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三家文化传统作文
先验)的形上层次。但不像西方哲学那样,分为两个对立的实体或截然不同的世界。 前期儒家有“本心”与“欲心”、“道心”与“人心”、“未发”与“已发”之分。认为人人都有道德本心,人人都有善或向善的潜在能力,这是实现心灵境界的内在根据。道家主张认知心与道德心之分,后者是实现“道”的境界的主体根据。佛教哲学主张“一心开二门”,(即“真如门”与“生灭门”),后来又明确提出本体心与作用心之分。这一思想的提出,表明它很重视二者的“相即”、“无碍”和“圆融”,这才是中国佛学的特点。 很清楚,儒、道、佛的心灵哲学,都是从“存在”的意义上解释心的,即认为心是一种精神存在。他们既不承认有不死的灵魂,也不承认任何观念实体或精神实体(唯识宗有些例外),但它们承认,“心”是存在的,境界就是心的存在方式或存在状态。所谓“本体心”,并不是从实体意义上讲本体,而是从本源意义上讲心的本真状态或本然状态,或者叫“本来面目”(禅宗),它的实现即所谓境界。所谓“作用心”,则是从功能上解释心的,即认为心有知觉、情感、欲望、意向等活动,本体境界就是靠功能、作用实现的。所谓“体用一源”,就是存在与功能的统一,通过功能而显其本体,通过活动而实现其境界。这一点在佛学和理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正因为儒、道、佛的境界说都是建立在心灵哲学之上,而心灵不是实体,只是“本真”状态及其活动。因此,他们都主张,人人都可成圣、成真、成佛。理想境界既在彼岸,又在此岸,能不能达到,关键在于心灵自身,并不需要外在力量的启示和拯救。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儒、道、佛具有某种人文精神,不同于西方的宗教神学。 三家的最大区别在于对心的存在内容的不同解释。儒家肯定道德心的存在,而佛、道则持否定态度(此“道德心”指“仁义心”)。在“知”的问题上,儒家肯定经验知识,主张“下学而上达”,道与佛则主张“静观”与“空观”,即通过排除经验认识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