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的推算是准确无误的吗
《周易》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摘要:主要以《周易》表现形式下的本质讨论为基点,辅以《周易》中的文本内容和其他各类科学的参考,从《周易》所带来的新内涵,《周易》内容的依据,和应当持有的《周易》观三方面简要讨论了《周易》与当前世界科学的关系。
《周易》以其博大精深的学问和玄奥神秘的形式闻名,《周易》与现代科技的关系无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自人类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后,科学成为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基础。随着我们对科学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愈加发现这个世界的神奇与其运行规律的不可预测性,甚至有数据表明,当今40%的生物学家都是有神论者,因为随着他们研究的深入,会发现许多事情完全无法用(当前所认为的)科学做出合理的解释。暂且不论神的存在与否,至少这引发了许多人对科学的反思,而其中的一部分则转向了中国的古代著作《周易》,并从中获得了大量的启发与收获。在逻辑高度发展趋于完善的今天,《周易》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科学的存在,必定会给予科学以新的内涵与新的发展。
《周易》对传统科学的新诠释
要更“科学”(或者说更完善更全面)地看待科学,或者要比较《周易》与传统科学的世界观的不同之处,不得不从科学的起源来探究,这就无法避免对“经验”与“技术”的探究。西方哲学与科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曾对此如此定义:“就从事活动来说,经验似乎并不亚于技艺……然而,我们认为,知识与理解属于技艺更甚于属于经验,并且我们设想技艺家比有经验的人更有智慧。” 而且他认为“智慧是关于某种原理和原因的知识。” 而科学则是对于智慧本性的理解。显然,按照亚氏的观点,科学是和经验挂钩的,也就是说,科学是一种由经验而技艺,由技艺而智慧,由智慧而科学的螺旋上升结构,那么,西方所谓的“科学”的产生,是基于普遍的劳动经验而被概念化的产物。而概念化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必须符合逻辑的抽象过程。
对于经验的认知过程,维特根斯坦关于“看”(see)与“看作”(seeing as )的理论或许可以给予一些启发。维氏认为“看”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对客观物质的反应,其二是对其的理解与解释。从语言学的角度,后者站在解释者而非实践者的层面,将物质化的存在转变为观念化的物质,即被维氏称作为“看作”的存在。约翰?6?1希克则又将维氏的观点扩大为“经验”(experience)与“经验为”(experiencing as),并认为“和‘看作’一样,‘经验为’以解释的方式包含着思想,即根据体现在维特根斯坦有时所称的语言游戏中的概念系统,意识到我们的环境。……除了某些例外,全人类的经验都是‘经验为’。” 由此可知,西方的哲学与科学体系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是基于一种以人类本身的解释理解为基础的认知环境。从而无法避免受制于逻辑与语言本身的局限性。
反观《周易》,同样是对客观世界的抽象概括,但其主要方式却不是逻辑与语言的精确表达,而是以象征手段做出宏观的诠释,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科学的认知模式。以《乾》卦为例做最简单的分析,其卦象以六个“-”爻相叠而成,象征天;六个爻位分别象征不同状态,符号“—”象征阳;其卦辞则以龙为喻,如下位为“潜龙勿用”,第五位为“飞龙在天”,上位为“亢龙有悔”, 又以“元亨利贞”统摄全卦。《乾》卦乃至周易中的所有卦并没有明确的意义指向,而仅仅以平实的叙述逐一阐释每一爻的意义以及物极必反的普遍规律。如果从六十四别卦回推至八经卦,则以阴阳二爻三叠而成,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象征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不难从中发现,其象征物都是自然界比较普遍的存在,而象征背后则是非常朴素的抽象概念——“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取自《说卦传》),分别指强健、温顺、奋动、潜入、险陷、附丽、静止、欣悦。不同于西方的“经验为”,《周易》中的象征是直观而具体的,真正的内涵则在于这些被抽象概念的引申后的组合、关系与作用,如“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煊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同上)《周易》中的世界观和思辨方法的着眼点,并不在于那些自然之物的物理关系,而是由它们所抽象出来的精神概念的作用与影响。异于西方体系的线性的追本溯源,《周易》的思想更倾向于一种不同事物间的映射,(尽管这种映射关系没有被严格地证明),但《周易》的哲学思想大大地开拓了科研者的视角,即不要仅仅拘泥于那些在“经验”上有“直接”的联系,而要普遍地联系看似没有“逻辑”关联的各方面事物,以求更完整地认识科学,尤其当原本的研究路径存在某些未知的错误时。
《周易》的不在场
那么《周易》对于世界认知的这种方式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原理呢?我们会发现《周易》中的象征方式对于叙述世界的客观规律是合理的,因为它的意义都是不在场的。
