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切记,不要把职位当称呼
(二)切记,不要把职位当称呼
穿越是一个技术活,其难点不在于如何穿越到古代。在各种穿越文里我们天真可爱的女主或者男主,通过被车祸、雷劈、溺水等惨烈方式穿越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时代。但是如何在过去的遥远时代中生存下来?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先秦时代。
人类沟通少不了语言。可是呢,考虑到古汉语读音和现代汉语的读音差别,实在地说无论你穿越到先秦哪一个诸侯国,你说得大家都听不懂。加之,先秦时代字体本来就有很变法,比如大篆、小篆、隶书等等。而且战国时代,诸侯国发展出了各种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字,赵字、楚字、秦字等等皆不一样。所以穿越到先秦的您必然是一个口不能说,手不能书的文盲!当然,如果您选择穿越到秦国的话,那么您或许可以当一个半文盲的。毕竟秦国隶书,您还是认识的。不过秦国除了隶书,还有很多其他的字体,比如大篆!那你肯定也是不认识的,也只能半文盲啦。
幸运的是您不会是唯一的文盲或者半文盲。先秦时代文盲和半文盲还是比较多的,士以下的庶人中文盲和半文盲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不幸的是无论穿越到哪个诸侯国,您都免不了从头开始学语文。不幸中的万幸是在完成了基础的教育后,还要继续学语文的人不仅仅是您。在先秦时期,如果您是一个楚国人想要到高大上的齐国去留学,必然是要学齐国话,还得顺便学学齐国字。孟子的小道消息说:曾经有一个楚国官吏想把自己宝贝儿子送到齐国去留学,想请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儿子齐语言。孟子云: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很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学语言是要环境的,所以还是直接让这熊孩子去齐国,包学包会哦!
所以穿越到先秦您不要担心学不会古汉语,因为当您置身先秦时代之后,您就自然而然有这学习的氛围。这时,您会不会有种感慨。比如:哇啊,原来周游列国游说诸侯的诸子百家,他们都是超有语言天赋的学霸啊!学霸是可以肯定的,不要怎么传道授业为人师表呢。至于语言天赋没有这么夸,先秦时代也是有普通话的,叫雅言,也叫夏言。中原的上层的贵族们一般都是雅言沟通。但类似楚国、越国等等南部方言地区呢,贵族也都是会说雅言的,日常也会说说楚言、越言啥的。楚成王的叔叔子元带着楚军伐郑时候,见郑国人大门敞开跟他搞“空城计”,他一激动就说楚言了。总的来说,学会了雅言游说诸侯是没什么问题的。
非贵族的底层百姓,通常情况不会雅言的。但是中原地区的百姓平时说的方言,比如晋国的晋言来说吧。晋言和雅言的差别应该不是很大,属于不用翻译也能正常沟通。秦穆公就曾经用雅言和一个只会说晋言的戎王使者由余进行了热切地交谈。如果是楚言或者越言,那么就不得不请翻译了。当时北方人对南部方言的评价参考孟子的一句话“南蛮鴂舌。”正所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除了明月万古没有变,北方人对南方的方言评价也没太大的变化。这个可以理解,听不懂自然是“鸟语”嘛。当然,在先秦时期说“鸟语”的人也不一定都能互通沟通,比如楚国人就听不懂越言。楚王的弟弟鄂君子皙坐船出游,有爱慕他的越人艄公抱着船桨对他唱歌一个首委婉动听的《越人歌》。越国的艄公当然是不会说雅言的,所以他只能用越言唱啦。无奈的鄂君子皙不懂越言,越国的艄公声音还不错,也没跑调。对这旋律产生兴趣的鄂君子皙问了身边的小翻译才明白对方唱得是啥。由此,可见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啊。顺便贴一下,那首美丽的歌谣。
《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知),心悦君兮君不知。《越人歌》出自于西汉刘向的八卦故事集《说苑》(卷十一·善说篇),第十三段并有汉字记其古越语发音:“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飠甚)州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
至于先秦的文字呢,春秋的时候主体还是统一的,到后来才分化出来楚字、赵字、秦字等等。文字的差别呢,邻近的诸侯文字差别不是很大。因为那会儿各诸侯国的文字都是从周代的籀文(大篆)继承而来,所以就算隔着比较远的诸侯国,他们平时用的文字差别也不是现在人想象中那么大的。南部流行鸟虫书,那个只是艺术字,而且后期也不是只在南方流行。先秦正常人是不会用鸟虫书写信办公的。
对了,友情提醒一下,先秦时代没有纸张,所以公文啥的,大部分当然只能记录在简牍上。《吕氏春秋》:“乱国所生之物,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也。”这话的意思简而言之,就是四个字“罄竹难书。”若您穿越一个负责书记的小吏小心在简牍把字写错了怎么办?很简单,麻溜地用小刀刮刮掉。说来那会儿帛和绢都不便宜,一般人写信也是一策策的用竹简做的信牍。当时,印泥也是封泥。那会儿的人通常会把写好的信牍简牍绳捆扎,在绳结处回检木,上封盖有钤印的胶泥块,以防泄密。穿越时空,不要做自作聪明私拆别人的信牍。除非您有那人的印,不然拆开复原不了啊。
