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秦岭造山带地质矿产研究主要进展

秦岭造山带陕西段位于秦岭成矿带中段。新中国成立前陕西秦岭地区仅有过零星的路线地质调查工作,系统的基础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50多年几代地质勘查人的辛勤工作,在全国各行业地质勘查单位、科研院校的***同努力下,秦岭地区的基础地质、找矿勘查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等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果。

1.地质调查

秦岭造山带陕西段地质调查总体工作程度中等偏上。截至目前已经全面完成了1:50万和1:100万区域重力测量、1:20万和1:100万航磁测量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 完成1:20万区域重力测量4.42×104 km2、1:20万区域地球化学测量9.8×104km2、1:5万区域地质调查7×104km2、1:5万区域地球化学测量约6×104km2,并开展了不同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等。

2.找矿勘查

该地区找矿勘查工作总体程度中等偏下,重点矿集区浅部(300m以内)找矿勘查已经基本完成,目前的找矿勘查进入攻深找盲阶段,局部地区处于地表预查找矿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和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为主体的多家地质勘查单位,持续在陕西秦岭地区开展了大量的以铁、锰、铬、铜、铅、锌、镍、钴、钼、汞、锑、金、银和冶金辅助材料等矿产为主的找矿勘查工作。20世纪50 ~60年代,地质勘查单位按照国家要求,坚持工业以钢为纲,大力开展钢铁工业原料找矿勘查,通过人海战术普查找矿,在秦岭发现了肉眼易于识别的柞水县大西沟铁矿、略阳县鱼洞子铁矿、略阳县阁老岭铁矿、略阳县杨家坝铁矿、宁强县黎家营锰矿、商南县松树沟铬铁矿等一批大中型铁锰矿床和钢铁辅助原料矿产资源,实现了秦岭勘查空白区区域找矿重大突破。在全国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90年代,地质勘查单位的找矿勘查冲破计划经济的思想约束,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客观地质条件安排找矿矿种和勘查项目,同时加强综合研究和理论创新,提出秦岭铅锌矿床的层控矿床新认识,依靠新理论指导找矿勘查,依靠井地充电追索浅埋隐伏硫化物矿床的物探技术方法的突破和广泛应用,立足地质先验前提,大胆实施钻探工程验证物探异常,实现了秦岭地区铅锌找矿重大进展,发现了凤县铅硐山大型铅锌矿、凤县八方山-二里河大型铅锌矿、凤县银洞梁大型铅锌矿等一批大中型铅锌矿床;依靠痕量金分析技术突破以及化探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金矿找矿勘查重大进展,发现了凤县八卦庙超大型金矿、太白县双王大型金矿、略阳县煎茶岭大型金矿、周至县马鞍桥中型金矿以及潼关中型金矿等一批大中型金矿床。近十多年来,在老区找矿勘查难度加大、找矿久攻不破的情况下,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和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调整找矿思路和工作布局,在秦岭地区积极开拓新区与新矿种找矿,发现了商南县千家坪钒矿、山阳县夏家店金钒矿、南郑县马元铅锌矿等大中型矿床,实现了新区、新矿种找矿重大突破。截至目前,各地质勘查单位已经在陕西秦岭地区发现各类金属矿床300多处,其中超大型1处,大型17处,中型50处。目前陕西秦岭地区重点矿集区的找矿勘查也已经进入攻深找盲阶段。

