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歌全集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毗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杜甫早年漫游齐鲁时的作品。诗以设问开始,紧扣“望”字,描绘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雄伟壮观的景象。前两句写远望:泰山连绵千里,起伏不断。三四句写近望:大自然好像对泰山情有独钟,一切神奇和壮观的景色都聚集在这里。五六句写细望:白云层生,归鸟入眼,令人神往。最后写望中所感,抒发了作者登临绝顶的豪情壮志,洋溢着奋发有为的精神。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1,

渚清沙白鸟飞回2。

无边落木萧萧下3,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4。

艰难苦恨繁霜鬓5,

潦倒新停浊酒杯6。

[注释]

1.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渚:水中的小洲。飞回:回旋。

3.落木:落叶。萧萧: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4."万里"两句: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杜甫当时患有肺病、风湿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5.繁霜鬓:白发日多。

6.潦倒:衰颓、失意。这时杜甫因肺病戒酒,故云"新停浊酒杯"。

[导读〕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诗人在夔州,逢重阳节,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景激起了身世飘零的感慨。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但其实情景是融于一体的。

首句如高天之狂飙,深谷之哀猿,惊心动魄,使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之中。次句却平缓而出,让人感到一种宁静的凄凉、空旷的惆怅、孤独的忧伤。这一片空阔冷寂的天地,逼出了三四句的万象纷繁和百感交集。"无边"的丰富纷繁,"不尽"的悠远深长,"落木萧萧"之衰飒无情,"滚滚长江"之汹涌无穷,这一"下"一"来",写出了宇宙时间之永恒、空间之无限,也写出了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永远的惊叹、震憾和领悟。无边落木萧萧下,固然使人类深感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奈,但不尽长江滚滚来,又往往激起人生命的激情,向人类示范着一种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正因如此,这首充满悲凉感的诗篇才使人品味出一种悲壮感,看到一种壮心不已的意境。如此一来,以下四句也就都有了同样的审美精神:万里悲秋常作客,是悲凉的进取;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不幸者对命运的不屈不挠的抗争;艰难困苦,穷愁潦倒,玉汝于成。诗人生命旅途上的坎坷不幸、凄凉悲伤是重重叠叠,无以复加的,然而他不屈不挠的进取也是可歌可泣的。沉郁顿挫的生命固然是沉重感伤的,但也是丰富、深沉、有力度的。

此诗四联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这种写法历来受到评家注意。

《诗薮》云:"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杜诗镜铨》:"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是杜甫陷贼长安时所作。诗写诗人对月思念家室。其写思念不是从自己长安这边说起,而是从鄜州那边的妻子说起,想象妻子对自己的思念,益见思念之深。首联写妻子望月思己,一个“独”字写尽了妻子的孤单寂寞。颔联写女儿随母亲看月不解思己,思之更加伤情。颈联设想妻子看月时的情景,“云鬟湿”说明妻子伫立望月之久。尾联写希望,盼望能够聚首相依。可见老杜钟情之至,也说明战乱带给人民的灾难之深。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此诗是杜甫有名的“三吏”之一。诗写官府差役深夜在石壕村捉人应役的情况,表现了战乱时代人民的悲惨遭遇。诗人纯用纪实手法,如实地描绘官吏的乘夜捉人情景。前四句叙述征役驱迫之苦。次八句备述老妇申诉之词,从“三男”的情况已见从役之惨。再次八句写老妇被迫应征,足见官吏之凶。最后归结到“独与老翁别”。诗虽只叙事,不着抒情和议论,但诗人的批判态度却十分显明。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757)三月,诗人此时正陷贼居长安。诗中抒发了优乱伤春的感情。全诗围绕一“望”字展开,由景及情,寓情于景。前四句写春望之景。面对长安的残破荒芜、人事全非,不禁伤心泪下。后四句写春望之情。战乱不断,家书隔绝,思乡益深。发白更短,正是忧乱思家所致。此诗沉郁悲凉,情景浑然一体。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一首游览兼咏史的诗,是杜甫初到成都游武侯祠时所作。诗题曰《蜀相》,而不是《诸葛祠》,可见此诗意在写人,写出丞相一生的功绩,表达自己的仰慕和惋惜。诗的前半写祠堂之景。一个“自”字和一个“空”字说明祠堂的荒凉,感物思人,引出后半写丞相之事。“天下计”写出丞相开创大业、挽救时局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见出丞相鞠躬尽瘁的报国苦衷。“出师未捷”既有对丞相未竟事业的惋惜,又有对自己才困时艰的感叹。此诗感人至深,故刘辰翁说:“全首如此,一字一泪矣。写得使人不忍读,故以为至。千年遗下此语,使人意伤。”(《唐诗品汇》卷八十四引)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全诗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春夜的雨景,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诗人紧扣一“喜”字作文章,处处都在写“喜”。首联把春雨写成有情之物,它在该来的时候就来了,一可喜也。颔联写春雨悄悄地滋润万物,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二可喜也。颈联写雨中涂景,野径云黑,渔火闪烁,好迷人的景色,这样的好雨定会下个通宵吧!三可喜也。尾联写想象雨后的情景。经过一夜春雨滋润的锦官城定是百花盛开、春意更浓,此四可喜也。浦起龙说此诗“喜”意都从罅(xià)缝里迸透”,正道出了此诗的特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避乱寄居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的杜甫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惊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诗。全诗通篇表现一“喜”字。诗人时而喜极而涕泪沾裳,时而狂喜而放歌纵酒。“愁何在”,喜归家有日,不必再愁。“漫卷诗书”,喜可随手收拾书卷,回归故乡。喜悦的感惰真是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尾联以一流水对,一口气说出回乡所要经过的路程,把喜悦之情推向了顶点。故浦起龙说此诗“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并称它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同,正思戎马泪沾巾。

