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衍之数的刘氏逆推
这里的"衍":通“演”,是推演的意思.
关于“大衍之数”,从秦汉至今没有谁的推想能被超过一半的人认可。而在先秦以前,从来没有关于“大衍之数”的争论。
关于大衍之数的由来,易经没有解释。就像现在《高等数学》不解释1+1为什么等于2一样,在先秦以前,大衍之数就像我们现在理解1+1=2一样,认为这是最基本的道理,没有必要专门解说,因为大衍(演)之数是易经的基础中的基础。在古代,各门各家对自己的研究都持保密态度,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特别是先秦以前,易经传承只在少数的家族之内流传,甚至有些派系的特别珍贵的内容仅限于口授,而不允许记录成文字。
经过秦朝的文化断层,到了汉代,以前研究易经的前人都早已作古,新人们才从一些残留的资料中重新研究周易,这个时候,人们反而对一些前人认为是常识而没有进行书面解释的内容无从理解。就像“大衍之数”的猜想,一直争论了2000年。
什么是大衍呢?有些先秦的古籍中是“大演”,辞典里关于“衍”是这么解释的:
“衍”
(7)通“演”。推演;演述
大衍之数五十。――《易·系辞上》
大衍,就是演天地之变。大衍之数,就是推演天地万事万物用的数。 那么,什么又是大衍之数又是什么数呢?我们可以进行一个逆推就明白了。
大衍之数,可以推演出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在易经里,它到底推演出什么呢?能代表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的,无疑,就是易经中的卦象了。
六十四卦,代表了天地运行的过程,包罗万象,内含万事万物的各种规律和状态。而六十四卦是这么来的呢?这个问题就是易经中基础中的基础了,甚至连不懂易经的人也能说上个一二三来。六十四卦是由八卦演变而来,而八卦是由四象演化而来,四象又由两仪演化而来,两仪来自与太极。
《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我们的天地演化完了,那么演化天地的数也出来了。
太极,也称“太一”
两仪:阳一 阴二
四象:太阳一,少阴二,少阳三,太阴四
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由四象演八卦,是为伏羲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乾、坤、巽、兑、艮、震、离、坎如果说成:乾一、坤二、巽三、兑四、艮五、震六、离七、坎八,从术数上说不通的。)
这些就是大衍之数,推演出天地万物,它们的和正好是五十。 这是说周易的求卦方法,为什么其用四十有九呢?求卦是要问世间的事或物,世间的万事万物,与阴阳有关(两仪),与四象有关,与八卦有关。而太极是恒定不动的,太极是不变的,对事物是没有任何影响的,故去之不用。
《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它对我们现在的万事万物是没有影响的,因此求卦的时候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