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观的历史文化

白云观建成之初,没有道教音乐。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北京白云观道士王真寿、张真义等,持陕西布政使司帖来白云山总领教务,期间,将北京白云观的道教音乐传授于佳县白云观道士。

北京白云观地处京都,道教音乐受宫廷音乐的影响,具有古朴典雅、庄重肃穆的特点。

清代康熙年间,白云观道士苗太稔云游江南各地,广集名山道乐,充实了白云山道教音乐。

在长期深入民间演奏中,道士们又吸收佛教音乐、晋剧、唢呐、民歌中的优美曲调和独特演奏技巧,逐步形成和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白云山道教音乐。

白云山道教音乐可分为三类,即经韵曲调、笙管音乐、打击乐。

经韵曲调是道士念诵经书的曲调,又称经歌,乐曲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拖声较长,反复连绵。

根据不同的经卷内容,配以不同的曲调,产生不同的效果。

如《赞真武祖师经》、《赞玉皇大帝》、《群仙来临》等,营造出神仙、帝君来临时的庄严肃穆气氛;《三祭茶》、《见灵》、《哭五更》等,则是祭奠亡灵时悲哀婉切的曲调。

笙管音乐清脆悦耳、灵秀优美,管子、海笛演奏主旋律,笙则配以和声,主要用于经韵曲调的伴奏和念经间隙的间奏。

打击乐则富有陕北民间吹打乐的特色,高亢激越,吹打和谐统一,一般用于前奏、间奏和结尾,也有迎送之用。

打击乐器主要有小鼓、小镲、铙、钹、云罗、铛铛、二饼子、木鱼等。

佳县白云观道教音乐曲目繁多,威严庄重的有《西方赞》、《经堂乐》、《扑灯蛾》、《清江引子》、《狮子岭》、《上南坡》、《春风百草生》等;凄凉伤感的有《千身佛》、《纱窗外》、《读书人》、《柳青娘》、《万年红》、《挂金锁》等,还有极富时代特色的《绣荷包》、《三十里铺》、《陕北人民想念毛主席》等。

清代中叶,是白云山道教音乐的全盛时期,不少道士在吹奏技法上精益求精,为白云山音乐的发展作了不懈努力。

清道光年间(1821~1850),道士牛合有、张复礼对音乐十分重视。

清末乐手高永安培养的两个吹管能手:乔至博吹得花哨优美,申元亨则以功夫见长。

为练功夫,冬天,申元亨吹一阵,把手伸进冰窟窿冻一阵,出来搓热再吹,每天晚上,从五龙宫到正殿几经往返,吹的管音能传至数里之外。

马至发(小名同同)继承了师傅乔至博的风格,并有创新,同是一支《西方赞》曲,他有三种吹法,势如大河奔流,一泻千里。

至今,白云山的音乐仍然保持了马至发的风格。

白云山道教舞蹈是道士们在做道场过程中所做的动作。

“舞施食”最具代表性。

施食是超度亡灵的法事。

施食时,设经堂供台,对面设天坛(用剪纸装饰而成,又称大塔,意即供天神居住之所),众道士配合法师诵唱《三阳施食经》,舞者随着诵唱节拍缓缓起舞。

舞蹈舒展大方,现存“舞施食”***八段。

第一段,拜天尊。

先由法师起道白领诵《三大天尊来临法食会经》,然后众人一同诵唱经文。

第二段,赞三宝(即三宝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诵唱《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

第三段,赞天尊。

舞者动作同第二段,只在每次停顿时,由笙管乐队奏一个曲牌,舞者配合音乐节奏叩拜神灵。

第四段,敬香偈。

诵唱《太平护国天尊经》。

舞者持香敬香表示上香,用云手、兰花指等手势,跳八字舞、立舞、蹲舞、单腿旋地舞,表示焚香进献。

第五段,敬甘露。

舞者手持水盏,动作同第四段,结尾以单腿旋地舞、云手变兰花指收立。

表示要把人间最美的甘醇献给众神享用,祈盼他们降福人间,禳灾度厄。

第六段,消灾苦。

诵唱《大罗三宝天尊经》,这段舞蹈虽由云手、兰花指、立舞、蹲舞、单腿旋地舞等组成。

第七段,奉请十天尊。

诵唱《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

舞时,法师在供台后以舞蹈动作将10个小塔按10个方位(上、下、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安放在八卦盘中,舞者以舞蹈动作向10个方向叩拜,表示敬请十方天尊各守不同方位,以庇护人间免受灾难。

第八段,赞五供养。

唱《五供养经》。

舞者分别做出代表香、花、灯、茶、果的五种手势,配以舞蹈动作,表示给诸神上供,以感谢他们不辞劳苦,降临人间消灾免难。

白云山道教的剪纸艺术与陕北民间剪纸不同,道士们不是用剪刀将纸剪成某种图案,而是根据需要,把一叠纸(五色麻纸或彩色有光纸)置于木墩之上,用板筝、挖筒、龟背、旋眼、荞麦刺等特制工具,将纸打制成一定的吉祥图案,称为“吊挂”,有“二龙戏珠”、“福寿双全”、“喜鹊寒梅”、“吉庆有余”、“加官进爵”等许多名目。

再饰以书有祝词的长垂吊,悬挂于经堂、天坛之上,起装饰和烘托气氛作用。

白云观举行斋醮等重大仪式时,一般要设天坛。

其制作方法是:先将麻纸染成五色(或用彩色有光纸),120张整齐地叠在一起,然后用特制工具将其打制成吉祥图案,并沿着划定的线路将纸打通,使每张纸展开后成为二米多长的花带。

最后将120条花带穿入竹(木)条圈成的圆环之中,匀称散开,四周再饰以五色纸制作的飘带,顶部加五色纸制成的宝盖,吊在空中,就形成了两米多高的剪纸花塔,五彩缤纷,富丽堂皇。

根据需要,还可多层连接成数米、数十米高的大塔,给人以伟岸、高峻之感。

道教焰火既有渲染气氛,又有驱邪荡魔之意,是斋醮仪式的最后一项内容。

白云观道士能自制焰火,主要构件有向阳城(制约1米多高的木框,四周用纸裱糊后,彩笔绘成城墙图案,顶部间钉木条,用以安装花筒、花炮、引信等)、斗子(用木片制成,形如斗,固定在1米多高的木杆顶端,作用与向阳城相同)、摇鼓、转灯、猴子洒尿(以燃放过程中的图案而名之,下同)、幡灯、对联灯、花盆、火树、鱼龙变化、葡萄跌架、龙抓不孝妇、狮子滚绣球、日月灯、帘子灯等,与筒花、起火、炮打灯(花炮里安装灯蕊,炮响后,冲向空中的灯蕊缓慢燃烧下落)、清灯(一种缓慢燃烧的火药引信)等按一定顺序排列,燃放过程中形成各种图案。

焰火制作有半架、大架、全架之分,供举办斋醮者选择。

半架,是在一个一米多高的木架上放4只斗子、一座向阳城,筒花、起火、炮打灯、清灯若干,配两个腰鼓之类的构件即成,燃放规模小。

大架,是树立一根五六米高的木杆,在离地2米左右起交错间置6条木板(亦称花板),每条花板上密集摆置筒花、起火、炮打灯、清灯等构件,用引信按一定程序相连,两端置对联灯、转灯、猴子洒尿、狮子滚绣球、日月灯、帘子灯等构件,燃放规模较大。

全架,是在大架的基础上增加花盆、花树、鱼龙变化、葡萄跌架、龙抓不孝妇等。

一个全架要耗费花炮数千至数万只,引信十几至几十斤,需要一两个月才能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