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周末——《史记》之三皇五帝和夏商
三皇时期普遍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开端,在这一时期,从燧人氏教会人们使用火种,伏羲创造八卦,女娲补天造人,到神农带领人们刀耕火种,人类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能力均得到了大幅提高。虽然这段历史充斥着荒诞不经的神话传说,但也能从中了解到社会生产力的逐渐提高。
后来神农氏掌控力逐渐减弱,轩辕黄帝出来收拾残局,收服了炎帝,让炎帝在中华民族的老祖宗称号里也占了一席之地。后来黄帝又赶跑了蚩尤,让其窜到东面成了东夷。接着他开创了帝王巡视天下的习惯,像是在四面八方画线,线圈出来的地方都是他的,谁不服就揍谁。接下来他的帝位便在其后代子孙里进行传承,首先是他孙子,后来他孙子的侄子,分别是颛顼和帝喾。再后面便是帝喾的三子放勋,就是大名鼎鼎的有着八采眉的帝尧。
尧在任上,本来干得不错,“众功皆兴”呢。可是突然神州大地上发了水患。尧最终听从了大家的意见,让自己并不看好的鲧去治水,结果水患还没搞定,就不得不考虑权力的转移,接班人就是帝舜。其实舜也是黄帝的子孙,它是颛顼的儿子穷蝉的后代,只不过传到他之间的七代均是普通百姓了,直到他的贤德被人发现,经过考察后终于接替了尧。
舜这个人呢,最大的特点就是孝顺且有能力。他的孝顺我敢说现在一般人是比不了的,父亲、继母、弟弟三个人整天想着谋杀他,他还要恭恭敬敬地对他们好。甚至后来被尧选定成为接班人考察对象,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舜来观察他,他的三位至亲还是锲而不舍地想要他死,这原因也甚是费解,可能远古人民心思就是如此纯粹吧。不过有一次弟弟谋杀舜以为成功了,居然跑到舜的房子里向两位嫂嫂悲痛地通知舜的死讯。幸亏舜及时回来了,否则他弟弟如果悲伤过度,还不知道会做出什么事情来。舜毫不犹豫地起用了大禹治水,当然他当时只是叫禹,后来因为他特别伟大,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大禹。
那大禹到底为什么了不起呢?大禹可不得了,人所***知的治水事件其实对他来讲只是小儿科,算是对他父亲鲧的一个交代吧。当然,他在治理水患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也确是令人敬佩,并因此还瘸了一只脚,创造了独有的走路方式——禹步。当然,大禹最大的功绩是在治理水患的同时把九州给摸了个遍,“陂九泽,定九州”,这体现了他巨大的责任感和伟大的领导能力。他把全国的地形摸透了,高山大泽都搞定了,各个地方土地的贫瘠和物产都弄清楚了,每个地方应该缴纳什么都算好了,连贡品上交中央的道路也给你疏通好了,那整个国家就按照这样来运行吧。啊?还没完?当然了,刚才只是全国的地理情况,具体统治总不能按山河来分片儿管理吧,又不是西游记,难道还要设置土地山神龙王之类的么?别着急,大禹自有办法。他设立了“五服”来划分行政区域。五服理论根据离中央政府的距离远近,规定好每个区域的义务和责任,并给每一块地方起了名字,这样喊起来也方便。这里有个需要注意的地方,“蛮”和“夷”分属不同的“服”,而且“蛮”在更外面一些,也就是说“蛮”比“夷”更蛮夷!
