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论文
乾卦六龙的天文科学含义新解 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乾卦六爻爻辞所说的"六龙"各种状态是苍龙星在一个回归年中所运动的不同天象。这种天象的观测年代,过去的研究都根据秦汉"二月二,龙台头"等记载认为是春秋秦汉的实际观测。我们认为,其观测年代至少应早于西周晚期以前的乾卦爻辞形成年代;并根据秦汉易学中"建子起乾龙""九二当太簇之月"的文献记载、甲骨文中"正月见龙"的记载以及仰韶文化时期的"羲和御龙"蚌塑图有力地证实了六龙天象的观测年代当与五帝虞夏的年代相当。同时认为,六龙天象的观测是先民们创制"六龙季?quot;的天文基础,"六龙季历"则是在古老的易占系统中流传的"易以三百六十析为期"的、创制于原始社会晚期的一种太阳历。
关键词:乾卦六龙,苍龙星,西水坡蚌塑龙,六龙季历。
一乾卦六龙天文含义新解
《周易》乾卦的七条爻辞中,有五条直接描述了龙的状态,另二条虽未出现龙字,但根据其所在爻位,可知它们也间接地描述了龙的状态。古人多认为这些运动的龙太反映了天之"阳气"运动在一年中所导致的寒暑、气候、节气、时令的变化,汉、唐大儒们又把六种龙态(用九爻除外)各配上月建,形成了一种六季十二个月的"卦气历"。如下:
初九:潜龙勿用。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子夏易传》曰:"龙,所以象阳也。"引汉马融曰:"物莫大於龙,故借龙以喻天之阳气也。初九,建子之月,阳气动於黄泉,既未萌芽,犹是潜伏,故曰潜龙。"
初九潜龙为建子之月(夏历十一月),最早见于西汉京房《京氏易传》卷上:"建子起潜龙。"至隋代何妥在解释《文言传》"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时说的更明白:"此第三章,以天道明之。当十一月,阳气虽动,犹在地中,故曰潜龙也。"(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如果把"龙"理解为天上的龙星,则在十一月冬至时,其尚潜藏于地下。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文言传》:"见龙在田,时舍也?quot;时,当指四时或年。舍,止也,指"见龙在田"在一年中所占的一个时间段。唐孔颖达《周易正义》疏引汉"先儒"曰:
"诸儒以为九二当太簇之月,阳气发见。则九三为建辰之月,九四为建午之月,九五为建申之月,为阴气始杀,不宜称飞龙在天。上九为建戌之月,群阴既盛,上九不得言与时偕极。"(十三经注疏本)
太簇之月即夏历正月,《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音角,律中太簇。"此汉儒以为九二爻当正月,九三爻当三月,九四爻当五月,九五爻当七月,上九爻当九月。但孔颖达根据当时的卦气说对九五、上九提出异义,是其对以360天为一年的卦气说不理解的结果,后面详论这个问题。
三国王弼注九二云:"出潜离隐,故曰见龙;处於地上,故曰在田。"(《周易集解》)据此,见龙在田反映的天象是,当夏历正月时,东方龙星的角宿在初昏时会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以上。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文言传》曰:"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何妥曰:"此当三月,阳气浸长,万物将盛,与天之运俱行不息也。"(《周易集解》)此爻未出现龙字,但以君子比龙。君子在此时正处在因时而惕、自强兢业的阶段,与处在见龙、跃龙之间,又"与时偕行"的龙星阶段一致,故陈久金先生认为,此时的"苍龙正处于从地平线处上升的阶段",是很有道理的。照汉唐人的看法,这种卦气所代表的天象相当于夏历三月。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隋何妥曰:"此当五月,微阴初起,阳将改变,故云乃革也。"此与"先儒"所说一致,"或跃在渊"的龙象当夏历五月(建午之月)。
又引晋干宝曰:"跃者,暂起之言,既不安於地,而未能飞於天。四以初为应。渊,谓初九甲子龙之所由升也。或之者,疑之也。"引东汉苟爽曰:"地下称渊也。"
