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时代是什么考古文化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史前时代即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属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
在旧石器时代,人们的主要劳动工具是打制的石器,从事采集和狩猎经济活动。其时间跨度在距今约一百八十万年前至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漫长岁月中。旧
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相对提高,原始采集与渔猎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一定保障,社会组织已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早期,人类的体质形态也发展到新人
阶段。
从距今约一万年前开始,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主要劳动工具是造型规整的磨制石器,并发明了陶器,编织、雕刻等。在经济生活方面,除继
续从事直接向自然界索取的采集、狩猎、捕鱼等活动之外,还发明了生产性的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当时的社会组织由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进而发展为父系氏族公
社,未期则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其时间跨度在距今约一万年前至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在不同的地区,其孕育产生的时间、发展传播的速度各不相同。
神话传说中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女娲,,应该是距今约一万年前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度时期,也就是母系氏族公社进入繁荣期的一位有突出贡
献的氏族首领。正是由于她的贡献太突出,在氏族的繁衍迁徙,发展壮大,氏族与氏族之间的交往融合过程中,她逐步被演变成为整个氏族的象征。这样一来,“女
娲”这个词的含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原先指称一个具体的人,逐渐演变成代指一个氏族,进而代表一个时代文化阶段。女娲文化处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前后
的母系氏族公社晚期繁荣阶段。其主要标志是石器制作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由打制发展到磨制)和发明了陶器(灰陶)。
作为三皇之首的伏羲是中华民族的根。他和女娲一样,也是由原先指称一个具体的领袖人物,逐渐演变成代指一个部落,进而代表一个时代文化阶段。伏
羲文化是中华文明之源,他代表整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阶段。当时社会组织已完全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其主要标志是造型规整的磨制石器的运用和彩陶的发明。
民间传说伏羲和女埚是兄妹,且兄妹成婚而繁衍了人类。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女娲是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母系氏族首领,而伏羲是距今约一万年后的父系氏
族首领。女娲代表的是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前后母系氏族公社晚期的繁荣阶段;而伏羲代表的是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女娲在前而伏羲在后。女娲文化是开
启伏羲文化的源头和基础;伏羲文化是对女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她们之间不是兄妹夫妻关系,而是源和流的关系。伏羲文化是在女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神话传
说也反映出先有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后有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视人情,创制八卦,肇启文明。前者反映出了人类由猿人、古人,进化发展为新人,石
器制作技术显著进步,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得到改善的真实历史状况。后者反出了人类由野蛮愚昧初步进入了文明开化的真实历史状况。
有关文献记载,女娲、伏羲均出生于甘肃天水。这可从距今约三万八千年的武山人和距今七千八百年的大地湾遗址,以及散布于天水各处的如西山坪、师赵村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成果所充分证明。
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上至距今七千八百年(近说八千二百年)。在此之前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也就是女娲文化时期,有待考古发掘的进一步证
实。下至距今四千八百年时突然中断,其原因在考古学界至今还没有定论,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但在同一类型的众多仰韶文化遗址中,大地湾遗址下层中出土的彩
陶,其造型手法古拙,制作年代最早,这是无可争议的史实。由此完全可以证实,以彩陶为主要标志的伏羲文化(考古学界称为仰韶文化),天水是她的发祥地,是
她的故乡。羲皇故里、举世公认。人祖文宗,人人敬仰。
伏羲文化源于天水,但发展到中晚期阶段,她传播到整个黄河流域地区。其发展传播的路线和时间可由彩陶在下列有代表性的对应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中出现的最早年代来加以证实。
(1)甘肃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距今七千八百年,其下层属仰韶文化的初期阶段;
(2)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距今七千年,属仰韶文化早期阶段;
(3)河南三门峡陕县庙底沟遗址距今六千七百年,属仰韶文化中期阶段;
(4)山西运城夏县西阴村遗址距今五千九百年,也属仰韶文化中期阶段;
(5)河北新乐何家庄遗址距今五千年,属仰韶文化晚期阶段;
(6)在晋陕豫交界的周边地区,存在着许多古人类文化遗址,包括发掘最早的河南三门峡渑池仰韶村遗址。另有山西中部汾阳杏花村和段家庄、北部忻
州游邀以及河南中东部地区(包括准阳)属于仰韶文化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其最早年代都在距今六千七百年以后,均属仰韶文化的中晚期阶段。
由彩陶在上述遗址中出现的最早年代,我们可以大致勾画出伏羲文化的传播路线和时间,也就是伏羲部落生活和迁徙的过程中跟其他部落交往和融合的大致路线和时间。
(1)由发祥地甘肃天水沿渭水向东迁徙传播到陕西西安经过了八百年;