3.基础地质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

秦岭地区基础地质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方面总体工作程度较高,工作深入系统,提交了大批科研成果报告。区域基础地质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 《陕西省花岗岩》(严陈,1985)、《陕西秦巴地区泥盆系研究》(杜定汉等,1986)、《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及其演化》(张国伟等,1988)、《秦巴花岗岩》(尚瑞均等,1988)、《陕西省区域地质志》(陕西省地质矿产局,1989)、《陕西柞水-山阳成矿带区域地球化学》(张本仁等,1989)、《秦巴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地壳构造格架关系的研究》(周国藩等,1992)、《秦岭及邻区三叠系》(殷鸿福等,1992)、《秦岭-大别山花岗岩》(李先梓等,1993)、《秦巴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概论》(张二朋等,1993)、《北秦岭变质地层同位素年代研究》(张宗清等,1994)、《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及其动力学》(张国伟等,1996)、《西秦岭造山带的建造与地质演化》(霍福臣等,1995)、《秦岭造山带泥盆纪沉积地质学研究》(杜远生,1997)、《陕西省岩石地层》(陕西省地质矿产局,1998)、《中央造山带开合构造》(姜春发等,2000)、《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张国伟等,2001)、《南秦岭变质地层年龄》(张宗清等,2002)、《秦岭造山带地球化学》(张本仁等,2002)、《秦岭中-新元古代地质演化及对RODINIA超级大陆事件响应》(陆松年等,2003)、《秦岭造山带蛇绿岩、花岗岩和碎屑沉积岩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张宗清等,2006)和 《中国西北部地质概论——秦岭、祁连、天山地区》(徐学义等,2008)等。区域成矿规律、矿床地质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 《秦岭泥盆系铅锌矿带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和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联合编著,1986~1989年内部报告)、《秦岭泥盆系层控金属矿床》(王俊发等,1991)、《边缘转换盆地的构造岩相与成矿》(杨志华等,1991)、《秦岭造山带金银铅锌铜控矿条件研究及成矿预测》(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河南有色地质勘查局和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联合编著,1991~1993年内部报告)、《秦岭泥盆系层控金矿类型及找矿前景》(张复新,1992年内部报告)、《秦巴金矿地质——地质特征·富集规律·找矿方向》(尚瑞均等,1992)、《秦巴金属矿产成矿概论》(耿树方等,1994)、《秦岭地区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的划分及区域成矿规律探讨》(陈毓川等,1994)、《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律地球化学研究》(张本仁等,1994)、《成矿系统分析的理论与实践》(李人澍等,1996)、《中国秦岭型铅锌矿床》(王集磊等,1996)、《秦岭造山与金属成矿》(王相等,1996)、《华北地块南缘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王志光等,1996)、《小秦岭金矿地质和成矿预测》(黎世美等,1996)、《南秦岭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地质与找矿》(张复新等,1997)、《秦岭泥盆纪热水沉积》(薛春纪等,1997)、《秦岭造山带区域矿床成矿系列、构造-成矿旋回与演化》(王平安等,1998)、《西秦岭地区构造体系及金成矿构造动力学》(杜子图等,1998)、《秦岭造山带泥盆纪构造热水沉积成矿盆地与流体成岩成矿特征及其演化规律》(方维萱,1999)、《秦岭板块金矿床》(卢纪英等,2001)、《秦岭造山带陕西段主要矿集区典型金属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预测研究》(王瑞廷,2005)、《西北地区矿产资源找矿潜力》(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2006)、《西秦岭成矿带中东段金(铅锌)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资源潜力评价》(肖力等,2009)、《小秦岭深部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冯建之等,2009)和 《西秦岭铅锌金铜银矿床成矿模式研究及找矿预测》(祝新友等,2011)等。

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秦岭地区找矿勘查和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陕西秦岭地区主要矿集区的找矿勘查进入困境,一方面已有的勘查理论和科研认识对于控矿因素、找矿标志和勘查模型等重大地质问题的总结过于宽泛,应用已经总结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指导找矿实践常常是验证区与已知矿区成矿条件和找矿标志几乎完全相同,但是找矿勘查效果不佳,没有发现新的矿床; 另一方面针对隐伏矿床的找矿勘查技术方法没有获得实质性突破,隐伏矿床找矿久攻不破,综合因素导致秦岭主要矿集区近期找矿勘查缺少重大成果。

经过长期的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秦岭地区积累了大批的区域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和矿床地质资料。近十多年来,根据秦岭造山带重点矿集区攻深找盲工作的需要,有关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在区域找矿理论完善、勘查技术方法攻关、隐伏矿床预测及找矿靶区勘查验证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不仅积累了一批重要的研究试验和勘查资料,而且在秦岭主要矿集区部分矿区攻深找盲中获得了一些好的找矿成果,这为深入开展陕西秦岭地区主要矿集区铅锌、银、铜、金矿床的构造背景、成矿类型、控矿要素和特殊景观条件下的高效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