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烂尾了吗?大战用独白代替,这或许才是战争该有的样子

太多的时候,我们人云亦云,《大秦赋》最近火了,可能很多人都没有认真看过《大秦赋》就加入了评价的行列,尤其是差评的行列。

在中国你想做事真的很难,但是你随便批评别人却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对电视剧的批判,可以说是张嘴就来,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

随着《大秦赋》的播出,慢慢的评分从高到底,尤其是赵姬吕不韦和嫪毐这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很多人都说这是把 历史 剧演成了宫廷剧。

这里面被人批评最多的就是,《大秦赋》烂尾了,临近结尾了,六国尚在,大战用旁白,你不是在糊弄观众吗?

作为 历史 爱好者的昭烈君,我对《大秦赋》的期望是挺高的,尤其是这作为《大秦帝国》的最后一步,那是相当期待。

现在看下来,起码着最后一部,在服化道方面是非常用心的,尤其是剧中对秦人扮相,简直就是兵马俑活了 的感觉,这一点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非常难得。

这部剧被人诟病最多的地方,就是讲宫廷宫斗的太多,战争场面太少,但是我想说的是,这才是导演处理最好的地方,因为表现一场大战最好的方式,并不是直接上画面。

士兵们如何用弓箭,攻城的如何用攻城器械,守城的如何英勇奋战,这些画面应该有,但是有几次也就够了,对于战争,最核心的动作其实都是一样的,唯一不一样的,就在在战前。

佛学上有句很著名的话,叫做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意思就是菩萨敬畏原因,看到这件事的起因,就能看到这件事的结果。

而普通人必须是等到结果出现了之后,才能体现对这件事的感受,《大秦赋》很多时候,所表现的就是,秦为什么能够灭六国的原因,而不是这种直接的结果,你把原因搞明白了,秦灭六国也就水到渠成了。

前期花了很大篇幅来讲秦国的宫廷政治,又是是来讲赵姬嫪毐,吕不韦华阳太后等人的宫廷斗争,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传闻或者八卦首先来说非常好看,拍出来也有一定的 历史 根据,所以导演表现这个也不是很离谱。

但最重要的事,表现这几个人的根源纠葛,本质上就是在说明秦国的势力结构,就以嫪毐之乱前作为分析,实际上当时的秦国被三种势力所控制。

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势力集团,以赵姬为首的赵系势力集团,还有就是以丞相吕不韦为首的外庭势力集团,这三股势力***同左右着秦国政治的走向,尤其是阻碍这秦始皇的亲政。

为什么前期铺垫了那么多,古代一个国家的兴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的优劣,君主年幼的时候,那就看辅政大臣的能力。

通过表现吕不韦让我们看到了秦国的宰相是个什么样子,你再看看郭开在干什么,看看黄歇在干什么,通过对比就你明白秦国内政为什么好,他国的为什么一团糟糕。

通过嫪毐之乱,《大秦赋》对前期秦国政治做了总结和梳理,尤其是这作为嬴政亲政的一个节点,对于秦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表现秦国的内乱,同时也能反衬出其他国家的内乱,春秋战国时代,以为国君的动荡,导致国力急剧衰退的例子很多。

战国后期,每个国家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内耗和内乱,但是秦国迅速平定了内乱,这也彰显出秦国稳定的内政能力,同样的看秦国最强的竞争对手赵国。

倡后直接和春平君偷情被赵王发现后,赵偃直接气死了,末代赵王赵迁继位,赵国陷入彻底的无序和混乱,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通过宫廷变化的对比,你也能预感到秦赵两国日后命运的走向。