大禹本来把位置传给了益,后来大家似乎觉得禹的儿子启更加贤明,于是都跟随启而抛弃了益,启便真的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社会便逐渐由远古部落的集群状态正式转变为封建时代,产生了最初的国家概念。
夏朝的帝位传承甚是艰辛,刚开始不久便遭遇了败家子太康。太康喜欢打猎,经常早出,晚……也不归。有一次他出去打猎,一百多天后才回来,结果在快到都城时对面站着大家很熟悉的神箭手——后羿。太康虽然喜欢打猎,但人家后羿射箭的专业水平哪是一般人能比的,他连太阳都不怕,何况太康。结果后羿确确实实凭实力靠单挑赢得了整个国家。这时,太康的兄弟们《五子之歌》唱得再好也没用,政权的获取靠实力,也靠机遇。
后羿开始也没有敢自己称帝,他扶植了几个太康的兄弟后代,后来实在忍不住就自己上了。这里也要说明一下,后羿本名叫弈,“后”的意思就是帝王,从这个名字就能看出后羿确确实实当过帝王。可是后羿下场很惨,他有一个义子叫寒浞,本来是因为德行不好被家族赶出来了,后羿收留他,结果寒浞竟伙同后羿的妃子把后羿肢解了,不仅如此,寒浞还把后羿的肉煮熟了让后羿的儿子们吃,这谁吃得下,结果全被处死。所以不要随随便便收干儿子,真的太危险了。
后来寒浞自己称帝,并改“夏”为“寒”,也真是有才,我甚至怀疑他就是为了唱反调才改着玩的。他有两个儿子,都很能打仗,为他收拾了不少不老实的诸侯。但他们可能非常看不上太康,也顺带看不上太康的子孙,居然让太康的一个孙子成了漏网之鱼。后来虽然也想去找了杀掉,可是没有用心,那个孙子后来发展起来,灭掉了寒浞,重新恢复了夏朝,这就是少康。后来少康的儿子杼在位期间,夏朝达到鼎盛,可见有个好儿子多么重要。后面商朝的时候也有同样的例子,先按下不表。
后面接连出了几个不肖子,虽然没有对国家本身造成太大的混乱,但作为帝王来讲,他们犯下的错误实际上却比荒淫无道更加严重。在帝泄(少康孙子的孙子)时,商侯王亥得罪了绵臣国国君被杀,他的儿子上甲微很有出息,联合了另外一个诸侯把绵臣国灭了,并且吞占了其领地。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因为即使在乱世如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再强大的诸侯如齐桓公,在教训了一个小国之后也不敢直接吞并人家的国土,否则不光中央政府会有意见,其他诸侯也不会放过你。可是就在夏朝的中央政府健在的情况下,居然连续几代帝王看着商侯慢慢做大却不加干涉,可见其政治头脑何其缺斤短两!
后来等到帝履癸之时,整个国家虽然没有明显的颓相,可是商已经尾大不掉了,特别是在汤和伊尹黄金组合的治理下,商的国力蒸蒸日上。伊尹不光做菜做得好吃,经营国家的手段也并不逊色。在伊尹的运作下,履癸错过了杀死汤的绝佳机会。后来商汤战略性地剪除了几个夏的铁杆诸侯,最后“代夏朝天下”。哦,对了,夏朝灭亡后,大家开始称履癸为桀。
你以为在“有德行”的汤的治理下,人民马上就会生活幸福吗?错了,但这也许并不是汤的问题。他一建国,刚会完诸侯宣告了他的最高领导地位,就遭遇了六年的干旱,期间想尽办法占卜求雨都没有效果。殷商建立之初便如此艰难,后面的发展更是跌宕起伏。
汤的太子太丁不争气,还没熬走老爹却先被老爹熬走了。后来太丁的儿子太甲得到了三朝老臣伊尹的支持而继位,却因为开始三年时间里太对不起观众了,胡作非为,还喜欢暴力,伊尹一气之下便把他流放到桐宫反省思过去了。后来太甲果然改过自新,又被伊尹迎回来,还遭到了伊尹的大力表扬,伊尹写了三首歌歌颂他。商朝后来的历史一会儿“衰”一会儿“兴”的,让人摸不着头脑。诸侯们真是势利眼,人家一“衰”就不来了,一“兴”又都来了,还能不能好好做朋友了?
终于有一任叫太戊,他在位的时候可不得了,天降异象,说是发现了一棵树,是两种不同种类的球合抱在一起长的,一个晚上就长了好粗,人用手臂环抱都抱不过来。这时的宰相是伊尹的儿子伊陟,他也很有才能,但会不会做饭就不知道了。伊陟就借机劝太戊修德行。这个回答很有技巧,因为如果太戊修了德行但异象还没有消失,他就可以说修得还不够,如果异象竟然消失了,那就说明他说得对,真是太聪明了!后来太戊修了德行,那棵异树果然枯死了,而国家也实现了中兴。太戊为了感谢伊陟,就说我就不把你当臣子了,伊陟对权术很敏感,立马说您千万别,我还想得个善终呢!当然,后面这句话是他心里说的。
后来由于王位接替出了乱子,有时弟弟接任,有时儿子接任,总之大家都搞不清楚到底谁应该接任,我怀疑是不是汤的子孙们在靠掷骰子决定王位的更替,总之导致的结果是“殷”“衰”了又“衰”。然后呢,“殷”果然非常耐“衰”,都这样了还没有“衰”坏,转折点是在盘庚朝——商迁都了。其实夏商时期迁都并不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因为无论是政治原因还是自然灾害都有可能导致迁都。可是这一次盘庚费了好大力气,甚至把开国老祖宗汤的指示精神都请出来了,才说服了贵族和人民迁都。这一次迁都之后直到商朝灭亡,商的都城都没有再换。而这个都城,就是殷,后来考古的殷墟所在地,而从此开始,商才可以真正称为殷商。
盘庚除了迁都其实也没干嘛,他的儿子小辛和小乙都当过帝王,在国事方面也乏善可陈。可是帝小乙做了一件很厉害的事,他专门请老师来教育自己的儿子武丁,这导致那些非科班出身的“帝王”们(也包括小乙自己)直接黯然失色。
