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夏去秋才至

落雨了,小小的雨,早晨醒得早,躺在床上,窗外雨打树叶的沙沙声,需小心听辩方可捕捉到,可是,在梦中感觉夜里的雨声好像就在耳边,出门之后,感受到阵阵凉意,秋天是如期而至了。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一年又一年,又开学了,有一丝丝的惆怅。虽然嘴上常念叨“奔五”了,可是总以为是自己给自己开玩笑,直到有一天,学生陈辉的爸爸老陈抱着孙女要她对我喊“爷爷”时,猛一惊,按辈分说,是应该叫“爷爷”了。

实际上,生活的周遭已无时不刻显示出我的渐变,同事的称呼从原来的小吴,到后来的吴老师,慢慢地出现老吴了,而调皮的学生已经称“吴老”了;学生的家长由原来的叔叔辈,到前几年的同学辈,现在逐渐开始有学生辈了;同学之间的聚会由早年的结婚,到近几年的小孩考进高中、大学,渐渐会出现同学小孩的结婚了,而略感伤悲的就是,去殡仪馆的次数频繁了,送同事的父母、同学的父母,甚至也有英年早逝的同学。当然,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自然规律,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春去秋来,天地万物,没有一件逃得出荣枯,盛衰,生灭,有无之理。“并非夏去秋才至”,并不是夏天过去了秋天才来到,而是在夏天之中已经孕育了秋天的征兆了。

自己的身体应该是最早感知到夏去秋来的。曾经,在操场上可以跑十几圈都不成问题,现在连一圈都跑不成了;曾经,一睡到天亮,可是现在不用闹钟,照样在早上准时醒来;曾经,一件件东西摆放得井井有条,可现在转个身就忘记了要干嘛,东西放在哪里了;曾经,每一个学生都记得清清楚楚,可现在刚毕业的同学都会忘了他们的姓名,常自嘲为“中年痴呆”。最明显的就是头发逐渐稀疏,而两鬓更加斑白。看来,身体之秋还是来得有点早。

自己的职业中感受到夏去秋来,其实也非偶然。记得刚进实验中学时,同班教师大都年轻,三十上下,而社会老师相对年纪大一点,也就四十岁左右吧,学生就称她为社会老太婆,想想自己现在的年龄,确实与学生有些代沟了,当然,与三十几岁的年轻教师相比,也少了不少精力与激情,要想与他们去拼成绩,甘拜下风吧,那么业务呢?好像也不求上进了,如果说还在努力,也是为了不辜负家长的期待,毕竟教书是良心活。

当我以这样的心态与身在北京的同学老邱聊天时,他是绝不认同的,他会说:“才四十几岁,人生之路长着呢,奋斗吧,同志!”想想也是,老邱的孩子才十来岁呢!可毕竟咱是在偏远小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在人生之秋,其实可做之事还是很多,可以轻视名利权情,但有两样东西是别人不能抢走的,那就是健康和知识,用适合自己的方式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太极拳、气排球、步行、按摩……,无他,就为了将来能有质量的享受晚年生活。知识的获得已非常规意义上学生的求知,而是按自己的喜好,完善自己,文史、地理、国学、教育心理学……,略懂一二,按照生活的体验,略有感悟,足矣。

按自己的喜好行事,应该是后半辈子的愿望了。可是每个人扪心自问,过往的你,有多少事是按自己的意愿行进的呢,生活总是让人有太多的无奈,因为你有太多的在乎。杨绛先生说过,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其实,人可以独立于成败,独立于世俗的价值评判,独立于他人的褒贬臧否,而自己尊重自己。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