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河“流”进沈阳城是沈河区的故事吗?
2004年,大清王朝的塞外皇宫沈阳故宫与永陵、福陵、昭陵一道,在苏州举行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严格评审,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当沈阳故宫被世界所瞩目的同时,故宫所在地沈河区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地方。
许多人都认为,沈河区的命名是源于浑河。不错,沈河区的命名确实与浑河有关,但却与河流无关。因为,沈河区是历史行政区划“沈阳区”和“浑河区”的组合,而名称也是“沈阳区”的“沈”和“浑河区”的“河”的缩写合称。
..盛京城鸟瞰
沈河区位于沈阳市的中心,面积五十八平方公里。面积虽小,历史却很长,有两千年之多。可以说,沈河区的历史几乎就是沈阳的历史。
..沈阳故宫大政殿和十王亭
沈阳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军事哨所“候城”。唐代,沈阳改称“沈州”。公元921年,辽太祖移民到此,修筑土城。其后,金太祖攻占沈州,沿用“沈州”之名。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设置“沈阳路”,归辽阳管辖。由于沈阳地处沈水(浑河)之北,以中国传统方位论,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故改称“沈州”为“沈阳”。这是“沈阳”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史料上,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1386年明朝改沈阳路为“沈阳中卫”。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到了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今沈阳故宫)。1634年,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为留都。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沈阳又名“奉天”。1911年,辛亥革命后,沈阳成为奉系军阀统治的首府。1923年,正式设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阳首次出现市的建制。1929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后,改奉天市为沈阳市。1931年,日本人侵占沈阳后,又将沈阳市改为奉天市。1938年1月1日在现在的沈河区界内建立沈阳区。1948年11月20日,沈河区与浑河区合并,定名为沈河区。
由此可见,沈河区的出现是在解放以后。不过,历史上各朝代军事和行政设置的变化却都与它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些变化都发生在过去的沈阳方城内,而过去沈阳方城的区域完全包含在今天沈河区的辖区内。
..盛京城图
我们知道,沈阳古城的规模和城区的大小都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名为候城军事哨所和辽东郡中部都尉治所时的沈阳,城池的面积并不大。辽代设置沈州,开始修建方形土城,城内开辟了十字交叉大道,通达四方瓮城门楼,有了真正意义的城区。明代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由沈阳卫指挥使闵忠主持,在辽、金、元旧城的基础上,重新修筑沈阳中卫砖城。四面城墙各开一城门,对应两门之间的,即是城内的主要大街“十字街”格局。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到沈阳,沈阳成为后金女真族人的都城。皇太极经过多年的努力,完成了改建沈阳古城为盛京皇城的计划。他把城里的十字街路改为井字大街路,在东西南北四面各起两座城门,一***八门,两横两纵的大街分别与八门相通。每座城门各建有三层围廊式的门楼子一座。城门外设置有瓮城。城墙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角,各建有角楼一座。改建后的盛京城城墙高度为三丈五尺,周围为九里三百三十二步,比明朝的沈阳中卫城增加了三百零二步。
..沈阳古城
康熙十九年(1680年),又在盛京城的外围,增筑圆形的外郭墙,又叫“关墙”或者“边墙”。外郭墙墙高七尺五寸,周长***计有三十二里四十八步。与八座城门相对应,在关墙的四周,也辟出八门,名为边门。城墙与关墙中间地带称为关厢,关厢之内设立八关。至此,才真正完成了沈阳“外圆内方”的都城格局,即核心部分是方城,方城的外部是圆城。而沈阳古方城的区域就是今天沈河区东、西、南、北顺城街内的那部分。
