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 禅经

罗生门

《罗生门》本身是一个来自佛教禅经里面的故事。讲的是在一个战争年代,一个农民破产了,只好拿起刀来,决心作强盗。但是他力弱胆小,并且总是有些有愧于心。一天,他到一个刚刚发生了一场大战役的城墙上去,那里到处都是死尸,他想找到一些财物。结果他竟然发现有一个老妇人衣衫斓缕正在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老太婆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卖钱谋生罢了。“而且,你以为她生前是个善人吗?她可是把蛇晒干了当成鳝鱼来卖。”“我这么做完全是为了生存啊!”。于是,强盗大悟了,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走了。

在国际影坛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部日本影片

标志着日本的电影艺术进入一个新纪元

===============================================

《罗生门》(芥川龙之芥)原来的出典是在平安朝的故事集《今昔物语》里。

《今昔物语》 日本平安朝末期的民间传说故事集,以前称《宇治大纳言物语》,相传编者为源隆国,***三十一卷。包括故事一千余则,分为“佛法、世俗、恶行、杂事”等部,以富于教训意味的佛教评话为多。

===========================================

本人的解释:

1、在芥川龙之芥的原著小说里,罗生门作为一个标志性建筑,代表“人间地狱”。原来的京都(KYOTO)里面有这么一道真正的门,据说是魔鬼消失之门。毁于战乱。

2、buddhism.com/cidian/Print.asp?ArticleID=44916

上面有今昔物语的详细介绍。

3、今昔物语应该是一本“佛教说话集”,佛教确实起源于印度,再经由中国传到日本,但是这个和“今昔物语”里面罗生门的典故应该没有矛盾,因为“罗生门”这个词语,可以起源于日本,再作为佛教用词流传到亚洲各国。这也可以看做文化的一种生存发展方式。中国也有很多并非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典故啊。我又想了一下,也有可能,是传说误把今昔物语讹为佛经,其实它只是个佛教(或者鬼神,因为里面日本篇里也有提到阴阳师这样的人物)故事集锦。

4、至于“罗生门”的典故是否是教人作恶,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是,在民不聊生的社会形势下,对于“恶”的不同解释;二是,这只是一个关于“名词”的解释,而不是佛教奥义。

===============================================

「罗生门」本来在日文汉字写成「罗城门」,最原始意义是指设在「罗城(即城的外郭)」的门,即「京城门」之意。据《续日本纪》在天平十九年六月己未「於罗城门雩(在罗城间行祈雨式)」。又,《令义解》〈官卫.开闭门〉条谓:「京城门者,谓「罗城门」也。晓鼓声动则开;夜鼓声绝则闭」。主要是指公元七世纪中后叶日本皇都所在平城京及平安京的都城的正门而言。如附图一所见,「罗生门」与皇宫正门的「朱雀门」遥遥相对,贯通两门间的,即是整个京城纵轴干道的朱雀大路。由於出此大门,即是荒郊野外。在公元九世纪日本皇家衰败,内战频仍的岁月里,罗城门失於理修,颓败之后,立刻显得荒凉阴森。许多无名死尸,也被拖到城楼丢弃。年积月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阴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因此,《平家物语》记载许多类似的鬼谈故事。在日文里「城」与「生」两汉字音读相近,而字形上「生」比「城」简省易写多了,因此,「罗城门」便逐渐被写成「罗生门」。因此《谣曲》〈「罗生门」〉条里就看到了「罗生门」取代「罗城门」的写法:「九条(通)之「罗生门」正是鬼神所居者」。

这个是在台湾网站上找到的答案。

===========================================

普遍的通过电影的说法,罗生门是“各说各话难解的谜题”的意思。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名著,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人对人性之恶的冷峻逼视,对人生之悲的冷静旁观,即使写到至善至美的人性,也没有玉润菊香的天真赞叹,而是展现这善于美发源时的偶然与荒谬,以及一种被莫名力量压抑而畸变爆发出的惨烈壮阔。

芥川龙之介从不在作品中做判断,无论是事实还是道德上的。他只把现象“原生态”地摆出来,让我们意识到这世界本质上的不可确定性,让“真实”成为一个模棱两可的概念。于是,绝代名画是否真的存在过,即使在亲见者心中也成为巨大的问号(《秋山图》);本不复杂的林中命案却因不同叙述者的矛盾供词成了永不可知的悬疑(《莽丛中》)。

人性正是因为在恶中透露着无奈,在善中隐藏着荒诞,在悲中张扬着崇高,在喜中孕育着短暂,所以才耐人寻味。芥川龙之介在这重重悖论间踽踽独行,留下一个又一个斯芬克司之谜让我们思考。

作者简介: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作家几乎将自杀看作一种生命的仪式了,1927年未届四十的芥川龙之介同样以这种方式离世。这位日本近代文学重量级的作家不但谙熟古老的日本文体,诸如俳句,又有良好的西方文学修养——他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英语系,在校期间即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形成了“新思潮派”。1915年开始创作时就发表了令他名垂后世的《罗生门》,该小说后来被当代电影大师黑泽明用作同名电影的取材和名称,因此越发越闻名世界。芥川的小说是那样富有传奇的古意,又深具现代人性的关怀,成了我们至今读来仍觉趣味弥远的杰作佳构。此外,他可算得上一个文备众体的作家,评论、散文、诗歌都可圈可点,包括他1921年来中国时写下的《中国游记》。以他命名的“芥川文学奖”,一直是日本文学界的最高奖项。

电影;罗生门

导演:黑泽明,志村乔,森雅之

主演:三船敏郎

本片荣获第2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和1951年威尼斯影展金狮奖

故事内容:

故事由三人在罗生门边躲雨而展开。此三人是云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砍柴人自言自语:真是看不懂、看不懂。在乞丐再三追问下,砍柴人讲了如下一件事:

三天前砍柴人进山去砍柴,在山里看到在一把女人用的木梳傍有一具武士尸体。砍柴人赶紧到衙门去报官。差役抓住了杀死武士的强盗。在公堂上强盗承认见武士妻子美貌,强暴了她。由于武士妻子坚决要他俩决斗,在决斗了23回后,他杀死了武士。强盗想以此夸耀自己的武艺高强。武士妻子却说,她受强盗侮辱扑到武士身上哭诉,昏了过去,手中短刀误杀了武士。这时公堂上让女巫把武士的灵魂招来审问,武士说,他妻子唆使强盗杀他,他十分羞耻,拿起短刀自杀的。砍柴人还说,其实他看到强盗与武士两人的决斗,开始由于没有讲,其实两人的武艺很平常不像强盗所吹嘘的那样,是强盗砍死了武士。

正在三人谈至尾声时忽然听到婴儿哭声,乞丐找到了被遗弃的婴儿,想剥那弃婴的衣服,被阻止后,砍柴人说,我已有六个孩子,不在乎养第七个孩子,让我领养吧,和尚把孩子给了砍柴人。雨过天晴,夕阳照着砍柴人离去的背影。

挖掘人性丑恶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