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城的部分疑惑
没有镇什么 ,只是体现易经文化而已。
/view/432050.htm
近几年,经北京大学王恩涌、吴必虎两位著名学者的探幽考证,发现桓仁是继安徽省“八卦村”之后发现的唯一的一座“八卦古城”。更为神奇的是桓仁这座八卦城还与天然太极图形紧密相联。桓仁城区位于浑江与哈达河交汇处,从五女山上俯瞰,可以清楚看到两条河流依山势在山间婉蜒盘桓,形成天然的太极图形,而桓仁城就建立在这阴阳鱼的阳极上。 据史书记载,1876年(光绪二年)河南祥符人章樾受命协办建县前的怀仁(今桓仁)垦务。当时清王朝规定,在5年内将人口增至5万人,方可设县任知府。但建县前的桓仁经过了200多年的封禁,全县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仅有违禁潜入垦荒者2.6万人。1877年(光绪三年)怀仁终于被批准建县,并由章樾负责建县之事。为了选好县城城址,使其真正成为桓仁的经济文化中心,章樾颇费心血。传说,章樾最初将县城选址于浑江西岸六道河子荒沟门。但因一日章樾出巡,登上五女山游览,在五女山点将台俯瞰浑江、哈达河时,看到了两条河流交汇形成的天然太极图形,遂将城址移至浑江东岸,在太极图的阳极中建成八卦桓仁城。1878年(光绪四年)六月开工兴建,历时4年,于光绪八年春竣工。城高1丈3尺、厚1丈,基深5尺、宽1丈,城周1.5公里,墙形8角8面似八卦。东、西、南三面设门,分称为“宾阳”、“朝京”和“迎薰”。据称,东朝阳寓东方之意,西面京城为敬君之意,北面则依山而无门。城四面设城楼,四角设炮台。城内府衙、监狱、学堂、武庙、寺观等布局均与明清京城宫外六部相似。据说县城建成后,桓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丁兴旺。 据史书记载,八卦城竣工之际,知县章樾在他所撰写的《初建怀仁县碑记》中写道:相度形势。览择斯土,两江带环兮,气聚风藏,五柚屏到兮,原蔽形固,城像八卦,以宣八风,门开三光,以立三才。这里既提到了章樾根据山列水还的形势建八卦城的初衷,也表达了他以此来接日月星辰,培育和树立天地人三才的希望。另据了解,桓仁满族自治县八卦城垣建成迄今已有将近120年的历史,经自然坍塌和城建需要已近全部拆除。但在现今的桓仁满族自治县城西南处还保留着一段基本 上保持着原貌的20米左右的城墙。虽然古城旧址已经被建为马路或民宅,但古城的格局却依然保持着八卦的形状。如今我们完全可以从空中拍下的航空照片上看到完整的八卦图形,而且东南西三条大街一直向外延伸,惟独没有从市中心向北的大街。另外,还有一点可以证明八卦城的遗迹,那就是桓仁满族自治县城内八条独有的斜巷,它们都是八卦城的产物。 桓仁县城是中国唯一的“八卦城”,这在全世界也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桓仁县决定用20年到50年的时间,把现在的桓仁县城建设成新的“八卦城”,目前“八卦城”的西门“朝京门”、南门“迎薰门”已经开始修建。 史料记载,1877年,辽东垦荒发展使得桓仁地方人口大为增加,当地的土匪又经常骚扰百姓、掠夺财物,清政府终于批准在桓仁建县(当时称怀仁)。那么县城建在哪里呢?负责修建的河南人章樾发现哈达河与浑江交汇处两条河水形成了一个“S”走向的天然太极图形,于是决定将县城建在浑江东岸天然太极图的阳极中(阴阳鱼的阳鱼眼睛上),并按照八卦图形施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