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石》(作者 吴恭让) 原文
黄河象条巨龙从腾格里沙漠擦边奔过,我们的哨所像片落叶飘零在河北岸的戈
壁滩上。在这举目是无边沙海低头是
漫滩砾石的世界里,战士们除了站岗
值勤,便翻来植去看那几盘录像带,
要不就甩老K,或者是紧紧腰带摔上
几跤,随手拒几块可心的石头。所
以,哨所的战士每人都把各色各样的
石头疙瘩攒了几罐头盒子。高兴的时
候,各自把罐头盒稀里哗啦往铺上一
倒,琳琅满目的“赛石会”就开始
了,等大家七嘴八舌地评选出了最佳
宝石,“赛石会”即在叮叮当当的罐
头盒声中结束。没想到经过十几次比
赛,我竟成了出名的石头迷。在我收
集的石头中,有杂色的戈壁石、精致
的雨花石,也有粗朴的黄河石。可别
小看这些不起眼的石头,它们在我的
眼里,每一块石头都有独特的涵义,
那体态不一、融合各色,曲尽其变的
纹理和品莹通达的灵性,俨如一帧
画、一首诗、一本书……
一个初夏的早晨,姗姗来迟的春
雨洗润了戈壁滩,这正是拣石的好天
时,我急忙背起挎包奔出了营房。
雨后大漠,风清气爽,呈现出不
少的宁静。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放
眼雄浑的滩野,哨所那一排排白扬树
26
显得更加挺拔、繁茂。
瑰丽的朝霞倾鸿在戈壁滩上,裸
卧在黄沙上的石头顿时漾溢出珠光玉
彩,姿色迷人。我俯身打量这些散落满
地的小精灵,或许是饱受日晒霜冻沙
蚀的缘故吧,它们在雨后朝霞里一扫
溜光圆滑的俗态,集皱、瘦、漏、透之清
韵.令我一见钟情,赞叹不已。
太阳渐渐耍起了威风,戈壁滩又
有了八卦炉的滋味。一阵阵热浪涌
来,炙得人噪子冒烟。抬头擦汗,猛
然发现前方一条清波荡漾的大河,我
精神一振,拔腿就向河边跑去。奇
怪,我跑河也跑,撵了半大,距离始
终是那么远。仔细一看才恍然大悟:
哦,这不正是难得见到的戈壁届景
吗?我忙坐下来,默默地寻望着时隐
时现的青山、绿水、悬泉、飞瀑,忘
记了干渴,忘记了拣石头?一
“咚咚”的驼铃声敲醒了我的醉
梦.伴来了拉水的勒勒车。赶车的小
姑娘看见我背着满挎包的石头,就邀
我去珍珠泉,说那里的泉水洗石头特
别清亮。我跨上骆驼同小姑娘边走边
谈。小姑娘告诉我,她叫玉柳,正上
中学。接着她给我讲起了珍珠泉的传
说:从前,珍珠泉是一个不知名的苦
水泉。后来昭君出塞,路过泉边饮
水,因为泉水苦涩,昭君姑娘便摘下
JUNYINGWENHUAFENGCAIZHENGW
这是威武的雄鸡,
豪迈的气概敢笑迎风雨,
敢斗蛇蝎不怕难险,
九万里雷霆傲然挺立。
这是将腾飞的雄鸡,
勃发的英姿正充满活力,
伸展双翅冲向世界,
十一亿神州无限生气。
啊,祖国,
我生命的雄鸡图腾,
我心中的圣地,
永远的圣地,
永远的圣地,?…
这块“中国石”有拳头大小,呈黄白色。反复细看,它不仅周边形状
酷似祖国版图,连表面皱痕的凹凸起伏也与大陆地貌十分近似。玉柳伸出
手指,从它上面找出了天山、祁连山、吐鲁番盆地,我又寻出了长江、黄
河、大兴安岭。妙石天成,我俩为这神奇的巧合拍手叫绝,乘兴又挑选一
些肖形石粒,让“台湾”、“海南”和南海诸群岛紧紧依偎着“祖国”。
“中国石”玲珑自然,毫无雕凿痕迹,好奇的玉柳非要我讲讲它的来
历。我手托着“中国石”,开玩笑地告诉她:“这块石头并非寻常的戈壁顽
石。远古时期,曾有女蜗补天的传说,‘中国石’说不定就是这位先人遗留
人间的通灵宝玉;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也曾有宇宙间存在其它智慧生命的
推测,‘中国石’很可能就是天外来客送给地球人类的太空礼物……”玉柳
把我的话当了真,她把“中国石”捧在手里轻轻抚摸,又用泉水细细浇
洗,好久好久没有出声。
回到哨所,大伙抢着观看“中国石”.还一个劲地问我在哪儿拣的,
还会不会有“亚洲石”、“世界石”?这一下引发了哨所空前的拣石、集石
和赛石热。为了让我保存好这块石头,连长拿出了自己装军功章的盒子,
班长献出了对象的丝绒手帕,文书查帖引据忙了大半夜,工工整整地篆写
了“中国石”三个金字,排长还专门腾出一个抽屉。他们都嘱咐我一定要
精心保管,千别别把宝贝弄坏了搞丢了。
在以后的赛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夺魁,赢得了“永久最佳宝石”的
盛誉。我把“中国石”奉为至宝珍藏身边,犹如有了倾心的精神伴侣。每
当寂寞的时候,捧着看一看,心里感到温暖;夜里站哨感到孤独,黑地里
摸一摸,心里觉得快慰。每逢节日,连里让我把它放在俱乐部里展览,战
友们看了,都说戈壁滩虽然艰苦,可苦中有乐,乐得有价值。
一次,一位记者来哨所采访,偶然见到了“中国石”,他惊奇万分,
连声称赞这是“戈壁瑰宝”、“东方奇石”,又是拍照,又是录像.又要我
谈这谈那。1988年1月27日,新华社转发了这块石_头的照片,井且正式定
名为“中国石”。1993年元旦,在上海大世界举办的首届全国吉尼斯绝技
珍品擂台赛上“中国石”获得大奖,并被选人“中国之最”画册。部队团
委还把它印制成精美的心形贺年卡,赠寄海外留学生。时刻思念祖国的游
子们纷纷来信,感谢我们的鸡年岁首送去了一颗滚烫的“中国心”。这样
一来,“中国石”影响大了,许多好奇者纷至沓来,有一位收藏家声称愿用
一台进口彩电和我换,也有人劝我干脆献给国外的奇石博物馆,不消说也
会得到享受不尽的外汇酬金,被我一笑置之。那位说“瑰宝”、“奇石”的
记者闻讯,又一次跑来找我采访,说要写一篇报告文学,题目叫做“‘中
国石’发现者的中国心”,也同样被我一笑置之。(责任编辑石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