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姚游记
阿婆,好慈祥
墙壁滋生水珠,渗入巨大水泥马路下面,一层层春天死亡的草种幽魂在水泥森林下呐喊。
伸出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手臂划舞,钢筋化的神经末梢渐次锈化成铜铝,没有一个温暖氧分子能进入细胞游荡。
装进长方体钢铁体,细雨蒙蒙,一条高速公路穿过山脉,天水像蔓藤缠绕着这个爬行的躯壳。
犬牙山顶在雾环上蠕动,车子在半山腰上穿通了一些山腰,躯壳在半山腰看着高脚下的古旧村子渐次密集。
在亚欧大陆躯体上,远东西南一角,拔地而起千万枚犬牙喀斯特,瘴雾淫淫各各山间。
千年前有几只干枯的身躯,染着战乱老家的血腥味。
两水环抱贫瘠红壤,在这个漂亮的荒漠上,千年后,一驱都市锈化的躯壳闯进了她安详的轻梦。
细雨洗浴千年榕木,她皱褶笨重的枝丫上,绽放出无数嫩绿慈祥微笑,和风千年拂动,老朋友依然健在。
木下流水清清,狭隘水道支撑不住膨胀夏雨,湾流急转,窍洞生风,生雷,生雾,没生电,没生小鱼仔,没生诗情,只生细雨蒙蒙,千年前小竹排在榕木的大石栓下顺流而下,抓了半篓小虾养着饥饿的小家。
水声隆隆,河岸泥沼肥芽,绕城小河亲吻大石条阶梯,没有围墙,对岸搭个看田小棚,一个中年妇人还在施肥。
穿过高墙门,石条小街磨损多少辈居民的鞋子。
草鞋、木鞋、布鞋、赤脚、大脚、小脚、三寸金莲,踩着硬地皮鞋心底惶恐,扰了水声清幽。
这条街散发着屋子里陈旧的味道,古老酵发的酒糟味,陈旧衣柜里的衣褥,老年人皮肤散出的旧味,老房子住了几代人味渗入砖木,久经湿雨朦胧,发酵出人的腥味。
这些石条哪里来的?小镇蜗居山群深处,绿水汤汤,四围石山有取不尽之石料资源。
人丁稀薄,要多久才能扛回一条长一米多宽二十多厘米的石条呢?山路崎岖,路绕半山腰,大石山深处怎么找路?没有省力的工具,这些那么完好的石条怎么从山上取下来?运回到村子?打磨成完整的长方体。
还要多少代人才能把这些坚硬的石条,用脚底把他们磨成如此光滑?经营了那么久?明季以降,此地处于匪乱区内。
这个水一般的小镇,阿婆一般的小镇,是怎样坚韧地保存了下来,子孙繁衍生息。
白天再去时,还是飘着细雨,多了些人群。
整个镇在一个小坡上,易以排水。
青草从石缝里伸展出来,饱和清水,味道青涩。
踩上青石条,水从石缝青草里溅出来。
甚至怀疑这条迷糊的青石老街下都是泉眼,日夜不歇。
夜里暇行石街,没了都市霓虹灯的喧闹,穿过一段光滑湿漉反光小巷,天阴,繁星稀疏,借着自然幽光,皮鞋声如踏马过古街,夜犬偕行,打狗看主人,主人坐在高墙下细数岁月,土狗安详难得见它们吠几声。
晕乎中,来到高墙耸立的宽街,街道折了几个弯道,见不到头,齐刷刷地高挂着两排灯笼,昏黄光团交织着,暧昧着斑驳的老墙,同微雨一起滑到石街面,如乡下阿婆遥远而亲切的故事传说。
说这是什么年代了,答什么年代了呢?阿婆还在啊,在幽微的深处,还在说着故事,拄拐杖在老屋里等我孩归来。
有个台湾的民谣歌手这样唱过:
阿婆 爱转山顶的老屋(阿婆要回山上的老家)
时常看佢 行过伯公唇的牛眼树(时常看到她走过土地公旁的龙眼树)
一路行一路捡 一路行一路捡(她一路走一路捡 一路走一路捡)
满山叭叭跌 无人爱的油桐(掉的满山都是 没人要的油桐子)
阿婆 老伴成时***下来(阿婆有时候和老伴一起来)
佢讲理下邸伫庙坪背的三栈屋(她说现在住在庙后面的三层洋房)
老伙房啊 闲时转来种蕃薯(山上的老家啊 有空就回来种点蕃薯)
阿婆 还有纯良的笑容(阿婆脸上还有纯良的笑容)
逐摆看佢 会想起 自家的阿婆(每次看到她 就会想起自己的阿婆)
会想 惜捱的阿婆(我想念 想念那疼我的阿婆)
一两十年一霎目就过(一二十年一眨眼就过去)
三四十年一霎目就无(三四十年也是一眨眼就没了)
没阿婆啊 捱早就无阿婆(没阿婆 我早就没阿婆了)
阿婆 讲还有两个孙女爱照顾(阿婆还有两个孙女要照顾)
心舅儿子全部适台北(媳妇儿子全部在台北)
佢讲 上台北了唷(她说 上台北了唷)
捱讲你还庆(我说你真行)