(2)由陕西西安到河南三门峡三百年;
(3)由河南三门峡到山西运城八百年,同时其分支以大体相同的速度向河南中东部地区发展,其中准阳是伏羲部落的主要活动区域;
(4)由山西运城到河北新乐九百年。
由此可见,伏羲文化传播的主体路线大致为:天水—宝鸡—西安—三门峡—运城—汾阳—忻州—大同—新乐。伏羲文化由甘肃天水传播到河北新乐,其传播时间总***历时二千八百年。
伏羲文化随伏羲部落的迁徙,在由西向东发展传播的过程中,除了上述主线以外,还应有许多分支,有待考古发掘的进一步证实。但可以肯定是,伏羲部落总***历时二千八百多年时间,才将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传播到黄河中下游地区。
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伏羲部落为了生存,不得不向自然条件较优越的地区迁移疏散人口。在这种迁移疏散过程中,自然将先进的生产技术,思想文
化传播到新的地区。他们在生活和迁徙的过程中,必定要跟其他部落发生关系。或者以战争的形式征服对方,占领新地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或者以和平交往的
形式与对方融合,取长补短,壮大自己。总之,伏羲部落在东迁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强大。他们部分留守,部分迁移,走走停停,那里适宜生存,便向那里扩展迁徙。
历经二千八百多年的时间才由甘肃天水疏散迁徙到达直线距离一千多公里的河北新乐,并将先进的伏羲文化传播到黄河中下游地区,这是完全令人信服的。
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距今五千三百年,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距今四千年。特别是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甘肃礼县高寺头出土的陶塑少女
头像堪称艺术杰作。这些遗址都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阶段。由此可见,伏羲文化除了主要沿渭水向东发展传播外,同时还向天水周边地区扩展辐射,并一直延续到奴
隶制国家的建立。
甘肃天水市区建有伏羲庙,现在保存完整的建筑群始建于明朝,当时是从距市区十余公里的卦台山搬迁过来的。卦台山传说是优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
中视人情创制八卦的地方。山上之庙宇曾几兴几废,最早建于何时,至今没有定论。河北新乐建有伏羲台,也是几兴几废,现在大部分建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
据考证其最早始建于商周时期。传说这里是伏羲生前的主要活动区域。河南淮阳建有太昊陵(伏羲墓)传说这里也是伏羲生前的主要活动区域,并且去世后葬于此
地。前面已经阐述过,“伏羲”一词由原先指称某个有突出贡献的领袖人物,逐渐演变成代指一个部落,进而演变成代表一个时代文化阶段,并且由发祥地甘肃天水
发展传播到河南淮阳经历了两三千年。如果伏羲墓的传说是真实可靠的,那么墓中所葬之人绝对不是伏羲文化的首创者,即原始意义上的伏羲。他只能是伏羲文化中
晚期的众多继承发展者中某位有突出贡献者。同理,活动于河北新乐地区的伏羲,也一定是伏羲文化晚期的继承发展者,并且不可能是一个人,而应该是一个直接延
续千百年的原始部落。
现今,在许多留有伏羲文化遗迹的地方,都举行各种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其中规模最大的有羲皇故里—甘肃天水伏羲庙;羲皇圣里—河北新乐伏羲台;
羲皇故都—河南淮阳太昊陵。这几个地方每年都举办规模宏大的伏羲文化节。在节会期间,众多中外华夏儿女,寻根祭祖,一方面促进繁荣地方经济,更重要的是宏
扬光大伏羲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伏羲文化在距今五千至四千年以下的晚期阶段,几乎遍布整个黄河流域,但在不同地区,其发展的速度各不相同。据有关学者考证,黄帝轩辕氏,炎帝神
农氏皆出生于天水市秦州区齐寿山(古称嶓冢山),并且曾在天水市麦积区东柯河域会盟后,黄帝轩辕氏沿渭水向东迁徙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炎帝神农氏由西汉水
再到汉水,并沿汉水向东南迁徙进入长江中游地区。但炎黄联合大败蚩尤的战争地点在河北涿鹿,黄帝陵在陕西黄陵县,炎帝的主要活动区域在楚地。至于炎黄的诞
生地更是众说纷云。黄帝轩辕氏的诞生地不管是秦州齐寿山还是清水轩辕谷,都在天水市范围内;但炎帝神农氏的诞生地,除天水外,文献记载的主要还有陕西宝鸡
姜水河畔和湖北随州烈山等,各地相距千里之外。在生产力极不发达和交通极不便利的原始社会,任何一个人的活动范围不可能如此之大。因此,黄帝轩辕氏、炎帝
神农氏跟女娲、伏羲一样,也应该是由某个有突出贡献的部落首领,逐渐演变成代指一个部落或部落联盟,进而代表一个文化阶段。也就是说他们是新石器时代末期
由父系氏族公社向军事民主制阶段过渡时期的直接延承数代的部落或部落联盟领袖群,是伏羲文化晚期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至于尧、舜、禹,其主要活动范围大致在中原地区。他们都是新石器时代末期由父系氏族公社完全过渡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的部落联盟首领,是炎黄文化
的直接继承者、发展者。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期,由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铜器和铁器相继发明并推广使用,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国家
的形成,金属工具的推广使用,标志着中国社会首先在中原地区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也就是说由新石器时代进入了铜铁器时代。
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巩固、发展、强大,其势力范围由中原地区不断向周边辐射扩张,国家制度逐步取代了原始氏族公社制度。以山东章丘龙山文化和甘肃
广河齐家文化为代表的伏羲文化晚期阶段与中原地区的奴隶制国家并存了一段时间后,逐步过渡进入了奴隶制国家阶段,新型的铜铁器时代取代了原始的石器时代。
由以上阐述可以看出,以彩陶为主要标志的伏羲文化的发展传播方向主要是由西(天水)向东(中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其速度非常缓慢;而
以铜铁器为主要标志的奴隶制度的建立,是由中原向四周辐射发展的,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其速度比较快。显而易见,中华文明在史前阶段的发展脉络,其
主线是由女娲到伏羲、由伏羲到炎黄、由炎黄到尧舜禹。现在我们通常称中华民族为炎黄子孙,这说明炎黄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文明的源。炎黄又是女娲伏羲的
子孙,这说明民间传说中兄妹成婚繁衍人类的女娲伏羲,是中华民族的根之根,是中华文明的源之源。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文明的起源,应由距今四千到五千年的
炎黄上推到距今五千到一万年前的女娲伏羲。
女娲伏羲,华夏宗祖!娲皇羲皇,文明肇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