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呢?

曹操确实有不少常人所不太了解的另一面 。他的情感世界非常丰富:既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大气磅礴,又有?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悲天悯人,更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多愁善感。

曹操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但他同时又是一个诗人、文人。他还非常严以自律,崇尚节俭。下面,我分三点,来谈谈曹操的另一面。

一、战时当做平时看。

尽管生逢乱世,但曹操非常重视文化保护工作。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

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

曹操战胜袁绍后,做了四件事:第一是把袁绍的藏书全部加以妥善保管,防止散失;二是收缴辎重、珍宝,以备将来的军资;三是改造俘虏,充实到自己的军队中,以此补充兵源;四是把部下与袁绍暗中来往的书信全部付之一炬,以此安定人心。

在这里,曹操把图书和其他军国大事,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曹操对文化的保护,更多的体现在他对文化的传承、推动和发展。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称: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

曹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东吴和蜀汉所不可比的。在曹操的大力关心、倡导、支持下,建安文学在三国期间的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建安七子?与?三曹?是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其中,?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中除了孔融,都是亲身经受汉末离乱之苦,投奔曹操后,才获得了安定的生活。可惜,只要提到建安七子,人们却只记得曹操杀了孔融。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是真正把战时当做平时,他从来没有因为战争而荒废了文化。曹操认为:战争总是要结束的,不能因为战争而丢弃了文化传承,战争过后,国家还是需要抓教育。为此,他专门设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采辍遗亡?,广泛收集因战乱而散佚的东汉官府以及民间藏书。

曹操的这个做法,让我想起了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战时教育总方针,实施了迁移高校、建立战地失学青年招致训练委员会、设置战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战区教育等一系列举措。两者之间的做法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在战时,着眼于战争之后的教育、发展。不能因为战争,而忽略了文化和教育。

由于曹操非常重视文化建设,三国中以魏国的国家藏书为最多。得益于他的保护措施,许多古籍因此而得以保全。从这一点来看,曹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还是有一定的贡献。

二、文姬归汉和坟籍挽救。

曹操曾经花费重金,把东汉名臣蔡邕之女,大名鼎鼎的才女蔡琰(字文姬)从匈奴赎回来。因为这件事,曹操和蔡文姬的故事引起后人的许多八卦,不少人认为曹操非常喜欢蔡文姬,并且有人说曹操对蔡文姬的爱是一种暗恋,他终其一生,都没有得到过蔡文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