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翻译

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意思是:再说,地理的优势又有什么经久不变的呢?

这句话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总叙,作者:顾祖禹。

原段落: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秦人用函关却六国而有余,迨其末也,拒群盗而不足。诸 葛武侯出剑阁,震秦陇,规三辅;刘禅有剑阁而成都不能保也。故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土娄)之邱、泛滥之水。

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 为敌难。是故九折之坂、羊肠之径,不在邛崃之道、太行之山;无景之豁、千寻之壑,不在岷江之峡、洞庭之津。及肩之墙,有时百仞之城不能过也。渐车之浍,有 时天堑之险不能及也。

知求地利于祟山深谷、名城大都,而不知地利即在指掌之际,乌足与言地利哉!善乎,孙子之言曰:“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能与我 战。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然则变化无穷者,地利也。

地利之微,图不能载,论不能详,而变化于神明不测之心;所谓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者 乎?故曰:方圆奇偶,千秋不易也,伏羲以之画八卦,大禹以之演九畴。伍两卒旅,千秋不易也,武侯以之列八阵,李靖以之变六花。

城郭山川,千秋不易也,起于 西北者可以并东南,而起于东南者又未尝不可以并西北。故曰:不变之体,而为至变之用;一定之形,而为无定之准。阴阳无常位,寒暑无常时,险易无常处。知此 义者,而后可与论方舆。使铢铢而度之,寸寸而比之,所尖必多矣。

吾尝考蒙古之用兵,奇变恍惚,其所出之道,皆师心独往,所向无前。故其武略比往古为最高。 彼岂尝求之于山海之图、里道之志哉?然则求地利于吾书,无乃犹是刻舟之见乎?吾虑举足动步或将有碍焉者也。客其益广所闻,无过恃吾之书也已。”

《读史方舆纪要》:

综记“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具有浓厚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特色,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

它首先指出,战守攻取应以分析地理形势为基础,无论“起事”之地,或“立本”之地,都须“审天下之大势”而后定。否则,不免于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