婢膝之风是元朝蒙古人血腥统治后开始的,在最黑暗的明朝尤甚。
楼上说的第二弊,以点概面,儒家教义重在社会性,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与之同兴的道家教义,重在自然性,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注意,儒家、道家是本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存在对终极信仰的制止。何况,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中还有一家是佛家,而佛教现今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所以楼上说的这一弊不成立。
楼上说的第三弊,厚黑教主是清末民初的李宗吾,他其实是正话反说的讥讽那个黑暗的时代。厚黑学不过是宗吾先生闲来无事的娱乐八卦,嬉笑怒骂的愤青之作,若说是传统文化就不大错特错了。至于传统文化中的阴谋权术,确有不少,如鬼谷子,阴符经,但这些不是教坏人的,而是教人读懂人性,防坏人,读这类书也是有严格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具浩然之气,到达贤人境界才有资格学习(古代的认定标准是圣人、贤人、君子,最低标准是君子,就是作为一个人是及格的,60分)。再说这类书都不入流,如同金庸小说的九阴真经葵花宝典之类的功夫,厉害是厉害,内功如果不纯不厚,十则八九走火入魔,最终害人有害己,不得善终。
楼上说的第四弊,所谓强调等级关系实际是强调“位”,重视人际关系是重视人与人的“位”。并非熟人文化。“位”来源于易经的思想,易经特别重视的就是位。在什么位就说什么话做什么事,知位守位则吉,越位则凶。三纲五常就是强调一个人的位。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别人的领导要守仁爱之位,做别人下属要忠诚之位,做父亲的要守慈位,做子女的要守孝位。。。一个人在社会上每天要扮演很多角色,或者领导或者下属或者父亲或者子女,每天要坐上各种不同不样的位,恪守其位,如此社会吉祥,自己吉祥。至于熟人文化,恰恰是不知“位”,不守“位”,“位”不正的流弊,并非传统文化的罪过。
楼上说的第五弊,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打太极,避免争执和竞争——此乃大大的误解。孔子说“极高明者道中庸”,“极高明者”用现代话翻译就是大智大慧的超级牛人,可不是一般的牛人,如果说不偏不倚打太极就是中庸,未免太小看孔子,如此并不难,人人一学就会,那还叫什么牛人。这是对中庸的谬说谬传。所谓中庸,“中”乃是宇宙万物的一个核心机密,万事万物的机关所在,“庸”是应用的意思,了解“中”并掌握“中”的人极其罕见,而“中”一旦启用于社会,那么此人在社会上就能成为最有智慧和力量的超级牛人。“中”一旦启用于艺术,那么此人就能在艺术上成为超级牛人。。。。余类推
楼上说的第六弊,以德服人很虚伪——这个说的很对。不过“以德服人”并不是传统文化倡导的,也是后人的误读。以德服人这个词来自于“以德报怨”,仅看这4个字是很无语的,懦夫、压抑人性、没脾气没血性,纵容坏人坏事。其实,这是在断章取义,人家论语的原文明明白白的写着“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就是人家欺负你打你,你以德报怨,那么对你有恩德的人你又该以什么来回报呢?所以,对怨以直来报,对德以德来报。这就是原典。说到这个“直”,其实也是“中”的一个用,孔子为什么不说以怨抱怨,因为以怨抱怨是勇气赌气脾气,却不是智慧,以怨抱怨或许是牛人,但不是超级牛人。他说的是以直报怨,怨要报,以智慧的方法来报,以见得人的手段来报。
和楼上啰嗦的这些,正好作为楼主正方反方的参考。前几天也有人在知道问了楼主类似的问题,将问题和回答复制过来供楼主参考。以下为复制
问:国学经典对我们有没有好处。我们辩论赛 是反方 该如何..?
答:要打赢口水仗,先要确定国学经典的定义。只要正方认可了这个定义,那他就中了你的“圈套”。
如果将国学经典定义成朱熹的宋明理学,那站在反方立场就容易胜利。比如朱熹曲解儒释道原义,自作主张“灭人欲存天理”,在此主张成为主流后,才出现了贞节牌坊,女人裹脚的社会流弊,更可恶的是明朝朱元璋只以他们朱家的朱熹理学作为唯一官方认证(注解)教材,而将其余百家经典注解打入冷宫,以八股文束缚读书人的思想才智,导致了中国文化、政治的衰落,显然,这是典型的教条主义,以至后世惨遭列强凌辱时,爆发了打到国学的新文化运动(其实是打倒朱熹,但时间久远都不太记得了,就把黑账算给了孔子),这样的国学经典不学也罢。。。
如果将国学经典定义成孔孟原典,即原始儒家、原始道家等,那站在正方的立场就容易胜利。
输或者赢全在你或者正方如何去定义国学经典。
口水仗好玩,锻炼口才和思维,但赢方并非就是掌握了真理的那方,别太当真,一场游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