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建平青峰山
给你转帖一篇网友关于青峰山的记述文吧——揽胜青峰山 青峰禅院
青峰禅院修建于唐代初期,据说是尉迟恭敬德奉旨督建。
青峰禅院规模庞大,布局总体分北峰上院,中峰下院,大觉禅寺尼姑院,西峰陵园,南峰监斩场,东峰静修处几个部分。
北峰佛殿是青峰禅院的主体建筑,也是青峰山佛教的主要活动场所,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及其他诸佛。禅院建筑按地势从低到高依次五节布局,最高处大雄宝殿为佛祖所居,其余,弥勒,普贤,观音,按地位高低分居。青峰禅院在唐初兴盛时期属于皇家寺院,有庙宇一千多间,僧侣三千之众,晨钟暮鼓,香火兴旺。北峰上殿,朱梁画栋,飞檐斗拱,红墙铁瓦,气势非凡。唐末战乱,寺庙具毁,僧侣也作鸟兽散。明清重兴,虽规模不如大唐,却也庙宇轩昂,佛事繁荣。可惜文革破四旧,北峰佛堂,一扫而光。
江山依旧在,夕阳无限红,北峰自然景观依然靓丽。太子坟,早种晚收地,棋盘石,仙人桥,罗汉洞,老君犁沟,舍身崖,天眼,青峰山诸多景观均在北峰。
中峰下院,古建筑荡然无存,唯余当年庙基石条、柱基石、上马石、下马石在荒草之中。上马石和下马石为皇家寺院之标志,如今却在夕阳的余晖之中,向人无奈地展示当年的辉煌。
大觉禅寺,因唐代尼姑在此礼佛绣花,今改名“绣花楼”,唐代时是尼姑修行及生活起居的场所,传说中的公主李翠莲曾居此学佛。绣花楼旁边的衣架梁,春秋树木葱茏,鲜花盛开,因李翠莲在这架山梁经常晾晒衣服而得名。李翠莲虽已成为传说中的人物,绣花楼也再没有一个尼姑出现,可如今却有善男信女慷慨解囊,出资修建一幢仿古庙宇,青石砌起台阶,高台起屋,青砖灰瓦,五脊六兽,蔚为壮观,青山绿水中,大有佛光重现之气象。
西峰陵园,石塔具毁,瓮一样的灵塔构件散布于草滩之中,约略可见当年僧侣之众。东峰偏僻幽静,今有数十个苦行僧这里一处,那里一间,青瓦屋,木板房,从山沟到半山腰及山顶,零零星星散居,各自闭门修佛,互不应答,亦不接见俗人,为青峰山神秘所在。
老母石船
石船在青峰山西峰,为一巨石,高半人,长丈许,船型,中间凹陷,积水。青峰山有青峰老母,传说中神仙,是青峰山最大的神。“老母”是中国传统宗教中最古老的神仙,比如女娲、伏羲、西王母。春秋时期原始道教出现,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土。“老母”既不属于道教,更不是佛教。称船型巨石为“老母船”,有普度众生之意。而“普度众生”,是佛家的旨意,可见,“老母船”的叫法出现比较晚,在青峰山,也许就是从唐代开始。
住庙的老人告诉我,坐在“老母船”上闭眼默默地说“开船开船”,石船就会带着你游走四方。这个说法立刻就遭到否定,因为千百年来,石船根本就原地未动过,显然是痴人说梦的幻觉。可是,来青峰山的善男信女都相信老母石船会载着自己到理想的天国享福,当大家坐在石船上闭目之后,旁边人问“船开动了没有?”大家都在说:“船开了船开了”,没有一个人说船不动,这让我觉得有点“皇帝的新装”的寓意。
中国的老百姓受尽了苦难,希望有一个巨人能带自己超然尘外。佛家一心要普度众生,可是自己能力有限,所以“老母石船”就出现了。本来一尊象形的石头,最多也只不过一个景物而已,却在佛教圣地青峰山,人们赋予它太多的思想,让它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使得它有一点“神气”,来青峰山西峰的人都要上到石船之上,闭眼默祷。可是“老母石船”从来没有载过一个人逃离苦海,这让人多少有点失望。苦海无涯,要逃离,看来只能靠自己的两条腿了。