对于一个概念的内涵,我们可以引用弗雷格先生的理论来进一步理解——“当一个概念的外延增加时,它的内涵就减少;如果它的外延包罗万象,那么它的内涵必然完全消失”。 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在场的概念,它的作用必定是有限的(或者说是收敛的),我们很难想象像这样的有限个表达有限内涵的概念能够相互作用组合,并以此推导出无限的规律。而《周易》大量地使用象征,从而为衍生无穷的概念提供了可能性。
《周易》中较为本质的概念包括无极、太极、阴阳、四象、八(经)卦,六十四(别)卦,无极而太极的概念并没有大范围地涉及或使用,仅仅是虚化地表示了“本源”的概念,而“阴阳”则成为了《周易》思想相当重要的基础。“阴阳爻象的形成,本于古人对自然万物的直接观察,象征着广泛的相互对立的种种事物、现象。” 从某种意义上,“阴阳”也是“经验为”的一种反映形式,然而不同于其他传统的“经验为”,“阴阳”概念是纯化的结果,具有完整的统一性和概括性,是事物被高度抽象并内化的产物,主要因为世界本身的发展趋势乃是在矛盾中前进,因此矛盾的“二元”性质为“阴阳”概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依据。而“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则更是一个古人反复观察、实践与思索的过程,易道广大也必定包含了这一成分。
由于“阴阳”概念外延的广大,使得由阴阳二爻三叠而成的八卦的内涵也从原先的自然界存在(即天地雷风等)推广到了世界的运行规律。再进一步,《周易》最表象的六十四卦部分也就不单单是其符号意义上的内涵了,如井卦第四十八,上坎下巽,象征水井,但不再是单纯地叙述水井的特点,而是由水井“无丧无得”的德性与“往来井井”的功用,引申到汲水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体现了君子修身修性的意义和善始善终的意义。又如第二爻的爻辞“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以井口功用的错误使用和汲水方法不当,比喻才非所用,又喻指事物在某些特定的时空环境中是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从而可以知道许多研究者不能过于苛刻地限定某些条件,以至于真正的情况反而得不到彰显……以此类推,《周易》中的哲理不仅是一种朴素的世界观,更是一种对于全面认识世界的全息的概念。
正是由于《周易》以高度概括的概念——即阴阳——为基础,而其表现形式又是不在场的,因此使得《周易》的思想左右逢源,而其内涵与形式往往能够与许多科学中的重要基础所相对应,如阴阳概念所体现的矛盾性、互根性、对立统一性,和现代科学的诸多概念相吻合,如嘌呤与嘧啶的合抱,力的相互作用,离子的电性等等,而六十四卦方圆图中的“内方”部分的阴阳变化,则与二进制的进位特点完全符合;阴阳三叠的使用则与物质的层子三联体,碱基对三联体,三维坐标等表示基本信息的单位模型相呼应。而《周易》中另一涉及阴阳的重要概念就是“物极必反”,所谓阴盛则化阳,阳盛则化阴,它用一种朴素的形式描述了世界运行规律中极其重要的一条,即“负反馈”,体现的是一种制约与平衡的规则,而规则的实行就必须基于规则是可以制约其受体的。因此,大量的事实表明了《周易》的不在场对于几乎所有规律的普适性。
其实,如果回到《周易》这本著作本身的名字,就不难发现《周易》强调的是“易”,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这就很好地彰显了《周易》的本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叙述与论证,而是以无穷变化的不在场角度观察世界,模拟世界,理解世界。
正确的《周易》观
《周易》作为中华古代文明的一个特殊文化产物,有着不同于其它存在的历史性和变化性,我们很难去判断它究竟属于科学的范畴,还是文学、哲学等,抑或仅仅是一种迷信。况且去严格地划分《周易》的所属范畴对于认识研究《周易》也是不具有太大意义的,但也正是《周易》的不在场,导致了一个重要的认识障碍,即仅仅从《周易》是很难直接推导出“确切”的定律或规则。因为一切“确切”的定律与规则都是被范畴化,更准确地说是被有限范畴化的概念,即它们都必须有一个特定的条件和限定,这就直接造成了它们是在场的概念,因而直接由《周易》去推导是不合理的,或许更准确的方法应该是由《周易》来启迪、比较与验证。
其实《周易》本身也指示了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周易》——我们应当以变化的角度去看待它,而不要用范畴化的概念去束缚它,《周易》就是《周易》。在如今这个有着西方科技向中国古代《周易》思想靠拢的趋势的时代中,平衡好《周易》与科技的“阴阳关系”变得极其重要,我们不妨以《周易》中的“未济”卦来做一简单的阐释:“未济”卦象为“火在水上”,既不能烹饪,因此“未济”;其卦辞为“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象征着征事未成,就像小狐接近河的对岸,却被水沾湿尾巴,导致无所利益。因此,当我们探究这个世界的时候,无论是采用科学,还是《周易》,抑或二者皆取,抑或二者皆弃,必须要循序渐进,掌握方法,否则就会像小狐渡水,功亏一篑。即便是“既济”卦,也强调“初吉终乱”,必须长久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所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利无咎。”
总之,无论《周易》是否真的会成为未来科学的引导与借鉴,至少《周易》中以动看静,周而复始,始终交替的世界观与“天行健,君子以极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发扬的。我们努力着,就是为了探求我们的价值,科学如是,《周易》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