做阿太了 还会自家烳(都当了曾祖母 还能够自己煮饭)
阿淘还讲:“阿婆走了,我们回来时,老屋背后油桐树下的油桐籽掉了一地,有些还长出了新芽。”
沉寂千年的黄姚古镇
2009 文艺学 刘 飞
1736年1月19日,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
在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市格里诺克,一个男婴紧握着自己那双柔弱的小手、缓缓地睁开眼睛、不屑地打量这个周遭的世界,随后,才记得响起一声清脆的啼哭,好像在向世界宣告:“我来了!”随后,他在他83年的生命历程中,依靠改良型的蒸汽机,不仅谱写了自己生命的厚度,而且还成为了社会前进的驱动力,开启了人类工业革命到来的神圣仪式。
而从这个工业巨人诞生的日子再往前大约500年,在遥远的东方,杨门忠豪杨文广正领着仁宗钦命,率众平叛边陲小镇龙平县(今广西昭平县)的叛乱。
他们一路凯歌高奏、所向披靡,追残匪于珠江、兴宁江和姚江之交汇处。
残匪见无路可逃,便投身于“三江”之中。
杨氏见此,急命救援。
随后安抚叛军、恩泽百姓,并且因当地黄、姚二姓居多,命名为“黄姚”。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早已成为绝响,走进了历史博物馆。
他所吹响的工业革命时代留下的也只不过是乌黑的烟囱、废弃的矿山、污浊的河流和现代人所拥有的寂寞、焦虑和冷漠等精神病。
而黄姚古镇,就像一位古典的东方魅影,传统并且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沉寂了千年,始终承继着自己古朴庄重的风格。
我再次踏上黄姚这片宁静而安详的土地,感受她的风韵与厚重时,离欧阳予倩带领广西省立艺术馆的成员演出《铁蹄下的歌女》、《放下你的鞭子》和《卢沟桥问答》等抗战节目已经半个世纪有余了。
黄姚古戏台上的人头虽已停止攒动,锣鼓虽已停歇,但舞台两侧的雕梁画栋,台下的青石板路,仍然在向路过的游人诉说着有关火神鸟“毕方”的故事。
相传,毕方贵为神鸟,以火为食。
她出现的地方,必将伴随着火灾的降临。
但是,她却因为贪恋黄姚此地的美景,化身为人形,嫁入寻常百姓家,随后给黄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本性善良的毕方虽然在同类的帮助下,恢复了原形、扑灭了大火,但面对周围的好友亲邻受如此天灾,还是自责不已。
为了弥补过错,她决定在离去之前为当地人做点补偿。
于是,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花了二十多个春秋,为当地的人们衔木盖房,叼石铺路。
当她离去时,面对亲自用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青石板铺就的七街八巷,还是倍感欣慰的。
如今的我们,走在黄姚古镇的大街小巷里,踩着一块块毕方用二十多年生命铺成的青花石板,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形色匆匆而不放慢自己的脚步?还有什么借口因为自己的过错而不痛彻心扉,甚至还依然我行我素?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小桥流水人家,翠山青石弄里,无不以古典但开放的姿态,迎接着现代都市人的到来,只为荡涤他们内心的污垢与泥淖。
古镇,以她自然纯朴的姿态,排除世间万物的纷扰,仍在沉寂。
古镇的青石板路,以她所蕴含的厚重与感恩的情怀,还在向前延伸,不断引领着我们走向一位位文化名人,给我们的视觉与心灵无限地冲击。
何香凝、梁漱溟、千家驹、高士其、张锡昌、莫乃群、徐寅初、周匡人等等一系列的文化名流,无不在这千年古镇的青石板路上,留下自己卓越的足迹。
这一暮春时节,我有幸追循着这些名人的脚步,感受古镇的历史与风韵,实乃三生有幸矣!
