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员衣服上带子的字符是什么意思?
行头:是古代对戏曲服装的称谓,沿用至今。这种称谓,在金、元时代已有。也可用以泛称一切戏曲演出用具。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戏具谓之行头。”衣箱制:旧时戏曲班社,凡一应演剧用物都用特置的箱子放置,统称“戏箱”。
戏箱分成五类: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把箱。另有“梳头桌”一类,放置化妆物品。统称“五箱一桌”。因为属于服装范畴的占了四类戏箱,所以,戏箱遂被泛称“衣箱”。简单的说,衣箱装各种京剧服装、衣饰、鞋靴等;盔箱装各种盔头、髯口、假发等;杂箱指彩匣子(为男角色面部化妆、抹彩、勾脸、卸妆、洗脸所用)、水锅(旧时为烧水所用,水烧好,供给演职员喝水,洗脸用,不过以前后台没有自来水,须要弄水舀或水桶存水,还要挑水)和梳头桌(专为旦角梳理大头、古装头、抹彩、贴片子、插戴银泡子、翠泡子、钻泡子和绢花等饰物所设);把箱即旗把箱,装各种舞台上的道具。
“衣箱制”的核心是:以一套固定的戏曲专用设备及其应用制度,服务于不同题材古典剧目的一切演出。表现在服装上,就是以一份完整的戏衣、盔头和戏鞋,适应于一切古典剧目的演出,具有“通用性”,表现了戏曲所独有的艺术概括力,在世界戏剧服饰史上堪称一项非凡的创造。一套完整的行头,在演出时均有一定的使用章程和规范,如衣箱上的十蟒十靠都必须按上五色和下五色,即红、黄、绿、白、黑、蓝、紫、粉、古铜、秋香十色的顺序摆放;后场桌上的道具必须根据戏码的变换而变换。以保证演员穿、扎、戴、挂、拿,有条不紊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