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的天地元气
无极:道 太一:炁 两仪:阴、阳 三宝:精、气、神 四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 五行:金、水、木、火、土 六合:上、下、东、南、西、北 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 八卦:乾、坤、艮、兑、震、巽、坎、离 九宫: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古代表示世界本原的其中一个环节的哲学概念,是形容炁的性质。
中国古代“太”又写作“大”或“泰”,“一”或作“乙”。“太”为最先最高,“一”是唯一无对和混一未分。《庄子·天下》称老子关尹子的学说“主之以太一”,按近代学者张岱年的理解,“太一”里的“太”是指“之前”“超越”的意思,所以“太一”即老子所谓“道”(见上面的《道的核心概念表》)。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二”、“三”都是“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过来对应的是:三宝归两仪,两仪归太极,太极归无极。
道的核心概念为“无极”,“无极”原指“无边际,无穷尽”,出自《庄子·逍遥游》。无极也指为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指称道的终极性的概念,也就是无状之终极。
“有”即正反物质世界或阴阳万物。例如创世宗教认为是“终极”从“无”中创造“有”,所以可以说“有”生于“无”,亦可说“有”生于“终极”。终极即绝对自由意志,可见于宗教比较学。这就如同人用锅炒菜,说菜出于锅对,说菜出于人也对,但不能就此认为人即是锅。人有自由意志。因此,将创世宗教的“终极”等同于“无”,这显然是谬误。
道家认为“有”生于“无”,同时也认为“有”生于“道”,但不可由此认为“道”即是“无”,道德经从没有提到过“道”即是“无”,若有除非是后人擅加之注本。道和“有”“无”的关系是且只能是,道从“无”中生“有”。而且道的性质也不是“无”,而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自己本来的样子。
《悟真篇》“道自虚无生一炁,便从一炁产阴阳,阴阳再合生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万物。”很明确的将道和虚无列为两个事物,虚无只是道用来生产万物的受权者。朱元育关于道的形态也有描述:大道本来无方无体,浑然太虚,不可道、不可名者也,强名之曰虚无,曰自然,曰未见炁然。然才谓之虚,即实矣;才谓之无,即有矣;才谓之自然,即该具因缘矣;才谓之未见炁,而元炁已生,道生一矣。故曰“道自虚无生一炁。”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来,虚无、自然等修饰词,都是“强”名之,实在无法名而名之。道事实上就和一切创世宗教的创造神的内涵等同,而外延和发展方向则有所不同。
“有”和“无”的关系,就是“有”=“无”。从宇称守恒角度看,即(+1-1)=0的关系,+1是正物质,-1是反物质,正反物质各构成“有”,正反物质除非相遇,相遇则湮灭,正如空生万物,万物归空,循环往复。有和无,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硬币的一面不会比另一面高级,如果“有”在道之下,那么“无”也在道之下,不可能道在“有”之上,道又和“无”同义,这是避免谬误观念的另一个角度。
无形之物并非就是“无”,比如思想是无形的,却不是无。自由意志也无形,却能指挥人对对象世界行权,当然也不是无。无状只是它们的形状,并不代表没存在过。
接下来就要谈到太一的真正概念。道首先化生的是先天之气,此气非气,是灵体之能量,即为炁。 于《道的核心概念表》可知,炁的性质是太一。
炁者水上之无相物也,即非物质肉体所需要的能量,是人的第一个灵体所需要的能量,比物质能量更为细腻,不同于气。中医中,“炁”指的是先天之气,而“气”指的是后天之气。
太一的意思是:最先最高、唯一无对和混一未分的。
那么“炁的性质是太一”这句话就是:无相物的性质就是最先最高、唯一无对和混一未分的。
由《道的核心概念表》亦可知,太一和道并非同等,道生万物,道是创造者,而太一是万物受创的第一环“炁”的性质。然古人时有作“道”用,也不为怪。
在《吕氏春秋》中,“太一”指世界的物质本原。《大乐》中说:“音乐……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又说:“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这个“至精”的“道”或“太一”,也就是“精气”,即精细的原始物质。在《礼记》中“太一”也指元气。《礼记·礼运》说:“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孔颖达认为“大一”即“太一”,“必本于大一者,谓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也”。“太一”范畴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世界的统一性和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过程的认识。汉武帝时,“太一”被封建统治阶级塑造成“天神之尊贵者”。此后,“太一”一般不再作哲学范畴使用。战国时期神灵之天的形象为无形,帝的形象文献中没有记载,可能仍为人形或无形。五帝的说法在《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同)、《史记·五帝本纪》中虽有不同,其形均为人形。五行神逐渐和青、赤、黄、白、黑相配。楚地太一神的形象可能尚未形成,由于道家认为太一无形,楚人难以赋予其形象。神仙既然可称仙人,当为人形 。 五帝崇拜缺乏至上神的观念,这不利于统一的中央政权的巩固,于是在五帝之上出现了新的天神,便是太一神。所谓太一,秦朝时,即称为太皇,它与天皇、地皇并称三皇。这是秦汉时流行的三个天神,但是把太一神提高到至尊的地位,成为汉统治者尊奉的天帝神,应该是汉武帝的功劳。
汉武帝时,西汉社会已得到恢复发展,由于削弱诸侯王势力,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在政治上已出现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方士谬忌首先奏请祭祀太一神,说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大牢①。谬忌提出建设至尊的太一神的方案,打破了秦至汉初的天帝神的观念,明确指出五帝只是太一神之佐,突出了太一是至上神的地位。汉武帝采纳这个建议,命令太祝在长安东南郊立了太一坛,按谬忌的方案祭祀。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汾阳(今山西河津南)出土一个古鼎,公卿大臣视为宝鼎,都认为是一种祥瑞。汉武帝下令将它迎至甘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正式在甘泉建立太一祭坛(泰畤),坛分三层,五帝是太一的辅佐,所以他们的坛环绕在下面,青、赤、白、黑四帝,各按东西南北方排定。只有黄帝坛,置于西南方。祭的时候,杀一白鹿,把猪和酒装在它的肚里;又杀一白牦牛,把白鹿装在它的肚里。掌祭太一的祝宰别具一格,身穿紫色绣衣,掌祭五帝的分穿青赤诸色衣。
同年十一月,汉武帝举行隆重的郊祀,亲自祭拜太一神,正式钦命太一为汉家至尊的上帝神。第二年,汉武帝以祭天礼仪亲自到太一坛祭祠。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始,武帝还带人几次到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仪式,所采用的也是如郊祠太一之礼。武帝的赞飨辞说: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策,周而复始,皇帝敬拜太一①。至此,太一作为汉王朝至高至尊的国神,终于被塑造成功。 太一究其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楚地信仰“东皇太一”神,又称“东君”,即为神化了的太阳神(太阳星君),此为东王公之前身。
由于其名和中国神系的第一神“太之初一”很接近,所以经常有人把他们俩个搞混。
传说中为洪荒大地妖族王者,妖皇帝俊之弟,同为开天金乌。据说福缘深厚,抱着混沌钟(又称东皇钟)出生,巫妖大战后不知去向。(此是网络小说《佛本是道》内容,不可当做正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