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周易的主要功绩是

孔子对周易的主要功绩是撰写易传。

孔子本身就热爱《周易》,所以热心传播,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孔子将包括《周易》在内的“六艺”,创建了“儒学”,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传播渠道,培养了很多学生:“贤人七十,弟子三千”。

西汉时,儒学立为“国学”,成为当时国家“太学”讲授课目。儒学在随朝以后的科举中,成了学子们的必读,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世代相传。孔子编辑了《尚书》,为《周易》留下了极其重要的解读资料。

孔子为《十翼》写序言。把前人写的一些研究《周易》的作品收集起来。并且他的弟子能保存这些典经。这是最重的。其他大家虽然比孔子更加懂易,但他们弟子不多,流传不广,大多佚失了。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

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孔子的历史影响: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其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孔子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