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社群对产品运营的重要性
在我看来社群并不是一个产品,只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
这种运营手段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产品运营产生重要的影响:
拉新、活跃、留存、转化
第一种是拉新用户,对于成熟的社群来说,已经有自身的IP效应,能用最少成本、最快时间来驱动用户进行传播和引流。
当一个社群成熟之后,通过不断的刺激点来增加用户量级和社群影响力,最好达到一定IP效应之后,对于导入产品A、B、C等来帮助拉新用户也是极其有利的手段。
这里给大家说一个特别典型的案例:大家应该很熟悉吴晓波,吴晓波有个社群叫做“书友会”,吴晓波本身也是个机具影响力的IP,而单一的输出肯定无法满足品质社群主体的需求,那么如果想要追求IP效应最大化的话,粉丝经济必须进化成社群经济。就在不久前,2016年11月9号中端服务酒店市场的开拓者亚朵携手吴晓波在杭州为***同创建的中国首家社群酒店—亚朵·吴酒店揭幕,也预示着社群经济的商业模式新人口已经开启。利用酒店本身的优势可以提供线下交流的平台加固社群的稳定性和多元化,而“书友会”的用户消费水平和亚朵用户群体具有极高的重合性,所以也奠定了合作的基础。
第二种:活跃用户:利用社群做好用户载体,建立用户传播触达点。
首先也是通过社群建立之后,可以利用社群这个聚集用户最多且最直接触达用户的载体来进行内容的通知和扩散,因为对于一个粘度较高的用户社群来说,用户的参与度和配合度也是极高的,这样的话,社群用户的传播其实也是另一种营收。
大家应该熟悉微博的社群,微博是从2014年做起来的社群功能,但是一直没有火起来,可是微博却利用了社群做起了新玩法。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微博现在最主要的两大活跃人群,第一个是高校用户,第二个就是八卦、自媒体。我在大学的时候在微博校园渠道时候参与的全国高校“绿植”活动,“绿植”活动是每年全国高校一起参与的一个线上传播,线下免费领取绿植的公益活动,这个活动的特色就是成本低、参与度高、用户面广。所以后来新浪为了使用起来社群,就直接自动把一个高校参与活动的用户自动匹配到一个社群里面,为了方便以后每一次活动的通知和传播,这个就是体现了社群的重要性。
第三种:留存用户。对于低频消费行业,可以基于用户关注点来利用社群运营留住用户。
这个主要的步骤也是在社群完善之后,基于产品观念通过社群的方式来引导用户深入产品的故事线,去跟随产品活跃,通过活跃来探索产品目标,达到用户留存。
近一两年国内房地产内集中掀起了一阵互联网热潮,而大家应该熟悉最大的地产王国—万科也不例外,万科推出了“住哪儿”app,通过区域的规划把相同、临近的小区通过线上社区的方式来打造了一个属于万科彩色生活的社群,例如有人想找人一起锻炼,互相监督,就会在社群询问一下找找同伴,这样有相同想法的人可能就会附和并且一起参与,久而久之,万科社群户主的感情也会越来越好,用户粘度也会提高,不仅仅在社群内寻找同伴可能也会去增加其他功能的尝试,这样就相对于来说毕竟容易形成一个户主的闭环生态圈,让用户更好的留下来。
最后一个:转化用户。社群就是围绕一个价值点就凝聚的结果,而最终的目的就是价值的最大化。
一直以来都在说社群一定是基于产品,这个产品有可能是物、也有可能是人或者是服务。而做社区所耗费的人力、时间、财力都需要成本,那么做社群最终的目的肯定要赚钱。
大家应该熟知秋叶PPT,对于秋叶老师也是先从自己擅长的PPT方向来做一个有关于PPT课程的社群,后续才转化为付费、卖课程、卖书、做营销活动等,这些也是基于社群成熟之后把社群的价值最大化的发挥。
以上观点也仅仅代表个人的建议,可能不太准确。希望大家可以添加个人微信私下交流:zhen826696371(备注:百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