大家都《大秦赋》诟病最多的就是战争场面太少,那我们就来看一看描写战争的典范佳作《崤之战》是如何描写一场意义重大的战争的。

《崤之战》是秦穆公东进道路上的巨大失败,从此秦国从高处跌落,用了好几代君主才慢慢恢复国力,可以说是秦国乃至春秋时期,国际关系的转折点。

这篇文章好多人都学过,尽管这是个暴露年龄的话题,但文章的精彩之处,是过了多久都不过时的。

这篇文章并没有着重写战斗场面,而是重点写了战前各方的一个情况,尤其是秦穆公和几位大臣的对话,通过对话我们就已经了解了局势,后面秦穆公的失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蹇叔是秦国大臣,反对出兵,理由是劳师动众而无所得,秦穆公不停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为此蹇叔提前哭了一场,并且知道自己的独子这次是回不来了。

行军到半路,一个叫王孙满的小孩子,看到秦军的行军仪态和妆容,就能推断出秦军如此轻佻,这是要失败呀。

走到半路,遇到一个商人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一番交涉后,秦军灭了滑国就准备班师回国了。

这时候这场大战的另一个主角晋国才出场,开始也是大臣的一段话,晋原轸曰:

翻译过来就是,秦军不仁义,必败,这是上天给我们的机会,一定要抓住,前面铺垫了各种对话,就是为了把起因和背景交代清楚,战斗只用了一句话。

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肴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

之后又描写了秦穆公的捶胸顿足的懊悔和三个被俘的将军被放归回秦国,全文并不重在描写战争过程,而是对秦晋役之战的起因、酝酿和结果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意在揭示秦国败绩的原因:一是出师错误,这在蹇叔哭师一节中有详细的原因分析;二是骄兵无礼,这是王孙满观师所说明的道理。

这是被后世尊为经典的战争描写,具体写了事情的背景和前因后果,这才是一场好的战争记录,而只知道写打打杀杀,那只能是乏味无趣,且让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大秦赋》主要是表现秦国最后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电视剧表现的已经非常明显,主要向我们展示了战国后期各个国家的表现,从这些表现中,我们就能看出来最后的结局,而且也充分表现了战争的胜负,不仅仅是取决于战斗本身,而是多种复杂因素所决定的。

比如说李牧厉害吧,打仗需要箭簇,郭开在后方反而是囤积铁器,搞的邯郸城铁价暴涨,李牧只能从燕国来弄铁器,这一方面是表现当时赵国的内政混乱,另一方面也是下表现国际局势。

都说李斯很忙,通过李斯的行动,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到其他国家在干什么,齐国在忙着搞文化之争,楚国在忙着搞内斗,韩国忙着搞阴谋诡计,韩非在里面也算是完败给了李斯。

韩国派去的一个郑国,反倒是帮了秦国的大忙,从此粮食产量猛增,秦国统一有了最坚实的基础,而且秦国命名此渠为郑国渠,彰显出秦国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望。

而且看到最后,大家似乎发现,只有赵国在认认真真搞军事,其他国家似乎毫无作为,你看的没错,这才是真实的战国后期形势。

六个大国,只有赵国在军事上可以与秦军多次战斗,魏国毫无作为毫无波澜,直接就是等死,韩国太弱,除了阴谋诡计什么也没有。

燕国最后被逼的没办法,来了个荆轲刺秦王表示一下自己的决心,齐国更妙,一直远离秦国,最后是开门投降了。

楚国呢,楚国虽大,但兵力不集中,像一个庞然大物,在最后的决战到来前,他是不会主动出击的,但是楚国的故事很好看,电视剧还没演到,我就不剧透了。

当然了, 历史 不算剧透,但是作为秦国统一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和最大的惨败,楚国后面的戏份应该会很重,尤其是昌平君芈启,这个秦国的丞相,最后做了末代楚网,这样的大反转,作为 历史 迷还是很期待的。

总之秦灭六国,绝不是单纯的打仗这么简答,我觉得《大秦赋》虽然算不上完美,但是许多地方处理的还是不错的,尤其是着力表现了统一前,各国的方方面面和其他方面的明争暗斗,这才是真实的 历史 。

单纯的一场又一场的打斗,真要那要拍出来,很多人又该说乏味了,而且看得人毫无悬念,因为结果你不早都知道了吗。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是《大秦赋》所要展现给我们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