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当同传
从没有一个国家像今天的中国这般,如此重视母语以外的语言。英语,在中国大多数城市里是从小学就开始的必修课,它甚至居于比母语还重要的位置。
而在英语蓬勃蔓延的同时,发生在2004年末的2个评选,却把这个语言在中国的境况推到一个颇为可笑的境地——不久前结束的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的评选中,三项翻译奖均告空缺。之前在上海举办的卡西欧杯翻译竞赛中,同样一等奖空缺,而二等奖被一位新加坡小伙子捧走。
固然,翻译和外语学习分属不同领域,然而在几乎全民学英语的基数下,优秀笔译人才的奇缺让人惊奇。是我们的外语教育有什么不对,还是“翻译”本身出了问题?
有人说,中国现在难出翻译大师,因为尤其笔译中的文学翻译是一种寂寞而艰辛的工作;也有人说,中国现在优秀的年轻译者都去做口译了,尤其是口译中难度最高的同传。似乎同传译员取代了当年的文学翻译大师,成为现在中国外语翻译最高水平的代表。
事实真是如此吗?
-本刊记者/何晓鹏
同声传译简称同传,是一种与说话者基本保持同步的翻译过程。而同传译员则被称为“21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
国内大多数老百姓对同传的认识,源于近两年前发生的伊拉克战争,在那次战事报道中,央视首次采用了同声传译。六位同传译员轮番上阵,在亿万观众的眼皮底下上演了一场紧张程度丝毫不亚于前沿战事的“翻译秀”。
从那以后,这新兴的行业开始被广泛关注。有人称他们为“金舌”,因为有些同传译员每小时收入可达6000到8000元;有人称之为“九段翻译”,因为同传对译者水平的要求几近苛刻;有人称之为翻译中的“国宝”,因为国内同传译员的数量远远少于大熊猫的数量。诸多称谓使同传职业在人们心中罩上了一层光环,而同传译员也被视为翻译中的绝顶高手。
令人羡慕的“金领”生活
赵丽娜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外企作翻译,在考取了高级口译资格证书后辞职当了自由职业者。做同传两年后,她在上海买了房子,开着一辆宝莱1.8。
赵丽娜介绍,在市场上同传价格因人而异,比较有名气的翻译做一次同传,每小时要五六千元,高的甚至达到8000元;而像她这样名气不大但有些固定客户的大约三四千元;还有一些不常做的或刚入行的则只有一两千。而在同传这行,一年工作时间最多也就100多天。“搞同传,只要过得去,一年三四十万还是可以的。”赵丽娜说。
“很多人觉得我平时很闲,出去工作时,机票、吃住都不用自己操心,但里边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她说,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城市,也不可能天天都有那么多需要同传的国际会议,所以除了那些在“圈里”极有资格的人,一般人在与雇主谈的时候都不占优势,经常会碰到会议举办者为了节省成本,本应请一组三个人却只请两个人。“一次,我和一个同事,本来说好是两个半天的会,会议组织者为了节省招待费,把原本两天的会集中到了一天。结果我们两人翻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了,张嘴都没力气。”
“你必须全心全意地集中注意力,只要一进‘箱子’(即装有同传设备的‘同传间’)外界的一切事情都与你无关,脑子里不能有任何杂念。”对外经贸大学翻译系副主任隋云介绍,隋云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兼职作同传。也因此,通常做一次同传都是三个人一组,每隔15~20分钟休息换人。
一种语言其实就代表着一种思维方式,一个人同时用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时间长了,大脑就会“烧掉”。隋云说,每次做完同传,她都觉得大脑一片空白。而为了准备一天的同传,他们可能还要花好几天的时间来做准备,详细阅读会议文件和背景材料、列出词汇表、背熟大量两种语言的专业术语等等。赵丽娜说话时语速很快,她告诉记者,做同传的人都这样,因为同传译员要求在瞬间内完成倾听、翻译、说出的过程——普通人的语速是每分钟150字左右,而同传人则是250字左右。她说那种喜欢三思而后行的慢性子是做不了同传的。近两年上海的国外大公司越来越多,需要同传的场合也多了起来,赵丽娜告诉记者,在翻译现场,会议组织者还经常会找人来“校听”,看翻译得是否准确。“干这行的,不能出错,错一次两次,人家就再也不找你了。”优秀的从业背景、诚信与高质量的服务是保障同传译员高收入的三大保障。