照古人的解释,经过九二、九三已逐步升出东方的苍龙一下子又恢复到初九的地下之渊,准备再跃出来。这从天象角度显然难以解释。夏含夷先生对此矛盾?quot;好象"二字解释,认为"或跃在渊的意思,就是苍龙好象从地平线之下的渊水里跳跃起来",使此一龙象变成了想象中的虚象。陈久金先生认为:"或不如释作域。或跃在渊,即在渊域跃,为从地平线处跳跃上天之义",其实是避开了苍龙为什么会退回地平线以下的"渊"的矛盾。此谜至今无人解开。
笔者在郑慧生先生的启发下认为,夏历五月"或跃在渊"的天空苍龙,,并未退回地平线以下,而且确实是在从"渊"中跃出,只是这个渊不是地下之"渊",而是天空之渊--银河。翻开星图表,可看到银河与赤道的交叉部位,银河突然鼓涨起来接近圆形,犹如一汪旋涡。《说文》?quot;渊,回水也。"可巧的是,就在这个部位,苍龙的下半身心、尾、箕陷在回水之渊,上半身角、亢、氐、房婉延向斜上方伸展,跃跃欲出,正是一副跃於渊而欲出的形象。所以此时的苍龙星经过九二、九三的四个月后(四个月120度,苍龙全长为75度,以角宿正月高出东方地平线10度计)苍龙尾部跃出东南地平线55度左右,也只有在此时,银河才能比较清晰的看出来,尾、箕陷在银河之渊,而房、心二宿此时接近中天。九四爻辞"或跃在渊",形象地反映了夏历五月苍龙星所呈现的这种天象。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文言传》:"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quot;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何妥曰:"此当七月,万物盛长,天功大成,故云天德也。"引东汉苟爽曰:"飞者,喻无所拘。天者,首事造制,大人造法,见居天位,圣人作而万物睹,此其义也。"
按古人的看法,"飞龙在天"当指苍龙在天空无拘无束的飞翔。陈久金先生认为必然指苍龙星位于"天顶或正南方",未免过于拘泥,也不符合古人愿意。九四爻之渊为银河,到九五时银河已呈正南北或偏西,苍龙主体必然已位于西南方,所呈现的正是龙"无所拘"的天象。因此,"飞龙在天"指苍龙体陈列于天上即可,非必指在"天顶或正南方"。关于这一点,有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6000年左右的"羲和御龙"蚌塑图为旁证,详后。
上九:亢龙有悔。
夏含夷先生从"亢"为龙颈出发,认为是"龙头已入地平,龙脖在地平以上的星象"。陈久金先生从"九五时龙正位于天上的最高处"出发,认为夏先生的解释显然不正确,而应是"位于西南方、逐渐西沉的苍龙之象"。其实,夏、陈二先生的解释均有可商之处。《周易集解》引王肃曰:"穷高曰亢。知进忘退,故悔也。"亢龙,即飞的极高已看不到的苍龙,"悔"字通"晦",义为尽。月尽为晦,龙极高必尽晦。隋何妥解释《文言传》"亢龙有悔,与时偕极"时说:"此当九月,阳气大衰,向将极尽,故云偕极也。"(唐李鼎祚《周易集解》)阳气在这里比拟苍龙,苍龙"向将极尽",也是指龙体已尽晦于西方地平线以下,故曰"亢龙有悔"。实际天象是,夏历七月飞龙在天以后,太阳逐渐躔在角、亢……箕等宿,龙头、龙身、龙尾也逐渐没于西方地平线以下,至九月份,整个龙体在初昏时都看不到了,所以说夏历九月"亢龙有悔"。
孔颖达对"上九为建戌之月"提出质疑,根据是"群阴既盛,上九不得言与时偕极",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只有阴盛阳衰时才会出现上九"亢龙"晦隐的局面,既然建戌之月是"阴气盛",那么,代表阳气的苍龙走到了"尽头"晦而不见,与九月节气之"时"反映的阴盛阳衰相偕同,是顺理成章的。刚好应该说九月群阴盛时,上九亢龙阳气尽衰而与节气偕同至极。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夏、陈二先生从"龙无首"的字面意义出发,认为这条爻辞是"明白无误地"秋分时(当为战国汉秋分时)的天象。因为当战国汉秋分时"日在角"(《礼记·月令》),龙头角宿与太阳同时西落,故初昏时能看到龙身而不见龙头,这好象是不移之说。其实,在这里,夏、陈二先生忽略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为何称"群龙"而不单称"龙";二是用九的含义及其为何是最后一条爻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