杜甫从瀼西迁居东屯后,把瀼西的草堂让给亲戚吴郎居住。由于周围一位无食无儿的妇人常来打枣,吴郎特意筑篱加以防范。杜甫得知后,写了这首诗加以委婉的开导。在这首诗中,诗人由一个贫穷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联想到整个国家的大局,以至泪流满面,可见诗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同时诗还告诉我们,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苦难的人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不结束,人民的生活就难以保障。

秋兴八首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kuí)州时所作。这是第一首。诗写作者因秋而伤羁旅、思念故园的心情,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漂泊无依之感。诗人通过对深秋景物的精细刻画,极力渲染出一种萧森的气氛。白露凋伤的枫树、气势萧森的巫山巫峡、汹涌兼天的江间波浪、席卷大地的塞上风云,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是大历三年(768)杜甫登岳阳楼所作。首联中“昔闻”、“今上”四字分明写出诗人如愿以偿的可喜之意。颔联写眼前之景,既上应首句,有洞庭水果然名不虚传的含义,也暗喻国家不安定的内容,为下面抒怀创造气氛。颈联叙写自家遭遇,凄苦不堪。尾联却宕开一笔,写到北中国兵戈纷扰的现实,心情又倍加沉重。全诗意境浑厚,沉郁悲壮。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沈饮聊自适,放歌颇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杜甫由长安往奉先探望家属。这时正当安禄山叛乱前夕,而玄宗携带贵妃还在骊山华清宫纵情享乐。杜甫途经山下忧愤交集,因而写了这首诗。它是诗人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表现了作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炽烈感情,揭露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尖锐对立的阶级矛盾,深深预感到当时杜会的危机。全诗分为三段。从开始到“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是诗人自叙怀抱。诗人层层解剖自己,表明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忠君爱民的坚定信念。第二段从“岁暮百草零”到“惆怅难再述”,写途经骊山所感。诗人通过层层对比,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生活,抨击了他们的恣意搜括、聚敛无已。第三段从“北辕就泾渭”到结束,写自己回家看到的情况,从另一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危机的深重。像杜甫这样“名不隶征伐”的家庭,居然有饥子饿死,其它的家庭可想而知了。这首诗把叙事、议论和抒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感情至为深沉,很有感染力。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所撷取的是“暮婚晨乃别”的新娘和新郎告别的情景。诗人着意刻画的是新娘的心理状态,而她的心理状态又是通过她的一番言语表现出来的。在生离死别之际·新娘心中翻来覆去有许多话要讲。她惋惜离别太匆忙,想随他到军营去,又怕影响军队的士气,她有说不完的话,又担心她缠绵的感情会扰乱丈夫的情绪,于是反过来叮嘱他“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最后向丈夫表白,“与君永相望”。一番话道出了她曲折复杂的心思,塑造出一位以国事为重而又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年轻妻子的形象。这首诗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可看出广大人民希望平息战乱的愿望。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大约是大历五年(770)杜甫流落长沙时所作。诗的妙处在于它通过对比,写出了诗人今昔盛衰之感、凄凉流落之叹,表现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和留恋,对今日漂泊的悲伤。前二句写过去。“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是盛唐的象征,但已成了遥远的过去。后二句写现在。“落花时节”既有诗人的身世之感,又隐喻着时代之痛。诗写伤痛,偏不流露一字半句的伤感,细加体味,始才觉出。这正是此诗的艺术魅力。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绝句四首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题解:代宗宝二年(736),安史之乱平定了,杜甫回到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不禁欣然命笔,四首绝句一挥而就。

