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英的天龙八卦阵

在北宋杨家将的故事中,有这么一个情节,说的是宋辽对峙期间,辽犯宋境,宋边关守将杨延昭(杨六郎)率兵抗辽。杨延昭子杨宗保押运粮草返回途中,经过慕柯寨,双射鸿雁,和穆桂英交手,穆桂英爱慕杨宗保忠良之后,赚宗保上山成亲,随后夫妻双双下山,穆桂英助杨延昭大破天门阵,得胜凯旋的故事。 这个故事来源与演义小说。它的真实性如何,故事中的天门阵是是否存在,这都有带商榷。但是,通过杨家将中宋辽两军动不动进互相排兵布阵,一方摆阵,一方破阵的描写,完全可以反映出当时宋朝军队行军打仗过程中,是多么的重视排兵布阵的阵法阵图,这从那一本小说,四大名著中《水浒传》中,「 ”吴加亮布四斗五方旗,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 ”颜统军阵列混天象,宋公明梦授玄女法”,「 ”宋公明破阵成功,宿太尉颁恩降诏”,「 ”宋江大胜纪山军,朱武打破六花阵”等内容中,也能得到充分地说明。 穆桂英 历史上的阵法阵图 当然,上面演义小说中所说的各种阵法阵图,是否在历史中存在过,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了。不过,从历史文献上来看,中国古代行军打仗,讲究排兵布阵的阵法却是,源远流长,从春秋时期的郑庄公的鱼丽阵,一直到清代太平军的百鸟阵,一直延绵不绝,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被诗圣杜甫笔下「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诸葛武侯创造的八阵图了。 不过,八阵图虽然著名,但是三国时期对阵法阵图的重视程度,却远远比不上北宋时期。五代以及北宋时期,有一个叫做排阵使的官职,他的职责就是根据阵图在前线指挥作战。但是,也就是因为这些阵图,造成了北宋军队老吃败仗的结局,为什么会这样这么说呢,我们慢慢道来。 八阵图 人人都爱献阵图 在北宋时期,有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人人都有创新精神,动不动就有人创制阵图,然后上交国家,比如公元1001年,王超献二图;公元1036年,洛苑使赵振献阵图;公元1041年,知并州杨偕献龙虎八阵图(不知道跟诸葛武侯的八阵图有么有关系),青州人赵宇献大衍阵图;公元1045年,右领军卫大将军高志宁献阵图,公元1051年,泾原经略使夏安期上阵图;公元1055年,苏安静献八阵图,公元1074年,杨文广(杨六郎之子,演义中的杨宗保)献阵图。 杨文广剧照 严重依赖阵图的宋朝皇帝 而这些人之所以喜欢创造并上交阵图,并不是真的是因为他们有创新精神,而是因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至尊无上的皇帝陛下,需要这些玩意,来指挥前线的将军们作战。 比如,公元987年,宋太宗召潘美、田重进,颁发平戎万全阵图,并亲授进退攻击战略。公元997年,授阵图于王超,并授语马步军都虞候传潜:布阵乃兵家大法,小人有轻议者,甚非所宜。 宋太宗 又如公元1000年,宋真宗拿阵图32部,交于宰相讨论。公元1003年,辽军来袭,宋真宗与宰相研究阵图后,早早就将前线所有战斗部署全部规定完毕。公元1004年,出阵图示辅臣,十一月又出阵图给指挥使高琼。 再如公元1045年,宋仁宗出阵图以示讲读官,赐臣僚临机抵胜图。公元1054年,赐臣僚御制攻守图。公元1072年,宋神宗赐王韶御制攻守图、行军环株,战守约束。将行军打仗所有的一切全部约束的死死的。公元1074年,赐攻守图25部给河北,等等等等。 