关于古汉语的语法呢。这个问题,您可以在穿越前给自己补补课。其实语法嘛,有环境也是学得很快的。再者,先秦人的脑洞也是很大的。韩非曾经在自己书上写过一个八卦故事,说:在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要写信给燕国的相国。信是在晚上写的,当时照明的火炬不够亮,写信的人对拿火炬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点。”一边说一边错误地在信上写了“举烛”两字。举烛和这封信的本意根本没关系。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十分高兴,但是他看不明白举烛到底是啥意思。于是,燕相就自己脑补地说:“举烛就是崇尚明察,崇尚明察的意思,就是任用德才兼备的贤人。”燕国的宰相向燕王陈述了举烛的意思,燕王十分的高兴,以此来治理国家。从此,词典里又多了一个叫“郢书燕说”的词。
总得来说,周游列国的诸子们不需要学很多方言,只要学好雅言就成了,文字也是学好一种也就成了。穿越到先秦的您也不用担心自己是个学渣了。有先秦的语言环境,您一定可以学好上古汉语的。
穿越到先秦,除了学习语言以外呢,您一定要注意分清楚什么是日常的称呼,什么是职业的称呼。比如您刚刚穿越到先秦,遇上一个年轻人撞了您。这时,您正在气头上可能会条件反射地说:“小子,走路不看路啊!”注意了,小子是周朝一个掌祭祀的官职,通常由下士担任。穿越到先秦的您心气不顺想要骂人的话,可以您还是保守些骂“竖子”比较好。如果您想骂的对象是一般妹子的话,可以骂“婢子”。当然,如果对方妹子本来就是某某大夫家的婢女的话,那么就不要骂“婢子”,因为当时人唤婢女本来就是“婢子”。您可以直接骂她是“臧获”,确切地说是“获。”古人骂奴曰臧,骂婢曰获。
先秦时期的人呢,在称谓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子,君和人特别多。子,简单地说过了。至于老子不是爹,是李耳。“内子”等于“内人”等于现在人说的老婆,这个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接下来说说人吧。良人,是丈夫的意思,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但是封人、渔人、宫人等都不是普通称呼,这些都是官职。封人,是掌管修筑王畿、封国、都邑四周疆界上的封土堆和树木的一个官职。渔人可不是渔夫,而是掌管按照一定的季节捕鱼,修筑鱼梁的官员。注意了!宫人在西周不是宦官,也不是宫女,而是负责周天子六寝清扫整理的官。先秦的宦官叫做寺人,他们的身份是低微的。而以上提到的封人、渔人、宫人任职者是中士的身份。周代把卿大夫以下的士,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三等。中士,这个身份贵族中算是很低的,但是相对更多非贵族的平民,他身份不低了。所以您穿越后,千万别把宫人当寺人。同理如果周天子安排您做宫人,这个可以有。但他老人家安排您做寺人的话,那您还是麻溜地穿越回来吧。
在先秦时期,“大人”是一个敬称,对象一般情况和唐代差不多都是父母。书面上也可以大人来指代王公贵族,这个用的不是很多。另外,周代占梦的巫官也叫大人。先秦时期,一般敬称呼父母叫“严亲、严君”或者“亲父”、“亲母。”祖父和祖母则唤为“大父”、“大母”。曾祖父和曾祖母就是在“大父”、“大母”的基础上加上“曾”,即“曾大父”和“曾大母”。至于“阿爹”这个称呼最早见于汉代戴良《失父零丁》,先秦时期不好说。先秦时期,姐姐、妹妹一般叫“女兄”和“女弟”,同理春秋时期一般管诸侯国的公主叫“女公子”,当然直接称“公主”也可以。注意一点,春秋时期“公子”和“女公子”都是有特指性,即国君的儿子或者女儿。到战国时期,一般情况也还都是特指国君的儿子,但是也可以用作日常的敬称。用于敬称的情况,非常的少,只有《韩非子》中的一则。
先秦时期的人和唐代人一样都管公公婆婆叫“姑舅”,不一样的是先秦人会在“姑”和“君”的前面加上“君”,即“君姑”和“君舅”。“君”这个词在先秦时代,尤其是战国,它用途非常广。“氏加君”表现敬称,比如张君(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用姓。)、吴君、陈君等等。“君加侯”,即“君侯”,这个是针对列侯的敬称。先秦日常生活中,直接用“君”也可以,这个词直接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说到“君”呢,简单地说一下,先秦时代人们一般管别国的国君称“寡君”,管自己的国君称“君上”或者“主君”,在楚国可以直接称“大王”。战国时期,大家国君从公、侯升级当王了,“大王”这个称呼也流行起来了。国君的夫人呢,也有自家和别国之分,一般管自己的国君夫人叫“君夫人”,别国的国君夫人一般称“寡小君”。国君的自称可以用“寡人”、“不谷”、“孤”、“朕”等等。国君夫人呢,自称一般用“小童”,谦虚些用“妾”也可以。
先秦时期呢,虽说是礼崩乐坏吧,但还是比较注重社会的等级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诸侯国的国君们再怎么牛气,那也还是周天子之臣。诸侯对天子的谦虚的自称是臣,诸侯之臣对周天子则自称“陪臣”。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派管仲去拜见周天子,周天子很重视他,打算用上卿的礼仪去招待他,管仲就是谢绝了。管仲那会儿对周天子的自称就是“陪臣。”此外,“陪臣”这个词也可以指代“家臣”。那会儿啊,世卿大夫家的家臣很多,家臣中的长者也被称为“家老”。
而一般人家中的长子,除叫长子,长男以外,还可以叫“家督”。据西汉太史公的小道消息:著名的越国大夫,化名陶朱公的奸商范蠡有三个儿子,其中他的二儿子在楚国犯了罪。然后范蠡打算让自己小儿子去楚国花钱打理打理关系,争取把二儿子从牢里放出来。结果他的大儿子就抗议说:亲父啊,大家都管长子叫家督,现在二弟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您不派我去楚国打理关系,反而派三弟去。看来是我太无能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经过大儿子的反复抗议呢,最后范蠡还是派大儿子去了。但是呢,他的大儿子确实挺二的,最后也没有能打理关系把老二救出来。
?:v?,zj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