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亲有关于陕西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说明文散文记叙文的,麻烦发送至castor511@163.com,我要中考咯,3Q

陕西钟山石窟的特色(散文)

——

东南西北狂风四季肆虐的黄土高坡埋有硬骨铁梁的山石,山石又被精心雕凿承载了艺术,顽强的生命之花,在沟壑林立的高原千载怒放,这便是钟山石窟。钟山石窟,又名普济寺、大普济禅寺、石宫寺。位于延安市子长县城西15公里处的钟山南麓。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山石窟始建于西晋太和年(公元366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的历史沉积,地上地下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整个石窟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东接清风楼,南临秀延河水,西眺安定古城。石窟前有一条通衢大道,这就是中国丝绸之路北线必经的道路。石窟经历代修葺,至元初已有大小石窟11处及众多的塔、寺院。兴盛时,有僧人500余名。据清道光安定县志重修石宫寺碑记载,这里原有中殿、十王殿、明王殿、金刚殿;还有万佛楼、钟鼓楼、三官楼、观音阁及禅院,为典型的纵轴式布局佛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梁画栋,雄踞一方。原建筑毁坏于兵荒马乱的战乱之中,已成废墟。现开掘石窟5个,以主窟保存最为完整,窟内有大小佛像万余尊,故称万佛寺。石窟万尊佛像个个栩栩如生,色彩夺目,形象逼真生动。

主窟呈长方形,面宽16.7米,高5.5米,辟有3个窟门。窟内高约10米,宽17米,深10米,内有八根方形石柱承托窟顶。平顶八卦莲花藻井,绘有莲花蔓草图案。窟内有巨型石坛基,坛上供3组16尊大型佛像石雕,主佛像为释迦牟尼三世佛像,分别为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正襟坐于束腰形仰莲须弥座上,像高3.54米,就地而雕,与坛基紧密连为一体。主佛像左右分别侍立大弟子迦叶和二弟子阿难,均脚踏莲座,通高2.5米。坛前有乘狮的文殊菩萨和乘白象的普贤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全部彩绘,金碧辉煌。坛侧有菩萨、罗汉、力士的造像,四壁及石柱上密布雕刻生动的佛像万余尊,神态万变,越千年岁月仍然摄人魂魄。

明代万历年间,又在主窟的外壁上,雕刻了道教老子及关圣人的造像。清代又将孔子的造像补雕其上,当地人称三教圣人。佛、道、儒三位一体的产物,集众领袖于一窟,为信众计,道也省事,也不失为一大改革。

技艺精湛的钟山石刻艺术臻于完善,体现了趋于写实和世俗化的石窟艺术高峰。钟山古时属边境地区,战乱频仍,灾荒丛生,亟藉乡民宗教膜拜,抚死慰生,寄托心灵,故历代修缮不断,方有遗存滞留今日。

踏过秀延河桥回首,山门、牌坊、大殿和山腰七级密檐式砖塔在桔黄色的阳光下熠熠生辉。风掠柳条,频吹浪漫,自然产生了狂动与幽雅,粗犷与秀美,怒吼与恬静结合的情景动静美。真想不到陕北高梁上的汉子把铁锤刻刀当成了细腻的绣花针,硬是在生冷的山石上微妙精到地把神佛雕成了寻常人物喜怒哀乐的心情、面容、性格和姿态,使我佛慈悲至平民化。

钟山石窟没有多少喝彩声,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丰盛不驳杂,工巧不争春。会弹琴瑟的秀延河水呼唤清风荡入钟山,永不厌烦地吟咏其中个细。吹去了古丝绸北路的尘土,我有幸邂逅了没有被渲染的苍凉美丽,收获了没有时间距离的前人放飞梦想。

啊,钟山,能留下我不尽的情思。我记得住你,想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