看一下武丁的事迹就会觉得帝王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他上任后深感忧虑,想做一番事业却没人可以辅佐他,他就三年不说话,政事全都交给大臣们,自己专门去考察他的国家。后来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居然梦见了一个圣人,还知道他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于是就发动大家在全国开始寻找。后来终于在一个劳改工地找到了一个人,就是“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傅说。然后他还不放心,考察了傅说三年,才让他放手干,果然圣人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殷国大治”。后来他也遇到了异象,有一只野鸡飞到鼎的挂耳上叫,他手下的祖己也劝他修德行(剧情是不是似曾相识?)。总之,在圣主跟贤臣的通力合作下,“殷道复兴”。武丁有三个王后,其中妇好最受宠,也是最有能力的一个。据说妇好长得漂亮,又有智谋,带兵打仗也是一把好手,真是一才多用。武丁在把国家弄强大了之后四处征战,其中妇好的战功也占相当一部分。可惜后来在征伐荆楚的时候,因为怀着孕,力竭而死,我们可以大略想象一下一代圣主武丁的悲痛。
后来的子孙便越来越不像话了,甚至有个帝武乙居然是被雷劈死的。虽然天的意志不可预测,可是作为一个帝王,在打雷下雨的时侯稍微躲避一些的常识没有吗?他旁边也没有人劝一下吗?武乙被雷一劈不要紧,后面的几任一时半会儿也缓不过来了,“殷益衰”。
帝辛继位了。他智商很高,力气也不小,文才武略都不缺。可是他聪明却听不进别人劝告,才能只是被他用来显示自己比别人强。并且沉迷于美色,迷醉于酒池肉林的生活(非比喻),好用恶人,弃用贤人,最后众叛亲离,武王伐纣的时候他的军队临阵倒戈,最后自焚而死,倒是挺有骨气。帝辛就是被后世称为纣王的那一位。
那么,帝辛真的是因为犯了每个亡国帝王都会犯的错才导致灭国吗?我看也未必。原因其实跟夏朝一样,商朝在后期也是对周的崛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姬昌的父亲季历因为周太过强大,被叫去殷给囚禁至死,而姬昌本人也被帝辛囚禁过,只是姬昌特别会装孙子才得以逃过一劫,而跟西伯侯同等级的两个侯——九侯和鄂侯早已被帝辛干掉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帝辛并不是政治弱智。只能说,姬昌确实技高一筹,总之只有赢家才有资格给人乱起名。
三皇五帝乃至后来的夏朝,还没有产生正式的文字,在后来的商朝才发现了大量的青铜铭文,对一些人名以及大事件做了记载。因此,对于鲜有器物证明的夏朝经常被人质疑其是否存在。但是在对有关文献记载的相互比对和印证后,大家往往认为夏朝应该是存在的,不然后代儒家也不会对后羿和寒浞的篡位事件含糊其辞的做法。有道是欲盖则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现已很容易被人看穿。
有证据证明,文字并不是某个人创造的,而更可能是随着时间逐渐演变的,这也非常符合我们的常识,还有一些跟我们以前的印象不太一致的说法,比如禅让制。其实在《竹书纪年》里已经有人记载尧被舜囚禁,而舜最后死于苍梧之野很大程度上也跟禹有关,这是符合我们的一贯认知的。权力的更替本就是实力比拼的结果,而遵天命行仁道是后来的事,不能用结果来倒推原因。
大禹真不愧为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居然能够想到定九州这么伟大的事情,这就真的需要具备全局眼光和领导者思维。他没有傻傻地只是疏导水,而是将格局放在了更广阔的平台上,真正做到了以天下为棋盘,与舜下了一盘决定胜负的棋。大家都赞美尧舜,说他们有德行,可是只有在禹划定了九州和五服之后,整个国家才变得像是一台机器协调运转,以前不过就是部落联盟罢了。
修德行是很重要的,一修德行便天下兴,不修德行便“诸侯或不至”。作为帝王所修的德行肯定不止于修身,还应该寻求富国安民的方法。富国就应该着重提高生产力,对于古代来说就是重视农业,尽可能地开垦土地和提高耕作技术,包括种子的改良和工具的更新换代。而安民方面,我认为是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让百姓少点怨言,至于怎样才算合理,那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总之要跟生产力相匹配。
夏商周的更替便开始了最初的革命,接下来的各个朝代便以此为模板,用替天行道、君权神授、有德者居之等类似理由进行权力的掠夺。这种故事多得很,在《史记》和《资治通鉴》以及其他历史书里比比皆是,但都逃脱不出这等逻辑,但具体操作手法多种多样,以后有机会可以择要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