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正史和野史,总是有矛盾的地方存在呢?

有"强项之风",放在后世,恐怕结局。。。咱们都能预料几百回。所以如果历史学家苟活安命,不发出自己的声音,将会是失真的时代。而野史,只是茶余饭后的一点谈资,一味佐料,八卦娱乐罢了。

或者说某个朝代是没有缺陷的巅峰盛世。现在我们就是从网上搜一些比较靠谱的历史百科,对每段历史的评述基本上都以正史为基础,你能说这些被众人认可的正史都不可信,再说正史里面也都是褒贬不一的论述,并非全部都是胡诌一个美好的故事。

首先它得是官方修订的历史或者有官方的修史许可,经典的“正史”是乾隆钦定的“二十四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官方支持修订)、《汉书》(特例,但也是正史);正史是由统治者组织编写的,代表朝廷的观点,一般因为力量雄厚,史料丰富,著作精要,可能比较正确,但也不排除统治者为自己的私利而篡改历史。野史、演义之类的,既然能流传下来,肯定不是无缘无故的,大部分都是根据既有事实做得美化,不会无厘头地出现。

在鸡毛蒜皮都能被言官当成令箭的明朝。饿死女儿这种违背人伦的事,竟然在明史 、眀实录上没有记载海瑞饿死女儿,也没有因此为理由弹劾海瑞。从与在朝人士相对立而言,是在野人士(或士大夫的下层人士)所作,未经官方审定,更不是“钦定”的,甚至为官方所禁。

如果野史的作者,是事件经历的当事人还稍好点,其它隔着几百年,道听途说不讲第三方佐证的,多半是瞎扯,文笔好你就当看个《知音》,逗个乐儿吧。但对于当朝的事情是不可能完全写实的 ,总会带有一些偏袒的意味,在内容上也许会有所省略, 如果内容在皇帝看来过于“偏激” 这本书也不要想会留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