沉寂千年的黄姚古镇
2009 文艺学 刘 飞
1736年1月19日,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
在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市格里诺克,一个男婴紧握着自己那双柔弱的小手、缓缓地睁开眼睛、不屑地打量这个周遭的世界,随后,才记得响起一声清脆的啼哭,好像在向世界宣告:“我来了!”随后,他在他83年的生命历程中,依靠改良型的蒸汽机,不仅谱写了自己生命的厚度,而且还成为了社会前进的驱动力,开启了人类工业革命到来的神圣仪式。
而从这个工业巨人诞生的日子再往前大约500年,在遥远的东方,杨门忠豪杨文广正领着仁宗钦命,率众平叛边陲小镇龙平县(今广西昭平县)的叛乱。
他们一路凯歌高奏、所向披靡,追残匪于珠江、兴宁江和姚江之交汇处。
残匪见无路可逃,便投身于“三江”之中。
杨氏见此,急命救援。
随后安抚叛军、恩泽百姓,并且因当地黄、姚二姓居多,命名为“黄姚”。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早已成为绝响,走进了历史博物馆。
他所吹响的工业革命时代留下的也只不过是乌黑的烟囱、废弃的矿山、污浊的河流和现代人所拥有的寂寞、焦虑和冷漠等精神病。
而黄姚古镇,就像一位古典的东方魅影,传统并且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沉寂了千年,始终承继着自己古朴庄重的风格。
我再次踏上黄姚这片宁静而安详的土地,感受她的风韵与厚重时,离欧阳予倩带领广西省立艺术馆的成员演出《铁蹄下的歌女》、《放下你的鞭子》和《卢沟桥问答》等抗战节目已经半个世纪有余了。
黄姚古戏台上的人头虽已停止攒动,锣鼓虽已停歇,但舞台两侧的雕梁画栋,台下的青石板路,仍然在向路过的游人诉说着有关火神鸟“毕方”的故事。
相传,毕方贵为神鸟,以火为食。
她出现的地方,必将伴随着火灾的降临。
但是,她却因为贪恋黄姚此地的美景,化身为人形,嫁入寻常百姓家,随后给黄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本性善良的毕方虽然在同类的帮助下,恢复了原形、扑灭了大火,但面对周围的好友亲邻受如此天灾,还是自责不已。
为了弥补过错,她决定在离去之前为当地人做点补偿。
于是,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花了二十多个春秋,为当地的人们衔木盖房,叼石铺路。
当她离去时,面对亲自用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青石板铺就的七街八巷,还是倍感欣慰的。
如今的我们,走在黄姚古镇的大街小巷里,踩着一块块毕方用二十多年生命铺成的青花石板,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形色匆匆而不放慢自己的脚步?还有什么借口因为自己的过错而不痛彻心扉,甚至还依然我行我素?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小桥流水人家,翠山青石弄里,无不以古典但开放的姿态,迎接着现代都市人的到来,只为荡涤他们内心的污垢与泥淖。
古镇,以她自然纯朴的姿态,排除世间万物的纷扰,仍在沉寂。
古镇的青石板路,以她所蕴含的厚重与感恩的情怀,还在向前延伸,不断引领着我们走向一位位文化名人,给我们的视觉与心灵无限地冲击。
何香凝、梁漱溟、千家驹、高士其、张锡昌、莫乃群、徐寅初、周匡人等等一系列的文化名流,无不在这千年古镇的青石板路上,留下自己卓越的足迹。
这一暮春时节,我有幸追循着这些名人的脚步,感受古镇的历史与风韵,实乃三生有幸矣!
