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唐的光会是出狱以后的岑参老师,他有什么本事?
辑bug,但是剧组的用心还是看得到。《十二时辰》展示了盛世长安表面下的暗流汹涌,看似繁花似锦,其实危机四伏,总体的基调有些忧郁的。盛唐轰然倒塌,没人不为之惋惜,但是也预示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慢慢开启,贵族社会逐渐解体,平民社会渐渐形成。
如同电视剧中一样,可爱的角色往往不是达官显贵,而是长安城中的小人物,比如为马报仇的书生,监狱十二时辰的搞笑担当,仙州程参。
虽然在剧中,程参只是个一开始乱入,后来起到了点睛作用的小人物,但是其原型确是大名鼎鼎的岑参,作品入围全国中小学生必备古诗文的人物。
这一点,编剧也暗示地很清楚了,出场时程(岑)老师吟的那句诗,正是其经常出现在中高考古诗文填空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真的是宰相后人《十二时辰中》,姚汝能的人生抱负和包袱都来自于祖上是名相姚崇,剧中的书生虽一袭白衣,但其实岑参的祖上同样是大唐的名臣,而且,还不止是一个。
岑氏最著名的大人物大概是太宗朝官至中书令的岑文本。岑文本本来是南方人,整体画风就是典型的南朝儒生,文笔极佳,擅长书法,容貌气质优雅,敬爱孝悌又崇尚节俭,除此之外,为人小心谨慎,称自己“南方一布衣,徒步入关,畴昔之望,不过秘书郎、一县令耳。而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
初唐的政治格局,基本为关陇贵族所把持,岑文本以一南朝儒生,因才华见赏,几乎算是空降来长安的,其实在朝中丝毫没有根基,不得不谨小慎微。也正因此,他能在贞观末年夺嫡的变局中善终,虽然据说因为日常精神紧张,抑郁而终,但是他的家族倒也日后平步青云了。
后来岑文本的侄子长倩成了高宗朝宰相,因为反对武后,连同五个儿子一起被杀。岑文本的长子岑曼倩做到雍州刺史,曼倩的儿子是中宗、睿宗朝宰相。岑曼倩的弟弟叫岑景倩,做到卫州刺史。他的儿子岑植,是先后是仙州刺史,晋州刺史。岑植的儿子们也纷纷做了某州刺史,某州别驾之类的官职,其中第三子,就是嘉州刺史岑参。
因此,开元名臣岑文本是岑参的曾祖父,岑家后来又出过两个宰相和封疆大吏朝中显贵若干,岑参生下来就是官N代了。
剧中书生一开始自报家门称自己是“仙州程参”,但这个仙州并不是中古时候人的郡望,而是他爸爸岑植当时的官职所在。
其实如果严格按照中古贵族的规矩,岑参的郡望应该在南阳,因为岑氏家族是东汉南阳名士岑晊的后裔,南北朝战乱后迁居江南,梁朝末年侯景之乱后,又迁居江陵,直到太宗时代随着岑文本受到提拔,岑家方才迁至长安,正史中记载岑氏成员的籍贯,都是“南阳”,所以岑参的自称一定是“南阳岑参”,因为这样听起来才倍儿有面子,显得自己是近千年来的高门清流大家族。
历史上的岑参确实在开元年间生于仙州,唐人没有以出生地自称籍贯的规矩,仙州在今天河南境内,地处唐代的京畿附近,岑参的少年时代,是在两京附近,文化最发达的地方度过的,少年时当生活优渥,不然,唐代穷书生进京科举,哪有像样的马骑呢。
入山学道的不止是小李必剧中待在牢里的程参老师哭唧唧地饿了大半天,后来又遇到了讨厌的狱友元载王韫秀CP,眼睁睁地还有看这二位发没羞没臊的油腻狗粮,中途元载冲他说:“秀才,此情此景当有诗”,我们参老师是何等的大作家,才不要给你这种人写诗。
不过,唐代“秀才”跟后来明清时代吕轻侯那种“子曾经曰过”的水平可不一样,明清秀才是科举考试的基础水准,唐代秀才可是科举考试中的王者。唐代科举中有许多科,“进士科”最热门,但“秀才科”难度最大,考中最荣耀,如果对士人称“秀才”,也是极大的尊称。
岑参其实并没有考取过秀才科,剧中元载称其为“秀才”,以及后来赵参军骂他“穷秀才”,或许是失误,或许是揶揄。按历史来说,岑参在天宝三载高举进士第,正是《十二时辰》事件发生的这一年。剧中的书生一边骑着绿眉,一边吟着准备去拜谒权贵的诗,则是唐代考生的真实写照。
唐人考前拜谒考官,献上自己的作品,称之为“行卷”,并不同于后来的贿赂作弊,是比正经考试更重要的事情。
杜牧的名作《阿房宫赋》就是行卷之作,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也是。当年白居易向顾况行卷,顾况拿白居易的名字打趣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是看过此诗后赞叹说“有句如此,居天下何难”,白居易由此显名,愉快考中。由此,少了人家书生的行卷,可不是要跟你拼命吗。
历史上岑参为了考中进士,也是做了多年的努力。要知道,入山学道的不止是小李必,岑参才应该是唐代文化史中最著名的少年隐士,他在十五岁时选了登封太室山隐居,后来迁居少室山。那时是开元十七年,盛唐最盛的时候。
唐人的隐居与魏晋时代的名士不太一样,修仙学道,认真读书是真,但是想要为国报效,求得功名也是真。登封近东都洛阳,简直是绝佳的隐居地点,不但附近名流聚集,而且中唐以前,皇帝也要定期来东都。
二十岁时岑参少室山隐士大学毕业,马上去洛阳结交一群文化名人,顺便到宫阙下“献书”,类似是向皇帝行卷的一种行为。然后很快和王昌龄,杜甫,高适结成了朋友圈。
天宝初年的时候,这些中国文学史上最闪耀的星星们(杜甫、高适、岑参、褚光曦、薛据)曾经一起登过大慈恩寺塔,然后都写下了名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作品,这种同题***作的活动,往往具有battle的性质,被后世封为诗圣的杜甫留下了“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的名句,但也有很多人说,其中最好的一首,是岑参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