2 金领职业之同声传译——迷失的“塔尖”(转)
在上海,能做同传的也就二三十人,因为经常一起合作,大家彼此都认识。
如何到达“金字塔的塔尖”
赵丽娜大学同学里除了她,没有人干这行。“同传对人要求高”,与她一同参加同传培训班的***有19人,都是英语专业毕业,但在报考高级口译证书时,只有她一个人通过。在业界,赵丽娜所考的上海中高级口译证书被称为“黄金证书”,每年的通过率不到10%。她告诉记者,要想获得同传的认证资格,必须要在获得高级翻译资格后再加试同传,而一个初级翻译的水平已经相当于英语专业八级水平。
在国家某部委做同传的莫馨解释说,与交传(即讲话人说一段,停下,翻译译一段)相比,同传要求人们打破正常的思维习惯,它要求你一边听一边思考一边说,是三个行为并行的过程,在英文中这叫“split of attention”。这有些类似于《射雕英雄传》中老顽童的“左右互搏”之术,是一种左手画方右手画圆的功夫。
“并不是外语好就可以作同传的”,隋云介绍,在他们招考中欧高级译员培训班学员时,要经过多轮考核,不但看报名者的外语水平、汉语水平,还要看考生的言谈举止,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要考查考生是否能在压力下工作,“如果这些方面任何一点不过关,我们都不会考虑”,三到五个考官坐在一起,对考生一个个考查,平均每个考生要用一个小时。这种严格要求不只存在于入学考试中,在整个学习过程和毕业过程都是如此,以致于很多学员半途退出。隋云认为要把同传译员当精英来培养。
“连上课加自学,平均每天学习9个小时以上”,对同传的培训过程就是对听力、记忆力、分析的能力的不断强化训练。赵丽娜说在培训的那一年里她光听力磁带就听了100多盘。为了训练记忆力,老师经常从国外网站选一些陌生领域的文章来读,然后让大家复述,或者在读完后让学员针对文章提问题,看谁能在规定时间内提的问题最多。赵丽娜的记录是一分钟提了11个。
“为了适应不同口音,老师找来不同口音的磁带,刚听时就是听不懂,而老师却能当场给我们翻译过来,那时的感觉就是一辈子都没法达到他的水平。”但当培训结束时,赵丽娜感觉自己就像孙悟空跳出太上老君的八卦炉,曾经高不可攀的,现在都游刃有余了。培训结束时,坚持下来的人数只剩开始时的一半。国内能培养同传人才的院校寥寥无几。我国最早培养同传译员的地方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联合国译员训练班”(现已改成高级翻译学院)。它是1980年由联合国与我国政府***同举办的一个合作培训项目,因为要求严格,每期正式学员平均只有10位口译人员,学员经过考核后再到布鲁塞尔接受培训。莫馨就是学员之一。该班毕业的学员大多数在联合国担任过同传译员。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机构来负责同声翻译的资格认证。在国际上,同声传译有国际同声翻译协会(简称AIIC),成立于1953年。AIIC现在世界各地有2700多名会员,中国大陆22名,其中7名在上海,15位在北京。
同传不是外语的最高境界
虽然“同传”如太上老君八卦炉里炼出的金丹,仍然不少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认为同传是个“没有发展前景”的职业——“拿的永远是计件工资,而且还是‘标准件’,没有‘经济杠杆’不断调动译者的积极性,年纪越大做得越吃力”一位“资深”同传员如是说。而不但工作强度非常大,他们也是在工作时承受压力最大的人群之一对于以口碑为生命的职业来说,一两次严重失误就可以让你远离这个行业。就像买股票,“同传”算“收益股”,但绝不是“成长股”。另外,做同传要求说得快,想得快,反应快,从训练到工作内容,也都是对记忆力和及时反应能力的调动,不需要更多对语言背后该国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而需要同传的会议也多集中在经济、科技等专业性强的领域,同传者最重要的是记住大量的专业名词,而不是(也不可能)去研究这个领域的真正内涵。掌握一门语言的含义不是仅仅知道词句的字面意思,而是通过这门语言去了解这个语言背后的国家的文化和精神。从这点而言,同传永远是最高级的语言翻译工具,而绝到不了外语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