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四川达州马渡的事情,急!知道的人快来帮忙
马渡乡位于宣汉县西北边境一隅,东南有庆云、隘口、花池和凤鸣乡环绕,西北有平昌县泥龙、岩口和马鞍乡拱卫,巴河和州河分水岭的木龙山把它挡在了山北边。位于巴河一级支流碑河中游的马渡,凭借得天独厚的天时和地利条件,成为宣汉、达县、平昌、通江和万源结合部的重镇。
古乡马渡说马渡是古乡,那可真是太委屈了。因为唐朝天宝九年(750)就在此置阆英县,管辖今天毗邻各县、市的碑牌河流域地区,直到宋朝太祖乾德五年(967)才并入石鼓即今宣汉县,建县时间长达217年。《太平寰宇记》载“废阆英县在达州北一百二十里,应水南一里,以县南五里阆英山为名,四面山在故县西北四十里。”据《说文解字》和《辞源》考证:“阆”的本意就是“高大”和“没有水的城墩”,而承载今闻名川陕的马渡石林的小寨子不就是高大和没有水的城墩吗!不就是先秦开驿就倾城倾国而令文人骚客挥毫墨的阆英山吗!阆英废县因地处四川盆地北进中原的交通要道,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屡遭战乱的践踏和破坏,以致元气大伤。直到清朝乾隆初年才百废待兴,重新建场,初名碑牌,源于一衣带水的河中巨石林立,如丰碑,如牌坊。流淌了无数春秋的沙溪河就顺着成立地易名碑牌河。嘉庆初年(1796),因百莲教义军在毗邻的今岩口乡方山坪、庆云乡大锣坪、红岭乡香炉坪和明月乡重石子等地风起云涌,前来征剿的清军将领额勒登保、德楞泰、惠龄和恒瑞在战时的宣汉县衙,即今大成镇大成寨成立大本营,嘉庆三年(1798)对以大锣坪为根据地的巴州白号罗其清部,分兵四路,发起总攻。寨破兵败的罗其清突围藏匿于碑牌河边曲折幽深的鱼洞处,被搜捕的德楞泰生擒。清军为庆祝此役大捷,取三国名将张飞骑马夜渡沙溪河直取巴州大捷的掌故,将碑牌改名马渡关,因以乡名。而今马渡已成为宣汉县著名的地名资源。
古色马渡 说马渡蕴含古色,那可真是画龙点睛了。因为马渡不仅地面有大量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而且连空气中都涌动着古老的传说和扣人心弦的民歌。
古色的碑牌河。马渡的母亲河就是碑牌河,古称沙溪河。源出红峰乡东北五马归槽山青春坪,向西南经红峰、凤鸣、马渡、庆云乡入达县境内,经青宁、碑庙、北山、金石、堡子、江陵注入巴河。碑牌河在马渡以上又称长滩河或鲁班河。高山流水、河谷深切、蜿蜒曲折是它的特色。
古色的阆英山。马渡的名山最应该大书特书的就是阆英山,又名九山,以峰峦罗列,圆如而数之九也;今又称小寨子,因战乱连连,著民踞险构寨,祈愿平安。因与毗邻的大锣坪和雷祖寨相比,是大巫见小巫,故名小寨子。寨内三巨石突兀并列,横于寨中,直插云天。每块巨石上都有一个四方水池,系历代义军和著民所凿储水之用。寨上有一宽3米的地缝,由一天然石板跨越相连,天堑变通途,曰天生桥。在小寨子西坡有一小天池,四周有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石头拱卫,昼如八卦奇阵,夜如众星捧月。这就是令人神往的马渡石林,这就是达州的桂林山水。
古色的百丈岩。马渡的悬岩最有名气要数百丈岩,又名和尚岩。悬岩百丈,中呈白色,衣锦襞积,似僧之袒胸露腹者,且念珠佛尘无一不备。中有洞,如之肚脐,外狭内广,可容百余人,诚天然避乱所也。据传说,清朝末年,百丈岩洞外曾多次盛开吉祥如意的莲花,乡人谓之:“天开蕊榜,”是文曲星下凡于此。果然出了个情歌王子李依若,他创作的《康定情歌》传遍全世界,百丈岩下就是巴山歌王李依若的故里,正是应验了地灵方人杰。
古色的鲁班石。鲁班石位于马渡场下游2公里的碑牌河中央,左为百丈崖,右为滑石崖。乱石丛集,江心一石,中流砥柱,陂、陀、坑、尘,似人之仰跌者,然头、背、肘、指、臀、足等诸态毕具。俗人神之,谓鲁班驱石至此,其徒赵巧恶作剧,学为鸡鸣,班愤而晕倒在河中,冰冻成石。美丽动人的传说是鲁班和弟子赵巧云游到巴山蜀水,得见马渡山水甲巴蜀,大发慈悲,相约来一场师傅修桥,徒弟造塔的比赛。尚未青出于蓝的赵巧技不如师,便背信弃义,不讲诚信,破坏竞赛规则,导致鲁班功亏一篑,修桥失败。当年为修桥所备的石料至今仍然紧密地团结在鲁班石周围,期待他早时苏醒,如孙悟空破石而立,横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