沉寂千年的黄姚古镇
2009 文艺学 刘 飞
1736年1月19日,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
在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市格里诺克,一个男婴紧握着自己那双柔弱的小手、缓缓地睁开眼睛、不屑地打量这个周遭的世界,随后,才记得响起一声清脆的啼哭,好像在向世界宣告:“我来了!”随后,他在他83年的生命历程中,依靠改良型的蒸汽机,不仅谱写了自己生命的厚度,而且还成为了社会前进的驱动力,开启了人类工业革命到来的神圣仪式。
而从这个工业巨人诞生的日子再往前大约500年,在遥远的东方,杨门忠豪杨文广正领着仁宗钦命,率众平叛边陲小镇龙平县(今广西昭平县)的叛乱。
他们一路凯歌高奏、所向披靡,追残匪于珠江、兴宁江和姚江之交汇处。
残匪见无路可逃,便投身于“三江”之中。
杨氏见此,急命救援。
随后安抚叛军、恩泽百姓,并且因当地黄、姚二姓居多,命名为“黄姚”。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早已成为绝响,走进了历史博物馆。
他所吹响的工业革命时代留下的也只不过是乌黑的烟囱、废弃的矿山、污浊的河流和现代人所拥有的寂寞、焦虑和冷漠等精神病。
而黄姚古镇,就像一位古典的东方魅影,传统并且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沉寂了千年,始终承继着自己古朴庄重的风格。
我再次踏上黄姚这片宁静而安详的土地,感受她的风韵与厚重时,离欧阳予倩带领广西省立艺术馆的成员演出《铁蹄下的歌女》、《放下你的鞭子》和《卢沟桥问答》等抗战节目已经半个世纪有余了。
黄姚古戏台上的人头虽已停止攒动,锣鼓虽已停歇,但舞台两侧的雕梁画栋,台下的青石板路,仍然在向路过的游人诉说着有关火神鸟“毕方”的故事。
相传,毕方贵为神鸟,以火为食。
她出现的地方,必将伴随着火灾的降临。
但是,她却因为贪恋黄姚此地的美景,化身为人形,嫁入寻常百姓家,随后给黄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本性善良的毕方虽然在同类的帮助下,恢复了原形、扑灭了大火,但面对周围的好友亲邻受如此天灾,还是自责不已。
为了弥补过错,她决定在离去之前为当地人做点补偿。
于是,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花了二十多个春秋,为当地的人们衔木盖房,叼石铺路。
当她离去时,面对亲自用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青石板铺就的七街八巷,还是倍感欣慰的。
如今的我们,走在黄姚古镇的大街小巷里,踩着一块块毕方用二十多年生命铺成的青花石板,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形色匆匆而不放慢自己的脚步?还有什么借口因为自己的过错而不痛彻心扉,甚至还依然我行我素?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小桥流水人家,翠山青石弄里,无不以古典但开放的姿态,迎接着现代都市人的到来,只为荡涤他们内心的污垢与泥淖。
古镇,以她自然纯朴的姿态,排除世间万物的纷扰,仍在沉寂。
古镇的青石板路,以她所蕴含的厚重与感恩的情怀,还在向前延伸,不断引领着我们走向一位位文化名人,给我们的视觉与心灵无限地冲击。
何香凝、梁漱溟、千家驹、高士其、张锡昌、莫乃群、徐寅初、周匡人等等一系列的文化名流,无不在这千年古镇的青石板路上,留下自己卓越的足迹。
这一暮春时节,我有幸追循着这些名人的脚步,感受古镇的历史与风韵,实乃三生有幸矣!