石 瓮 滩
青峰山西峰,一处开阔的荒草滩上,散布着几十尊瓮一样的石头,中空,人称石瓮滩。
住庙的老人说,这些石瓮都是天然石头形成,古代青峰山寺庙众多,石瓮中盛水,用于消防灭火和日常用水。
十几尊石瓮罗列于荒草滩中,石质麻石,灰黑色的粗石中掺杂着白色石英石,黑白相间,又经了日月风雨浸淫,显得古朴沧桑。青山峻岭中的一片开阔平地,在深山中已属不易,荒草中又罗列形状规则的石瓮,破庙,枯树,巨石,荒草,烘托得石瓮也成了景观。
我两次身临石瓮滩,手摸石瓮,仔细查看。说是石瓮,实乃讹传。这些石瓮本非天然形成,实际是人工雕琢。原来这里是一片唐代石塔林。石塔是和尚圆寂之后,信徒修建的灵塔。塔分五层,乱草中的天然石头雕成了塔基,因此塔基的下部分大都在地土之中。又用青峰山的麻石雕出石瓮一样的中空石头,用以盛装骨灰。“石瓮”便是石塔的第二层。又有石鼓一样的塔腰,作第三层。第四层是桶一样粗壮的六棱石,侧面刻墓志铭,记载生平或功德,于其他灵塔加以区分。第五层便是塔顶。如是从底座开始,由下而上一次递减成锥状石塔。
“石瓮滩”的石塔林过去不知道有多少尊,但现在遗留的“石瓮”和塔基就有几十处,可见西峰在唐代实际上是青峰禅院的灵塔所在,是埋葬圆寂和尚和高僧的陵园地。这些灵塔毁于何时,为何被毁,没有记载,有可能是毁于战火,也有可能是后朝灭佛所毁,也可能是毁于天灾,现在无法考证。
在青峰山,没有毁坏的石塔(灵塔)只剩一尊,矗立于中峰,这是青峰山灵塔唯一存在的标本,雕制和堆砌得精妙而科学,造型简朴清秀,是一处极具艺术性的历史遗存,有很高的研究和考古价值。
太 子 坟
半山腰的一处平地,地上遍生葱绿的木樨。初冬,橡树和青?6?1树的叶子被寒霜染得一片赭黄,而密集的铁姜树叶子碧绿如洗。太子坟掩映在繁茂的木樨和高大的铁姜树之中,巨大的石塔被盗墓者推翻,直径达一米六左右的塔基,两人才能合抱的瓮形塔腰,飞檐塔帽,石条,凌乱地散落草丛。石条砌成的两米见方的地宫,雨水积起半米之深。几根原木支起的三角形木架,有人说是盗墓者起吊地宫之物的遗存,有人说是抢救性挖掘所留之物。
青峰山的深山荒野,初冬的暖阳悄悄地照耀着枯藤古木,照耀着山峦和荒草。金色的光线透过树隙,洒落在太子坟颓废的石塔及裸露的地宫之上。木樨凄凄,落叶缤纷,溪水在薄冰之下忧伤地呜咽,微风悲戚地吹奏着天籁,哀乐一般在山野回环。
太多的迷,太多的悲伤,太多的怨气,太子坟弥漫在一片阴森和感伤之中。
石塔之中,安放着谁的骨灰?究竟是太子还是高僧?是太子,为什么会埋藏在青峰山的密林中?是太子,又会是哪朝哪代的太子?青峰山周遭的民众,普遍认为这里埋藏的是李世民的三太子,对于三太子的死,也演绎出诸多的传说。
抚摸石塔的遗存,太子坟的石塔实际也是一处灵塔,应该是青峰山的一位德高望重、地位极高的高僧圆寂之地。太子坟的灵塔,是青峰山众多灵塔中最魁伟、最高大、最粗壮的,主人的地位也应该是最高的。但,这里是谁的坟墓?是谁的安身之所?又为什么会被人称作“太子坟”?我们只能望着残存的塔石生出无边猜想和无限感慨。
罗 汉 洞
青峰山北峰下的石山跟,天造地设,两口石洞,一大一小,像两兄弟并肩。洞口朝东,大洞高达两丈,深约三丈,阔可容纳三十人众。人称“罗汉洞”,可洞中并无罗汉。也许以前洞中有过罗汉,后又消失;也许从来就没有过罗汉。大洞南侧,又有小洞,口窄,仄身可进,洞里也窄狭,有两人之高。洞里有溪水流出,清澈可饮。
罗汉洞迎着阳光,阳气十足,洞里上透,有阳光从上边直接洒落下来,风从顶端亦吹下来,虽有光线,却阴寒异常。罗汉洞宽阔深邃,又有水可饮用,或许原始人曾经在里边生活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