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头秧歌的伞头响环

伞头秧歌之所以有此称谓,全在于秧歌队中有一举足轻重的角色──伞头。伞头是一支秧歌队的统领,其主要职责是指挥全局,选派节目,带领秧歌队排街、串院、掏场子,并代表秧歌队即兴编唱秧歌,向外界答谢致意。伞头衣着整洁,(随时代变迁而选定服装,如民国初年多为长衫礼帽,现今却是西装革履)。伞头须是风度翩翩,举止文雅大方。其右手执花伞,左手摇响环。响环俗称“虎衬”,是用响铜铸造而成的环状圆筒,直径约十公分,朝外沿开缝,形似手镯,内装小园球,摇动时发出串铃般响声。响环的作用,一是作为导具使用,象征威武。二是摇响后作为唱秧歌或行动前的信号,以指挥锣鼓乐队。伞是普通的花伞,周围缀有红绫,表演时随着音乐节奏向左旋转,上下飘动,轻盈自如。据民间传说,伞和响环又都是降妖捉怪的法器,果真如此,那便更接近古代傩舞了。只是尚末找到可靠依据。

伞在现今秧歌队里的形状,实际已是几经变革的产物。民国年以前并不用花伞或雨伞,而用相当于古代的黄罗伞盖。著名伞头高万清先生曾在四十年代唱有“红罗伞挑落紫金盔”的秧歌词句。足见使用花伞的年代并不久远。黄罗伞是我国古代威严的象征,只有帝王出巡时才使用。所以秧歌队里的花伞除了作为导具使用外,亦是一种威风庄严的象征。

伞在秧歌队里的使用不独伞头秧歌,我国北方许多地方的秧歌亦有伞出现。山西介休县踩街秧歌中的伞是用红绸制成,顶端有一白锡圆锥,伞柄为一根两米长的红漆木棍,伞上刺绣着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图案,绿色丝绦缀在红伞周围。这一形状的伞又和伞头秧歌中的红罗伞十分相似。晋东南沁源县的“挑高秧歌”里,也有两个歌手,他们一人挑伞,一人摇响环,你唱我对,即兴编词,互相挑逗,越挑越高,故称挑高秧歌。此种演唱形式也和伞头秧歌极为相似。至于陕北黄河流域的大秧歌,则与伞头秧歌更为接近。所有这些使用伞的秧歌,实属同源而异流。

对于伞头的来历,民间有各种传说。一说是姜子牙打着神伞,带领各路神仙下凡拯救万民的象征,一说是紫微星刘秀手擎黄罗伞到民间巡视的模仿。这些均不可靠,倒是在《山海经.海外西经》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夏后启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意思是说后启乘驾着两条龙,在三层云簇拥下,左手打羽伞,右手握玉环,威风凛凛。他的这一形象,恰与伞头秧歌的阵势,即两龙开路,彩旗簇拥下的伞头形象十分相似。

据说这个启还把天庭里的乐章《九辩》和《九歌》偷偷带到人间传授,并编成歌舞,吩咐歌童舞女手持牛尾巴在大运山北方大乐之野表演(见《中国神话传说》)。启是禹的儿子,后继承禹作了夏的国君。禹在人民大众中享有极高的威信,伞头秧歌这一形式是否与启的传说有关,也未可知,但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它不会拒绝任何事物的影响,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戏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