走过黄姚 把心留住
文学院文艺学 陈伟
南国的细雨裹着熏热的风把夏的消息悄悄传送到人们耳边,在这个春夏之交的时节,一伙年轻人搭载一辆巴士驶进广西贺州昭平县的黄姚古镇进行采风。
他们的到来受到昭平县 *** 部门的热情接待,当地的旅游公司也承诺免费观光游览,这着实让这伙远方来客感到很是惬意。
毕竟他们此行的目的有二:一是讨论《无所属的玫瑰》这部小说,二是追寻这座千年古镇的流风余韵。
在客栈落下脚之后,他们其中的一部分已经顾不上天黑,执意要先体验一番这座古镇的独特魅力。
然而大多数还是躲进了一家酒馆,吃起了当地的特色酒菜。
桌上的菜都可算是土色土香,似乎刚从农家的地里把弄上来,这不禁使人想起了《木兰辞》里面的“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店家将自己的招牌菜盘盘托出,让这伙人慢慢饱尝还留有清香味的佳肴。
昭平县有比较出名的豆豉,所以饭桌上自然少不了以豆豉为佐料的菜肴,什么豆豉鱼、豆豉排骨之类都做的各具特色。
鱼和排骨之类倒是常吃,可是若用豆豉烹调其风味又大有不同。
奇怪的是,有几位青年专挑豆豉来吃,可见豆豉比肉香已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了。
据店家说,这里的酒菜比别的地方香主要是水质比较好。
想想也是,在这个远离闹市的乡村古镇,有自然的山水沉淀出这般爽口的清泉,实在是当地人的福祉。
水好的地方,酒自然也醇。
酸梅酒是用大瓮盛着的,看起来就很是吸引人了,店家用酒壶给每桌都来上一壶,可以随便喝。
品酸梅酒,似乎还能想起酸梅的味道,可是到口里却浑厚又甜香,毫无惧怕的气息,倒是想多喝几杯。
酸梅酒没有辣味,更多的是窖香和清冽。
酒过三巡,店家又拿上来名为捻子酒的另一种陈酿。
这种酒颜色深红,甜味稍稍突出一些,桌上的酒友误以为是茶水还争个不休,非要换来尝试,没想到更好的东西原来藏在这里。
这些酒喝起来不容易上头,因为是自家陈酿,所以度数都不怎么高,而且有强身健体之功效。
虽不如那些名酒有响亮的外号,可是能在这样古朴的小镇来上这么一种小酒,岂不更合寻古踏幽的心意?
走进古镇的景点是在第二天上午,“山雨欲来风满楼”,这里风声似乎感觉不到,可是天上的浓云明显告诉游客不久将会有瓢盆大雨光临。
还好这时只是一些雨星抚弄着客人的面庞。
南方的天气在春天大都如此,多雨而又潮湿,如果没有这么充沛的雨水,谁来洗刷石板路上的灰尘?谁来给那些禾苗生长的契机?所以,雨,永远是和南方人生活息息相关的。
沿着青石板路,我们踏进了这座古镇。
据介绍,这镇子是根据八卦阵布局的,如果没有人引导很容易迷失方向。
可见,在很早以前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已经很强了,也正是由于这种封闭性,才使得这座古镇得以保留至今。
古镇的小路全都是用石板铺就的,弯弯曲曲,延伸纵横,在镇子里面穿梭,让人像走迷宫一样。
这些石板底下有泄水的渠,遇到下雨,雨水就会从石缝淌入渠中,以保证路面没有积水,行人仍旧来往无碍。
现在,仍然可以看到那些往日商铺的牌匾跟幡号,牌匾还是原先的风格,可是里面所经营的商品已经不知不觉间替换成我们今天的口味。
有卖豆豉、辣椒酱和萝卜干的,豆豉两元一包,辣椒酱十元一大罐,真的是货真价实、好而不贵,比起今天的商业不知道实在多少。
还有一些古玩跟当地的手工艺品,有个叫做“古记当铺”的小店,里面陈列着各种古董,还依稀记载着几百年来当地人民的生活史,有银首饰、铜雕、烟斗、军刀之类,往昔的岁月历历可见。