在中国古代,修建城市往往要遵循“中轴线”的建筑布局,即在城的正中心修上一座建筑物,这样一是满足了城防上的需要,二是从“风水”上加以考虑,同时也达到了使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等美学效应。沈阳城的中轴线在哪儿呢?在沈河区。在沈阳故宫大政殿北墙外有一间房舍,这就是沈阳城的著名的“中心庙”。据说,沈阳城是根据《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学说规划的。中心庙为太极,钟鼓楼是两仪,东西南北四塔表四象,八座城门似八卦,郭圆像天,城方像地。这样,中心庙作为中轴线,使沈阳城整个形成了对称的布局。
中心庙建于明代,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努尔哈赤重修沈阳城时,又将其修葺一新。明代的沈阳城是东西南北四门,“十”字形街道,中心庙恰好位于“十”字的中心点。这样可以使四门不能互见,形成“丁字路口”以便于防守。另外,也有所谓“镇制”作用,可以驱除种种不祥之事,以保平安吉祥。
..沈阳故宫崇政殿匾额
中心庙是沈阳古城的中心标志,而中心庙的所在地沈河区自然也就是沈阳的中心区域。
沈阳是大清国的第一个都城,建有皇帝的宫殿,而皇宫当然要居于都城的中心位置。清初皇太极改十字大街为井字大街后,整座盛京城恰好被分割成整整齐齐的九个自然区:正中央是皇家的宫殿,其余八区,则由八旗旗人分居。
沈阳故宫的建筑群分别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之手原建和乾隆时期的扩建,占地面积六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各式建筑九十余座,三百多间,分布于东、中、西三路,形成方正大院内纵向三段式布局的皇家宫城。而正是在这座宫城内,大清国的两代皇帝先后登基即位,开始了一统天下的伟业。
..沈阳故宫太庙
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经过一系列改革,在对政治、经济、文化都进一步封建化的基础上,参照中原汉族封建王朝制度,在沈阳皇宫大政殿举行了隆重的登基称帝大典,把国号“后金”改为“清”、年号“天聪”改为“崇德”,开始正式与明朝分庭抗礼。
在皇家的宫城内,所有的建筑都应是皇家的,可在盛京皇宫里却有一处例外,这就是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三官庙”。三官庙本是一座道教的寺观,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人们供奉三官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三官庙位于皇宫之内,努尔哈赤、皇太极修建盛京皇宫时,并没有将其拆迁,而是完好地将它保留在原地。当然,后来,乾隆帝将它迁到德盛门(大南门)内,在其原址上建起了奉祀祖先的盛京太庙。由于三官庙这种特殊地位,在皇太极执政期间,这里发生了三件大事,对清朝的统一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件是优礼待张春。张春是明朝重臣,天启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在天聪五年(1631年)的大凌河战役中兵败被俘。但张春宁死不屈,拒绝投降。皇太极钦佩他的气节和才识,非但不杀,反倒优礼相待,将其带回盛京。留住三官庙中,并派后金国中颇有地位的白喇嘛相陪,想进一步争取他为己所用。张春住在三官庙中,曾多次利用自己独特的身份促进明清议和。张春以明朝臣子身份既不剃发,又不易服,每月初一都要向北京方向朝拜,连平时居坐也面对着明朝皇帝所居的地方。对皇太极的招抚拒不接受,并只称他为“金国汗”,不承认其为皇上,甚至时常有傲慢无礼的言行。皇太极毫不计较,在张春居庙内十年的时间里,始终待之以礼,待遇不改。
..庄妃像
第二件事是智降洪承畴。张春去世后,三官庙又住进一位更著名的大人物——明朝的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承畴。崇德七年(1642年)春的松山之战中洪承畴兵败被俘,被押回盛京,安置在三官庙里。洪承畴是明朝崇祯帝的股肱之臣,感于明朝天子的知遇之恩,拒不投降。皇太极不杀洪承畴,反倒多次派人劝降,并派爱妃夜送人参汤为其滋补,同时嘘寒问暖,亲解貂裘为其御寒。洪承畴感激涕零,当场倒身下拜,俯首称臣。后来洪承畴果然不负皇太极的厚望,为他后来问鼎中原、招抚江南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三件事是议事立新君。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猝死于盛京皇城的清宁宫中,连嗣君也没有定下来。清太宗驾崩后,围绕着继承人的问题,皇室贵族内部展开了激烈的角逐。野心勃勃的睿亲王多尔衮想承继帝位,曾召正黄旗内大臣索尼至三官庙商议此事,被索尼严辞拒绝。次日在崇政殿议政王会议上,福临被立为新帝。索尼又率两黄旗大臣齐至三官庙内盟誓,愿同辅幼主执掌朝政。在索尼等人的坚持下,六岁的福临终于顺利登基。在登基大典上,这位幼小的皇帝还为后世留下了不少趣话。
