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何要佩戴有朱砂的香包

血石的吟唱“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宋陈与义《菩萨蛮》)词中“香黍”指的就是香囊,“年年五月初”,指的是端午节。我国自古以来,过端午就有许多习俗,佩戴香囊就是其中一种。香囊,指装裹了具有辟邪作用的药物或香料的袋子。各地名称不一,有香囊、绣囊、香包、香布袋、艾包、雄黄荷包、朱砂袋等等。关于香囊的由来,还有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古代,许多妖魔鬼怪出来伤人,可是这些鬼怪出来也有一定时辰、季节,有的在日间,有的在夜间,有的在清明,有的在七月半。牛鬼在夜间,蛇神在日间,牛鬼五更鸡叫回阴府,五步蛇午时才开眼,新鬼出现在清明,老鬼只在七月半。每年五月五日午时,这个时辰是所有妖魔鬼怪都出来活动。这个时辰是“三五”相重就是五月、五日、午时(午音同五),是魔鬼的时辰。所以古人又将这个节叫“重五节”、“五毒日”。传说古人很难避过这个时辰,如果能避过就能平安,不然就会给鬼怪害死。这时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托梦给人们,说妖魔鬼怪最怕金属、香气,只要你带上金属和香气之类,就能避过妖魔鬼怪之害。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开了观世音菩萨托梦救人的事,他们就在这一天午时,身上佩带各种各样的金属与香气之类来避邪,这种做法,俗称“压午”,结果,平安无事。从此,人们每年在这天佩带金属、香气之类的东西,时间久了,就渐渐地发展为今天的香袋从医理上讲,端午时节,正值初夏之际,气候燥热,百虫繁衍,疾病容易流行。因此,这个时候清扫庭院,对蚊蝇孳生之地来一次大扫除确实很有必要。端午节这天民间有很多习俗,如饮雄黄酒、佩挂朱砂香袋、吃大蒜,在孩子的鼻孔、耳孔涂雄黄酒,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风俗习惯,这些风俗都有避瘟去害,预防疾病的作用。明清时代香囊成为流行的端午节饰物。香囊中包裹的东西各不相同,有装填了朱砂、雄黄一类药物的,也有装填了沉香等香料的。万历时期浙江《新昌县志》云:“佩香囊、艾虎。”有些地区的香囊中装的是朱砂(也是古代辟邪药物),所以叫“朱砂袋”。如清雍正时期《辽州志》云:“系五丝,佩朱砂袋。”。端午节佩戴朱砂香囊,传说能避邪驱瘟。端午节小孩佩戴朱砂香囊,既避邪驱瘟,又可作襟头点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在孩子们的心中构筑起一道道吉祥如意的风景线。端午将至,绿肥红瘦,一些稚嫩和生涩的果实已渐熟,而别具意味的将是飘散着浓浓朱砂情韵的香囊。佩戴着朱砂香囊,红在心中,香飘世间。那永远不会消逝的红色,唤起人们古朴神秘的记忆,驱散邪气鬼味,带给人间幸福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