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六到正月初六民间习俗吃什么玩什么?急急急,孩子的作业,谢谢了!!

~\(≧▽≦)/~啦啦啦

腊八粥~~~~额,除夕12点吃饺子。

“人间岁换,天地回春。”春节是我们华夏儿女最为看重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在民间过春节的方式和习俗也是最丰富、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

百节年为首

通常我们把过春节都叫过年,民谚中说“百节年为首”,那么这个“年”和“春节”是怎样的关系?

:实际上年就是春节,春节就是年,但是这二者的来历和含义略有不同,“年”更具民俗意味。《说文·禾部》中说:“年,谷熟也。”而在古代的民间传说中,年是一种会给人们带来恶运的怪兽,“年”一来,树木凋零,百草不生,年还会吃人;年一过,万物生长,遍地花开。因此,年来的时候人们要躲在家里,等年过去了再出门庆贺。怎么才能把“年”驱走呢?人们就在新旧交替,过“年”的节骨眼上大放鞭炮,以期把“年”赶跑。

过了腊八就是年

进入腊月,年的气氛就会越来越浓,而且会有很多关于年的活动,从民俗上讲,春节是不是有个时间段?这个年应当是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呢?

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开始,春节的各种活动就进入“程序”了。有首童谣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扫一扫。”又有首儿歌这样排序春节的节目单:“初一早,初二巧,初三无通巧,初四顿顿饱,初五隔开,初六舀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吃食,十一概概,十二漏屡,十三吃泔糜仔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日冥。”可见,一直到正月十五,春节这出热热闹闹的大戏才收尾。其实,元宵节后还有余韵,一直要到二月二“龙抬头”,春节大戏才算全部落下帷幕,人们又要开始忙着新农活了。

春节习俗知多少

春节的时间这么长,习俗内容又如此丰富,那么哪些习俗现在还比较时兴呢?

春节的习俗可分为宗教祭祀、礼仪禁忌、饮食文化、娱乐活动等各方面。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尚在流传的习俗简单地说有以下几种:

腊八节:源自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喝粥习俗源自佛祖修行时又累又饿而昏倒,因牧羊女的一碗稀粥而获救的故事。正宗的腊八粥要以红枣、菱角、栗子、糯米、粳米、粟米、秫米、赤豆等8种原料熬粥,敬神祭祖,赠送亲友,全家食用。

过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小年,又称祭灶节、灶王节、灶神节。这一习俗在城市已不时兴。

“打尘埃”: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贴春联和贴“福”字:贴春联是我国特有的。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兴于明,盛于清,今天仍然很盛行。同时,一些人家还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贴年画:年画起源于“门神”,随着木版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限于此,变得丰富多彩。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后来又发展成挂历,一度成为当代的时尚。

贴窗花:窗花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以特有的手法表现吉事祥物、美好愿望,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有趣味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通宵围坐,闲聊守夜,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吃饺子和年糕:除夕的晚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从千里万里外赶回家,俗话说“一年不赶,赶三十晚”。这顿丰盛的大餐中,有两样食品必不可少:一是饺子,因为饺子皮是面的,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又与“交”谐音,“合”与“交”有相聚之意,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饺子形似元宝,还带有“招财进宝”寓意。二是吃年糕,取“糕”的谐音“高”,意寓步步高、寿高、年年高。

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节日盛装”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过去一些士大夫曾使用贺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成“贺年片”,现在又发展出打电话、发信息等形式。

压岁钱:春节拜年时,晚辈要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将压岁钱分给晚辈。古人认为钱能通神,进而可以役鬼镇邪。特别是小孩血气薄弱,钱币可以镇邪化吉。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

闹元宵:正月十五是春节的压轴戏,这天正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灯象征光明,因此,各处张灯结彩,把人们带入一个五彩缤纷、光亮明丽的新境界。这天还要吃“元宵”,南方叫“汤圆”,民间流传“喜吃元宵丸,家家庆团圆”的说法,媳妇吃了可以生子,小孩吃了可以中第,人们赋予了吃元宵很多吉祥如意的意义。

精神和文化的张扬

近百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人逐渐失去了对我们自己民俗的兴趣和关注,还有一些青年人把过“洋节”作为热衷追逐的时尚。那么,如何才能使春节在当下再现中国文化传统的辉煌呢?

千百年来无论春节习俗有哪些演变,作为春节灵魂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始终不变。那种厚重传统的情感聚合力,呼唤着每个中国人“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春节是我们的文化胎记。然而,毋庸讳言,这个胎记似乎越来越模糊。这除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当代人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习俗从年的活动中撤出。因此,春节节俗的传承和复兴就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特别是那些关联着我们民族情感的习俗。因为正是春联、年画、鞭炮、龙灯、舞狮、庙会、社火、团圆饭、守岁、拜年等具有文化内涵、审美观念、生活情趣的习俗才营造出了春节的气氛。

目前,我们缺少的是过年的新方式与新载体。如何让春节真正承载传统文化与文明的深刻涵义,让春节习俗融入现代人的价值观,如何使春节的年味浓起来,如何使人们的日子好起来,就成为我们最为迫切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