登基这天,天刚蒙蒙亮,文武百官便已云集大政殿,恭候圣驾的到来。太阳初升之时,福临身穿特制的小龙袍,头戴精致的大龙冠,在母后庄妃及奶娘朴氏、保姆李嘉氏等人的陪护之下走出了永福宫。
这时毕竟已是深秋,天气已经开始转凉,福临的穿着便显得有些单薄了。御前大臣见状,机敏地脱下身上的外褂递给奶娘朴氏,暗示她给福临披上。谁知福临却执意不肯,众人不解其意。这位六岁的皇帝便以教训的口吻说道:“这件褂子的里儿是红色的,你们没有看到吗?现在正是父皇的丧期,我怎么能穿红色的衣褂呢?再说,我是皇帝,皇帝要穿明黄色的龙袍。”此言一出,四座皆惊。
..顺治皇帝像
正在说话之际,龙辇到了。奶娘朴氏担心福临幼小,独自坐在上面恐有闪失,便想与福临一起坐着,便于扶持。谁知福临却对朴氏说道:“龙辇只有皇帝才可坐,嬷嬷(奶娘)是不可以坐的,这是祖宗的规矩。”说着大大方方地走了过去,安安稳稳地坐在上面。而在以前,没有一次不是奶娘朴氏抱着坐轿的。众人见此情景,无不为幼主如此通晓事理而交口称赞。
福临登上龙辇之后,出凤凰楼门,经左翊门,由大清门东侧,驾至大政殿。这时王公大臣们早已跪地迎接。金龙宝榻太高太大了,福临的贴身太监把他抱了上去,准备迎候诸王大臣的朝贺。正在这时,福临忽然想起了一个问题,便将御前大臣召至前面问道:“一会儿叔叔、伯伯(诸王)向我行礼,我是否要答礼呢?”御前大臣奏对:“皇上坐受即可,不必还礼。”福临转了转眼睛,点了点头。典礼开始了,摄政王多尔衮、济尔哈朗率诸王大臣按左右翼向福临大礼参拜,山呼万岁,福临坦然地接受朝贺。接着,内阁大臣宣读大赦诏书,并向蒙古、朝鲜送去即位诏书,布告天下,正式宣布八月二十六日即皇帝位,并改翌年为顺治元年。从此,爱新觉罗家族中便出现了第一位娃娃皇帝。
古城、皇城、皇宫和皇帝都与沈河区有关,可谁能想到,正是有了浑河,才有了古城、皇城、皇宫和皇帝。
位于沈阳城南的浑河,发源于抚顺市清原县的滚马岭,流经抚顺、沈阳等十一个市、县,至三岔口与太子河汇流后入大辽河,再入渤海,全长四百一十五公里,古称“沈水”。浑河水质清洌,水产丰富,七千多年前,古老的先民们便聚居于此。
..沈阳故宫大政殿内景
公元1625年的沈阳,论面积不及当时后金都城辽阳的三分之一,论人口稀少到可以忽略不计,可努尔哈赤偏偏就迫不及待地、拖家带口地强行迁往沈阳,而这次距离他上次“搬家”不过四年时间。据说,努尔哈赤当时在辽阳西南角修建娘娘庙,在东门里修建弥陀寺,在风岭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三座庙把神龙压住,以保龙脉王气。但是,三座庙宇只压住了龙头、龙爪和龙尾,城里的龙脊梁并没被压住。于是龙一拱腰,就飞腾而去,一直向北飞到浑河北岸。努尔哈赤以为龙是奉天旨意,命他在龙潜之地再修造城池,于是便迁都沈阳。而浑河与天柱山的山川形状更被他看做是山和水的龙脉。皇宫(沈阳故宫)坐落于沈阳城中心地区,距浑河五公里,从天空中俯瞰皇宫,仿佛像浑河巨龙背上的龙鞍一样,构成一处带鞍之龙腾云驾雾的景观。
关于浑河的名称也流传着一个与努尔哈赤父子有关的传说。
就在努尔哈赤迁都沈阳的第二年,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用炮火击成重伤,不可一世的后金军第一次被打败。为保全父亲的性命,皇太极于水路悄悄退兵而去,袁崇焕得知后急忙沿河追杀,不期然间却发现河面上源源不断漂来一层层马粪,这令袁崇焕吃惊不小,他似乎感觉前面的林子里埋伏有努尔哈赤的千军万马,于是令全军退兵回城。原来,就在努尔哈赤的大船行驶到离袁崇焕的追兵仅有十几里路的南河沿码头时,身负重伤的努尔哈赤危在旦夕了。皇太极急中生智,将马粪撒进河里,以此迷惑追兵。他迅速组织所有的将士收集马粪,并砍伐柴草烧成草灰拌上马粪撒进了河水。就这样,草灰拌马粪拯救了后金的命运。后来,皇太极做了皇帝,回想当初于浑河上转危为安的那场往事,便亲封此河为“浑河”,并告诫后代,浑河是救命河。
无论这传说是真是假,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是实;皇太极修皇宫、建大清国当皇帝是实;随后清入主中原、一统天下也是实;当然,三百多年后,已经被强行划离的浑河区又与拥有古城、皇宫的沈阳区合并为一区——沈河区更是事实。
..浑河晚渡
如今,沈河区虽是一个古老的城区,但它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区,沈河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沈阳市的政治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旅游胜地和开放的门户,以其具有的“福气”,它必将还会引领沈阳市创造出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