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屿镇的民俗风情
在贵屿,一年中较为重要的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节(即冬至)。民俗活动有:龙舟赛,中秋烧塔,戏台唱戏,猜灯谜等。逢年过节当地居民都会举行各种祭拜神明的活动。每月之中,初一、十五和初七,都是比较重要的日子,往往也会要拜神祈福。
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约在农历二月,贵屿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彩街艺术书画展”,为期三天,俗谓“街路棚”。贵屿街路棚是一项很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相传始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四百余载,素有“中华一绝”之称。清《潮阳县志》对“街路棚”有这样一个生动写照:
“艺苑迷离眼欲盲,万方货物列纵横。举头天不分晴晦,路窄人皆接踵行。” 最盛时展出书画作品竞达上千幅之多、绵延二三里,真谓琳琅满目,别有一番墨韵文情。历代曾展出著名书画家李子长的活画,还有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禇遂良、郑板桥等书画。晚清时各商号更不惜重金购买流失各地的先贤手迹,以参展竞相炫耀。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彩街棚“的形式和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改进。这种以”彩街棚‘为主体的乡间文艺形式连同祭奠、游神和花街游行活动,一般情况下每年都在贵屿的华美、南安与北林(门)同时进行,直到解放初期由于种种原因而停止,特别是文革期间的浩劫,当地群众家中保存的书画作品大量被毁灭和流失,保存下来的书画作品仅剩五六十幅。
为了传承这一悠久民俗文化,时任省政协主席的吴南生亲笔为“彩街”题写了“发展潮汕经济,建设文明侨乡”的字幅,支持彩街活动的恢复。得知这一喜讯,当地商铺群众自筹资金,重新恢复了彩街布景,征集到650幅书画作品。
1999年,鉴于原来布展的老街路面过于狭窄破旧,当地政府拓展了老街以东的数百米路段,这样便形成了长达1.8公里的规模。
传统的“街路棚”原仅在贵屿老街布展,街长约有三里之遥,横跨三个自然村。由于街道比较狭窄,且布展期间各家商铺还得继续营业,布展之后人员往来显得较为拥挤。尽管如此,布展还是年年进行,从不停息。一九九八年七月,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辟华美东段布展区。该区的筹建工作,自那时以来,在省、市、镇、管区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当地群众和在外乡亲纷纷解囊捐资。当年,仅新区展出的书画工艺品有640余件,尔后每年均有新增展品。在众多的展品中除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幅外,还有来自全国三十个省市的佳作,有中央、省、市领导的题词,有其他党派与知名人士的墨宝。美术作品的作者中有众多教授,其间不乏国宝级书丹青大师,还有省市级书画协会会员;既有北派、岭南派,又有西派、海派的代表作,风格各异,手法不同;既有本地书画作者、民间艺人富有乡土风情的作品,更有来自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寄来的书画精品。“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具特色,各显千秋。此外,还有摄影、剪纸、雕刻、(报纸)报头、邮票、购物证、古今钱币、世界各国钱币、各类磁卡、纪念章、刺绣、活景、灯饰画等等,应有尽有。从这色彩缤纷,流光溢金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窥见历史留下的印痕,感悟时代风云的变迁;有时令你忍俊不禁,有时可以让你沉思遐想。
每年的农历二月,与“彩街棚”同时举行的花街游行活动更是为其增添了热闹喜庆的场面,朝看花街游行,暮观“彩街棚”!
参加花街游行的男男女女,都必须经过精心的化妆。准备完毕,只见铿锵锣鼓开道,游行开始。紧跟大锣鼓的是由36名头扎彩色布巾脸谱有文有武的男子组成的英歌队。英歌队以一名身着黄色八卦衣、手持黄色八卦旗饰“师公”的青年为前导。身后是一位手舞金蛇饰“时迁”的小伙子,其他人的衣服,颜色不同,图案迥异。小伙子舞动手中的金蛇,穿行在同伴中间,手中的金蛇时高时低,或左或右。按着金蛇的示意,队伍中不时发出整齐粗犷的吆喝声,小伙子用力敲击着手中的木棍,或上或下,或前或后,队伍或聚或散,忽现长蛇挺进之状,忽呈双龙出海之势,用刚劲、奔放、雄浑来形容并不一点为过;更有那装扮成“伯公”“伯婆”(傩公傩婆)的两个小矮人,摆动着手中的尘拂和葵扇,诙谐而滑稽,逗得围观者阵阵发笑。
如果说,男性英歌舞以其豪迈的气势,给观者以力和美的震撼。那么,女性英歌舞给人们带来的又是什么呢?你瞧,取代男子英歌舞中“时迁”位置的是一位手舞黄色令旗的俊俏姑娘。随着令旗的指向,服饰华丽的姑娘们,也整齐划一地敲击着手中的木棒,腾跃之举,聚散之间,一会儿恰似粉蝶采花,一会儿又宛若孔雀开屏,真令观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绚丽的衣裳,柔中带刚,刚柔相济的舞姿,给予观众的何曾不是美的享受!
英歌队之后,是男女锣鼓队、乐队,手持标旗肩挑花篮的少女和儿童组成的化妆队。虽然装束不同,形式不同,年龄不同,但从每个人的脸上都可看到一种相同的表情:喜悦和自信!
2009年初由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组评审推荐,经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评定通过的贵屿街路棚,已与鳌鱼舞、潮州歌册、陶瓷微书等8个项目入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潮俗文化的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正致力于收集、保护“彩街”的相关资料和民俗文化,争取申报列入省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贵屿人和潮汕大部分地区一样,是个很重视同姓同乡的宗亲社会,每家如果有红(喜事)白事,都要叫上同祠(同姓同乡祖宗的分支后代)的亲人帮忙,每乡的慈善和节日大小事务由村理事会和乡“老大”(乡里德高望重的男性老人)组织安排,后辈一般也会很尊重他们的安排,这种宗亲关系使得乡亲很团结,对家乡产生的感情十分深厚,许多老华侨身在他乡还是会经常关心家乡的一草一木,有些民国时期随军去台湾的老人,在两岸关系放宽后,放弃台湾户口移回贵屿老家,回家乡安享晚年。
贵屿年轻人结婚后一般不会和父母分居,除非有特殊情况或父母要求才分居,否则会被乡亲们责备和排斥,起到监督教育的作用,儿子多的一般会实行轮流制照顾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