在有些商铺的木窗上,还留有拳头大的圆孔,据说这是当年为了防土匪而制作的交易渠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在这里保留了下来。
商家可以透过圆孔看到来人的面目,以确定他的身份,这样大大降低了被劫的危险。
在那个青黄不接世道不太平的年代,混口饭吃都难,更别说做买卖了。
路过安乐寺,我们遇见了一个七八岁的小童。
他坐在寺门前的石墩上,赤着双脚,浑身有些脏兮兮,穿着一件大毛衣外加一件紫色外套,底下是棉裤,全然不像夏天的装束,可是面孔清白,眼睛有神,总是对游人有几分笑意。
每有游人从他身旁经过,他都会突然站起身戳一下游人的肩膀或者腰部,这一举动让游人觉得他像个疯子,躲他唯恐不及。
然而,事不凑巧的是,这个小孩相中了我们这群人当中的一个,跟他打闹不休。
这样,这位被我们称作“小犀利哥”的小孩就伴随我们游了一路。
他一会儿躺在亭子边的凉椅上,翘起双脚,一会儿又蹦蹦跳跳,做出一些不同寻常的动作吸引我们的注意。
问他姓名他不回答,可是等到有一些在路边讨钱的人出现时,他又会指引我们绕道而行。
他把我们搞糊涂了,不知道是真疯还是假癫。
他知道这个古镇所有的故事,每个景点没等导游介绍他已经调皮地揭开了导游为我们设置的悬念。
快到古镇出口的时候,我们那位同伙给他买了两元钱的烤鱼,他拿到烤鱼一转身就溜了。
在古镇外面的戏台旁,我们又遇见了这位小犀利哥,他笑嘻嘻的说了句:“那鱼真好吃。
”这就是他最大的满足呀!看到跟他同样大的小孩竟然动手夺游客手中的食品,我们不禁感叹:小犀利哥是睿智的!他用自己的行动让我们愿意为他买点东西做留念,甚至有不买都不行的感觉。
东西虽少,可是对他来说,这无疑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望见橱窗里的蛋糕一样让他回味好一阵。
可见,他是熟悉这里的,他形似乞丐却不向游客讨钱,反而帮助游客躲过讨钱的人的追踪,他以他不同寻常的举动掩盖了自己清醒的理智。
从街坊的口中得知他是一个孤儿,现在只有爷爷来照顾他,所以他才这么在镇子上游荡。
同伙羡慕他的自由跟无虑,可是这份自由将要承载多少磨难呢?
我们在镇子上见到许多门前挂着五保户的人家,他们有着各自的苦难命运,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等等,情境实在与这里的美景形成反差。
镇子上没有几个壮年男人,大都出去打工了,剩下妇女、老人和儿童在家过着别人看起来似田园般的生活。
这个镇子也正是由于未经开发才能保存的如此完好,可是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实在跟繁华的都市离得越来越远了。
改革的春风将城市的高楼越垒越高,也让农村变成了都市人的度假乐园,可是这种人与人之间造成的心理暗影又该如何消除呢?城市人向往农村静谧悠闲的生活,农村人又对城市抱有向往,在两种生活之间,谁来调节这焦躁跟平和的心态?我们希望看到古色古香的乡镇,同时又不想看到乡民难捱的生活,也许抱怨少一些才对得起那些淳朴的乡民。
至于这些苦难,从来都不是说谁能替它买单就可以的,相信古镇人民的明天是幸福安乐的。
在古老的通道口,牢牢树立着古镇人的精神品质。
记述末了,依然想起小犀利哥,希望安乐寺门前游逛的他能得到佛祖的庇佑,让安乐永驻,让他的明天阳光灿烂!
