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婚后,父母对子女的转款,是借款、还是赠与?
从目前?的判决来看,?法官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第1种思路认为:父母对子女的转款,?不能够轻易的推定是赠与,?在没有证据证明是赠与的情况下,? 应认定为是借款。
法官意见:父母对成年子女的钱款支持,?不是天经地义的,?父母?并没有义务?为?成年的子女购买房子、?为他们支付首付,?为他们承担购房的部分款项。如果这样认为,?对父母?过于严苛,也会让父母的养老生活,?构成严重的困难甚至威胁。类似这样的判决书被视为是有温度的判决书!我认为这样的判决书是?符合社会大众的常情常理。?
而?第2种,?思维?认为?父母转款给子女,?如果父母不能够证明是借款,?应该推定是赠与。?因为从证据力来说,?证明借款比证明赠与更容易,?借款?通常都会有转款凭据和借据,?而赠与通常都不会签于赠与合同,?也不会签收收到了赠与物品或者钱款。从证据力的角度, 首先父母应该证明是借款,不能够证明借款就应认定为是赠与。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因为预设前提完全不一样,?这种显著不同的思路和预设前提,?会带来同案不同判,?会带来?我们预判一个案件结果的时候,?会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又看到我们律师?的工作?的必要性,案件结果会有无限的可能性。律师在案件中,?通过组织证据、?影响法官?,案件的方向也就会有了?各种可能性。
另我关注到的是,?几个案例中都会涉及到司法解释2的第22条。对于同样一个条款,?法律行业内的专业人士理解有非常大的差异性。
婚姻法司法解释2第22条的原文是这样的: 当事人结婚后,父母为双方购置房产出资的,?该出资应当认定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但父母明确表示赠与一方的除外。?在法律人士A的案例中,?他认为:根据字面解释,?我们是可以直接?适用这个条款来认定?父母?对子女的转款性质为赠与。 而根据北京高院的案例显示,?这个条款适用的?作用,?并不是我们用它来认定父母对子女的转款性质是赠与还是借款,?而是?当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事实和证据,?认定父母对子女?的转款?性质为?赠与之后,?才运用这个条款。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对同样一个法律条款及司法解释,?同样都是经验丰富?的法律专业人士会有大相径庭的解读。法律是一门运用的科学,特别是作为律师,?是运用法律的专业人士。?当我们选择?援用某一个条款在自己所承办的案件中的时候,?我们需要对这个的条款?的法义有充分的解读、?深刻的解读。?特别是适用的前提、适用背景,?当时制定这个条款的时候,?它是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目前关于解释2第22条的解读,?我更加认同北京高院?的案例所采用的思维角度和倾向。?也就是当事人结婚后,父母转款给子女的?这个款项,?不能直接根据这个条款认定为赠与。?这个条款它解决的问题?是?父母的赠与,?到底是赠与给夫妻双,?夫妻双方还是一方的问题。?
另外,?父母转款给子女通常情况下是买房,但是也不排除有一些其他的资金用途、其它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在举证的时候,关于款项的来源、款项的用途,这些都是非常的重要。
款项的来源,有时候父母的转款,?可能是自有资金,也有可能是筹借的资金。另外就是?父母的?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父母是工薪阶层、还是父母是企业主、或?是其他的身份,?这些对于法官在认定?款项的性质的时候,?都会有影响的。?
另外我也想说一说对于我自己的启发。法律?是?关乎于秩序的建立,?而婚姻家事的法律?不仅仅关系到法律,?它跟生活更加的贴近,?怎么样去取证、怎么样去影响法官??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对生活有更多的观察,也需要融入生活、深入生活。?
我不喜欢?琐碎事,也不喜欢说啰嗦话的人。?但是,?在做婚姻家事案件过程中,?琐碎事?和琐碎的细节,还有很多啰嗦的话要重复的说,这些都?成了工作的需要。?八卦成了工作的需要,?八卦也有了正当的理由。
?通过做婚姻家事案件,?让我跟人有了更深入的连接,?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理解。?
感谢一起同行的小伙伴们
一路同行,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