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的,冷香丸制作工序到底有什么乾坤?
何况“冷香丸”诸药,除黄柏蜂蜜为医家常用之外,余则少有入药。《红楼梦》 中,涉及医药甚多,但都是辨症有据,处方有本,唯独“冷香丸”不是。可见,“冷香丸”有其特殊的意义,服其药的薛宝钗也有其特殊的美学价值。总观“冷香丸”之药物组成,有二个重要的特征:一是所选诸药,其性能有一个***同特点:平和;二是药物配合甘苦兼半,温寒相济,刚柔并用,补泻相兼。尤其是诸药份量,均为“十二”。“十二”是一个神秘的数字.《红楼梦》 中用数“十二”为最多,全书一开头,写女娲补天,炼成顽石高十二丈;“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各为十二;第五回写警幻所演曲子是十二支;第七回薛姨妈嘱周瑞家送宫花给众姐妹是十二朵等等,不可胜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十七回“蘅芜院夜拟菊花题”,薛宝钗先拟定十个,湘云看了之后,笑道:“十个还不成福,越发凑成十二个便全了。”不要疏忽了史湘云这句话,她说出了“十二”之数的特殊属性。在中国,“十二”一数运用特多,一年十二月,一日十二辰,天下十二州,音乐有“十二和”,音调有“十二律”,杂剧十二种.长安有十二门.巫山有十二峰,人之脏腑亦十二……。天上人间,九教三流,比比十二,无不如此。连十二的倍数,也是屡用频繁:三十六计,七十二行,三十六天呈,七十二地煞,三十六雨是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征兆③ 。七十二候乃季节变化,农事活动的依据④ 。毋庸列举,“十二”之数处处可见。究其原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是一个最完美最吉祥的数字。所以史湘云说:“十个还不成福,凑成了十二便全了。”考诸《易经》 ,“十二”一数属八卦中的坤卦() ,《 易》 用数是“天一地二”, 坤属地,故为二;坤为母,为女,其爻均是虚交,虚能纳物。《易经》 云:“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享。”孔颖达注云:“至哉坤元至德合无疆五句,总明坤义及二德之首也。… … 万物资生者,言万物资地而生,初察其气,谓之始成… … 顺承天者,乾是刚健,能统领于天;坤是阴柔,以和顺承平于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者,以其广厚,故能载物。有此生长之德,合会无疆… … ”可见,坤能顺承天地,生养万物,厚载万物,包容万物。是故地之德尽善尽美,普施万物而无边。所以,曹雪芹笔下的“十二钗”,均是“山川日月之精秀”,才貌双全、聪慧无比,只可惜“生于末世”,材不得用!而这十二钗中,尽善尽美的就是薛宝钗。作者为她杜撰的“冷香丸”,其象征意义即在于此。 如上述,“冷香丸”药物组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平和”,其用量均为“十二”,这些都是作者有意而为之。曹雪芹写“冷香丸”,决不是一个无关的细节.而是关系到薛宝钗形象的一个重要关目。一句话,“冷香丸”是一个象征,即薛宝钗是一个完美的封诊淑女形象;药方与人物均至为平和,十全十美。 中和:古代审美的理想境界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文化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源头。生民之初,宇宙混沌,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赖以生存的一切生机全部仰仗大自然的赠予。且先人的认识能力低下,看不到自身的力量,于是把目光与思考都只能投向大自然― 天。天是先人体验世界的凝聚点。天的生命力便是天命,故“天乃大命文王”, “王以小民,受夭永命”⑤ 。对于天的秉性,古人认为:“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社,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6]也就是说,天地之气,贵在和顺,和顺则万物滋繁,民生富阜。与之相反,如果天地之气失和,则会引起灾异:“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⑦ 与此同时,人们并不是孤立地看待天命,而是把自身与天地等同起来,视为一体。把对天地相和的向往反映到对人事的追求上,就是说人事的安排也必须符合于自然,和谐发展。比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睦,草木萌动,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郭,皆修封疆,审端经术。”[8] 如果人为地去违背时令,逆气而动,夏行秋令,则同样会引起灾祸,至为不祥。所以,当武王以天道询问箕子时,箕子回答说:“我闻在昔,鲧湮洪水,泪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9] 鲧之所以治水失败,就因为他违反了五行中水的特性,以土堵水,破坏了大自然的和谐。禹则不然,适水之性,疏通九河,因势利导,终以成功。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古人在人事上必须遵循和谐原则的观点与主张。正由于此,所以产生了《易》 。在这里我们无须去探求《 易》 的奥旨,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 易》 反映的就是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天人合一”体现在具体的人伦道德上,就是追求“平和”。儒家重视人伦之和,道家强调自然之和,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等同,从而构成了我国传统审美规范的最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