黄姚姑娘
美学 沈海龙
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今年的春天迟迟不肯离去。
可她没有嘴巴,没有耳朵,连皮肤也没有,只睁着个眼睛看着我在都市嘈杂中,在颓靡的二十三岁慢慢地消耗着内在的光芒和冲动。
你不理我,我就去找你。
那晚我流落在一个秀美姑娘家中,我深深爱上了春天,我舔到了她从天上滴下来的眼泪,我拥抱着她久久不愿离去。
她有着春天的风韵,每寸肌肤是如此的光滑凝脂,她的腰身是如此娇媚,她秀美的脸蛋久久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
我仅仅拥抱着她时,她身上的香味让我着迷,她从精神深处带来的呐喊让我整个疲惫的身躯留下了眼泪,我萎缩的欲望随着浓雾,在涓涓溪流中婉曲澎湃。
像往常一样,在酒店是一阵的风收云卷。
不同的是,吃了那顿后,发现是在给我们清理了一下肠胃。
是九道家黄姚姑娘自己烧的家常菜,加上黄姚姑娘自己酿的梅子酒。
开始时我有心无心和一桌子人围坐一起,等着服务员上菜上饭上酒。
首先上的是一小壶梅子酒。
白瓷杯土黄酒,哥几个觉得坐着没意思就碰了一下杯。
微甜,略涩,十几度,入喉清爽,没了土酒的烈劲,微笑着像个青涩十五岁姑娘亲了十五岁我一下。
我说兄弟,我们再喝一杯,这感觉不错。
菜都摆了上来,也不多,就九道,一桌子人。
一盆白切鸡,炒大白菜,钵子酿豆腐,枸杞鸡蛋汤,青椒炒牛肉,等等。
都常见的粤菜。
黄姚姑娘家用谷子养的鸡,煮熟了,没有厚厚的鸡肉,肉居然是甜的。
我想吃掉一盆,吃了几块没有腻,想叫老板再宰一只鸡,因为那盆鸡肉一下子空了。
我问身边的女生说,你不怕胖吗?她说好吃得很,真的。
我说你好吃也矜持一下,在我们几个男生面前。
她说,呀忘记了,那你们吃其他菜吧,都没尝过的,像吃水果一样。
哥几个只能喝梅子酒了,梅子酒几杯下肚,我颓靡的欲望在慢慢地溶解,像镇边的小河一样,在夏天里呜嘤奔腾。
难怪张爱玲说过,征服男人通过肠胃。
下酒楼后,廖导说,我们现在就去看看黄姚夜色吧。
味道是不同的。
我们几个后辈就跟着去了。
路边的凤尾竹在昏黄的街灯下,疲倦地亲吻着喧闹的小河,晃荡不已。
进了一个黝黑的小巷,没有街灯,没有路人,像做贼一样。
偶尔跑出来的土狗像一群群巡警一样让人有些怕怕,高门槛前的阿婆在绣鞋底,眯着眼睛看着这群打扮得很得体的小贼目光流离地晃荡在黄姚姑娘的深深拥抱里。
走了进去我问旁边的人,现在哪里是东边,哪里又是西边。
他们也不知道。
黄橙橙的灯笼高高挂起,寂寞的小巷,几头犬在对着我们微笑。
青石路是光滑的,白天下了雨还是这里的天气都是潮湿的,灯笼弥散开来的暧昧模糊了千年的距离。
你体内的古老因子会在里面扎堆冲撞,你的胃在翻滚,你的手脚会迟钝,只是你的脑子会轻飘飘。
我看着那个土狗,用手抚摸了一下他的头。
旁边的女生大叫起来,叫我赶快放手。
我说不怕,这条狗是我家的,黄姚姑娘养的。
有时候想让她给我做妻子,我两人就这样凄迷着走在云雾当中,没有白天的喧闹。
我的颓靡的欲望,经她那晚的撩拨,我内心深处持久地蓬勃着半夜镇边流水的轰隆,就像她的 *** 让我无法保持。
只是,时间很短,我得离开那里,久久地回望,痴痴地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