踮屣的相关研究
经过专家考证,中国的芭蕾舞源自春秋战国时代。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善群在河北省文史馆馆刊《燕赵文化》2006年第一期发表的研究文章《谈燕赵的歌舞艺术》,详细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类似芭蕾的舞蹈。 文章的第二部分“燕赵歌舞的艺术特色”讲到:邯郸女子的舞蹈有一种动作称“踮屣”。
《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蹑跟为踮”;又引师古曰:“屣,谓小履无跟者也;踮,谓轻蹑之也。”这种穿着无跟小鞋而轻轻踮起脚跟而用脚尖舞蹈的动作,犹如现代从西洋传入的芭蕾舞。赵国“踮屣”舞的出现,要比欧洲芭蕾中足尖舞的形成早了近两千年。 文章还提到,在“踮屣”舞蹈动作盛行的同时,赵国还流行一种姿势优美的舞步,行走起来轻松自如而又婀娜多姿,许多地方的人都想来赵国都城邯郸学习这种舞步。相传寿陵的少年曾“学行于邯郸”,学习当地优美的舞步。 但是他既没有学会赵国轻盈优美舞步,又忘却了自己原来行走步法,于是只好“匍匐而归”,爬行回去。这就是著名的“邯郸学步”的故事。“邯郸学步”只是寓言,未必真有其事,但从这个寓言中也可以看到当时邯郸人舞蹈艺术之高超,且又相当普及,成为当时的风行舞步。 文章还详细介绍了当时燕国的舞蹈艺术。结论是战国时代燕赵的音乐、歌唱、舞蹈都有特色,有很高的艺术水准,风格多样,表演细腻,感情热烈,风靡一时,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曾经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古代邯郸城是一个娱乐业发达、恣情玩乐享受之所在,跟拉斯维加斯差不多。曹植在《名都篇》中形容邯郸人:“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邯郸市民阶层的社会交往多是弹琴、悲歌、斗鸡、走犬、六博、蹴鞠、饮酒、狎妓等名目。
战国时齐国的都城临淄也是个大都市,“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邯郸人和临淄人一样活跃且自信,“家殷而富,志高而扬”,具有大都邑人们***有的自信和高傲。
司马迁说他们是“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这种游侠、放浪的风气在临淄、洛阳等大都市普遍流行,不过邯郸却要比临淄和洛阳更为狂放、更为豪雄,这都是受了燕、赵区域任侠勇武传统的影响。
历代文人凡是歌咏邯郸,都免不了在六博、狎妓诸方面回顾和咏叹一番。正如唐代诗人高适《邯郸少年行》中所说:“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我们不妨根据此诗做一个结合当代的合理想像:邯郸的“夜总会”包厢里,终日歌舞不绝、笑靥纷飞,而在高档娱乐场所的楼下,停的都是来此玩乐的邯郸少年的“私家车”。可以推测,当时的邯郸,应当是一派歌舞升平,有类似于今天歌舞厅、夜总会、赌场、娱乐城这样的场所,并且可能有诸多民间的、培养乐舞伎人的机构,很像青、少年宫或省市一级的艺术学校。
并且邯郸这样的机构应该是当时全国最为著名的,因此太子舍人侯明才会不远千里从长安到邯郸去为太子家求取歌舞伎人。著名的大商贾、大政治家吕不韦,才会把自己一生的政治希望和赌注压在舞技出众、国色天香的“邯郸姬”(赵姬)身上。
此外,燕赵地域还流行一种“踮屣”──“踮屣”是足部动作。《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蹑跟为踮”;又引师古曰:“屣,谓小履无跟者也;踮,谓轻蹑之也。”这种穿无跟小鞋轻轻踮起脚跟而用脚尖舞蹈的动作,不是很像后来西方的芭蕾舞吗?
在“踮屣”舞蹈动作盛行的同时,赵国又流行一种姿势优美的舞步,行走起来轻松自如且婀娜多姿,许多地方的人都慕名想来赵国都城邯郸学习这种舞步。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这里说的就是寿陵少年曾学行于邯郸,但是他既没学会赵国轻盈优美的舞步,又忘却了自己原来行走的步法,于是只好匍匐而归(爬了回去)。这就是著名的“邯郸学步”的故事。
当然,邯郸学步只是个寓言,未必真有其事,但从这个寓言中也可以看出当时邯郸人舞蹈艺术之高超,且又相当普及,成为当时风行的舞步。
载歌载舞是春秋以来重要的社会生活时尚,燕、赵地域上的音乐、歌唱、舞蹈都极富特色,且具备很高的艺术水平,风格多样、表演细腻、感情热烈、舞姿奔放、风靡当时。燕、赵地域文化中的舞蹈,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其文化内涵之丰富,艺术影响之广泛,在中国文明史上留下了永放光芒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