宋仁宗 进退两难的前线指挥官 试想一下,行军打仗,战场情况瞬间千变万化,皇帝这种通过靠着事先制好的阵图,不符合客观实际,直接指挥远在千里之外的前线军队,真的能够打胜仗吗? 这种情况下,前线指挥官那可真是进退两难,按照皇帝陛下的阵图来排兵布阵的,明显不符合实际,因为敌人不会按照你事先预定的方式开战,这就难免打败仗,按宋神宗时期大臣张方平的说法:宋与契丹大小八十一战,惟张齐贤太原之战,才一胜耳。这个说法失于夸大,但是,大体上败多胜少是没有疑问的,而皇帝陛下不切合实际的阵图便是原因之一。 李继隆 既然按照阵图打仗失败,那临阵应变,不就可以了吗,不,这样更不可以,按照阵图打仗失败,责任不大,要是没有按照皇帝陛下的阵图来进行,吃了败仗,那么丧师辱国的罪名只能主帅来承担,即使随机应变打了胜仗,还的向皇帝陛下请罪。 比如公元979年的满城之战,宋太宗授李继隆,崔翰,赵延进阵图,领兵8万,分为八阵,防御契丹入侵,结果辽军漫山遍野的扑来,崔翰还在按图布阵,每阵相隔百步,分散兵力如何对抗辽军漫山遍野的铁骑,于是李继隆、赵延进主张改变阵法,集中兵力,崔翰害怕违背节制,不同意。最后还是在两位皇亲国戚(李继隆是宋太宗李皇后兄弟,赵延进宋太宗尹皇后的妹夫)的拍胸脯保证失败后承担责任的情况下,才勉强同意改变阵法,最终打了胜仗。 又比如公元1001年威虏军之战时,辽军没有根据宋真宗的阵图行军,宋军指挥官王显只好改变战略,恰逢连日大雨,辽军弓箭潮湿,不堪使用,宋军大胜,即使这样,王显仍然心有余悸,以违背诏令,自行请罪,宋仁宗回信表示慰问后,事情才算结束。 背后的原因 既然皇帝陛下用阵图约束前线指挥官,前方将帅只能机械执行皇帝的阵图,在不符合实际的情况下,也无权改变,往往导致战争屡战屡败,丧师辱国,为什么还要用这一套呢,难道这些皇帝陛下都不明白这这一点吗,其实,他们心里是非常清楚的,比如这一点,宋神宗评价:太宗时用兵,多作大小卷(阵图)付将帅,御其进退,不如太祖。而当时的文武大臣也提出了他们的意见。 比如公元989年,知制诰田锡:「 ”今之御戎,无先于选将帅,既得将帅,请委任责成,不必降以阵图,不须授之方略,自然因机设变,观衅制宜,无不成功,无不破敌矣,每事欲从中降诏,授以方略,或赐以阵图,依从则有未合宜,专断则是违上旨,以此制胜,未见其长。” 又如公元999年,京西转运副使朱台符:「 ”夫将帅者,王之爪牙,登坛授钺,凿门推辇,阃外之事,将军载之, 所以克敌致胜也.近代动相牵制,不许便宜。兵以奇胜,而节制以阵图,事惟变适,而指踪以宣命,勇敢无所奋,知谋无所施,是以动而奔北也。” 在比如公元1040年,三司使晏殊力请罢内臣监军,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守攻。同时王德用上书:以阵图赐诸将,人皆谨守,不敢自为方略,缓急不相援,多至于败,愿无赐阵图,第择诸将,使应变出奇,自立异功,则无不济。 这些话已经把问题说的不能在明白了,但是皇帝陛下的反应呢,全都是耳边风,置之不理。为什么会在这样,道理很简单,皇帝不信任武将,如宋太宗对李淮清私话:彼一时,此一时也。今之西北变诈,与古不同。选用将帅,亦须深体今之几宜。韩、彭虽古之名将,以彼时之见,制今之敌,亦恐不能成功。今纵得人,未可便如古委之。此乃机事,卿所未知也。” 由此看来,即使有韩信、彭越那样的名将,宋太宗也不愿意像古代一样,授权给他们,以防士卒叛变,将帅割据,而阵图这个节制将帅的手段,就牢牢的抓住不放松,进而导致了宋王朝武功不振,始终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完成统一大业,开创汉唐一样的伟大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