赏析:

这幅“春景图”,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映衬成趣,瓦明开阔,人与物俱适,动与静结合;一派生机,千里春色,不仅描绘了祖国山川之多娇,又表现了诗人心情之怡悦。

丹青引 赠曹霸将军

将军魏武之子孙, 于今为庶为青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 文采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 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 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 承恩数上南熏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 将军下笔开生面。

良相头上进贤冠, 猛将腰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 英姿飒爽犹酣战。

先帝天马玉花骢, 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 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 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 一洗万古凡马空。

玉花却在御榻上, 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赐金, 圉人太仆皆惆怅,

弟子韩干早入室, 亦能画马穷殊相;

干惟画肉不画骨, 忍使骅骝气凋丧。

将军画善盖有神, 偶逢佳士亦写真;

即今漂泊干戈际, 屡貌寻常行路人。

涂穷反遭俗眼白, 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 终日坎壈缠其身。

评析

此诗当与前诗并看,互为补充。

诗起笔洗炼,苍凉。先叙曹氏乃魏武之后,今却沦为庶人。然后颂其祖先业绩和辞采丰韵犹存于身。开首就抑扬起伏,跌宕多姿。继而写曹氏在书画上之用功进取,情操高尚。一生沉于丹青,不思富贵,不知老之将至。写“学书”是衬托,写“丹青”是点题。主次分明,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开元”八句,集中颂扬曹氏人物画的成就。“先帝”八句,细腻刻画曹氏描绘“玉花骢”的经过。“玉花”八句,写画马的艺术魅力,竟使真假难分,并以韩干之画作为反衬。“将军”八句,写如此精湛绝伦的画师,竟在战乱年代中落泊江湖,为画路人卖画为生,不禁发出世态炎凉之感慨,抒发自身晚年失意之怅惘。

诗在结构上错综神奇、然宾主分明。情感上抑扬起伏,摇曳多姿。诗的结句,更为历代诗人所赞赏。清代翁方纲曾称此诗为气势充盛,“古今七言诗第一压卷之作”。

咏怀古迹(五首之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战乱之际,我在东北一带颠沛流离;辗转入蜀,更是居无定处漂泊东西。我在三峡的楼台,留滞了不少日月;在湘贵交界,与五溪夷人***处一起。羯胡之人事主多变,终究不可信赖;词客常忧乱伤时,我仍然流落外地。抚今追惜,庾信的一生最萧条索寞;他晚年的诗斌,惊动江关传之千里。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咏怀古迹(之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其辞旨又在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当时的情怀***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风流儒雅”是庚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亦吾师”用王逸说:“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同时表明本诗旨意也在闵惜宋玉,“以述其志”。所以次联接着就说明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后半则为其身后不平。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词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故曰“空”。就象眼前这巫山巫峡,使人想起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它的故事题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阉割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而最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消逝,楚国早已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以讹为是。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指点点,谈论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来临时。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为此。前人或说,此“言古人不可复作,而文采终能传也”,则恰与杜甫本意相违,似为非是。

显然,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突出特点和成就。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实到其地,亲吊古迹,因而山水风光自然显露。杜甫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境况萧条,情绪悲怆,本来无心欣赏风景,只为宋玉遗迹触发了满怀悲慨,才洒泪赋诗。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以及舟人指点的情景,都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