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古城的来历

商丘的由来源于阏伯,阏伯为帝喾高辛氏之子,相传为帝喾后妃简狄吞燕卵而生,故《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左传》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阏伯在公元前2800年,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发明了以火纪时的历法,在管火的同时曾筑台观察星辰,以此为依据测定一年的自然变化和年成的好坏,为我国古老的天文学作出了贡献。

阏伯在他的封地“商”(今商丘)做火正,深受人民的爱戴,故人们尊他为“火神”。阏伯死后葬于封地,由于阏伯的封号为“商”,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即今商丘的由来。

扩展资料

古城景点

1、归德府城墙

元代归德府城在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时被淹,次年筑土围城。正德六年(1511)在旧城北重筑新城,以元代城墙为南城墙。嘉靖三十七年(1558)包砖建成。

南墙长950.6米,北墙长993.4米,东墙长1210米,西墙长1201米,周长4355米。高6米,顶阔6米,址阔9米。南为拱阳门,拱券式建筑,门洞全长21米,台高8米。东为宾阳门,西为垤泽门,南为拱阳门,北为拱辰门。

2、应天府书院

即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其前身为南都学舍,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创办,位于商丘古城南湖畔,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书院,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为应天府书院。

庆历三年(1043年)改为南京(北宋陪都,今河南商丘)国子监,为北宋最高学府。北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书院设于繁华闹市,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的加入,应天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位居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3、宋国故城

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归德府古城西南隅,是西周周天子封微子于宋国都城的遗址,也是我国历史上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宋国是周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诸侯国,为周朝三恪、春秋五霸之一,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宋国故城西墙的大部分以及南墙和北墙的西段至今保存较好,城墙顶部距地表最浅处约一米左右。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墙长2900米,南墙长3550米,西墙长3010米,北墙长3252米,总面积10.2平方公里,其面积约相当于今商丘古城的10倍。

2000年,宋国故城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度百科-商丘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