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云传奇八卦
若梦浮生——拜读《京华烟云》2009-02-20 21:56引言:看完小说的最后一页,我再次端详封面上那墨笔写就的四字标题“京华烟云”,一切的感动与领悟,便尽融化于这涵概了红尘百态的题目之中。逛书店时的偶然一回眸,彼时只觉耳熟,心生好感便买下了它。不曾想过它会为我带来这样快乐的感动,让人带着一种舒畅的心情和快乐的感动而流泪。这是任何一个没有拜读过它的人无法体会的,那是一种浮生若梦的感悟,一种心旷神怡的陶冶,一种博大精深的震撼。不想再像过去那样用一句“一言难尽”或“难以言表”就草草搪塞。而是“逼”自己写出一点实际的感受。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0.10—1976.3.26)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语堂。笔名宰予,岂青等,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写作背景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
故事梗概
《京华烟云》是一个枝繁叶茂的故事,是一个《红楼梦》的“近现代”版。它“以北京城中曾,姚,牛三大家族的兴衰史和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反映了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的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书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简直是“展现于历史舞台上的活剧。而剧后的背景,则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正文
当时作者的目的是向那个黑暗岁月中部分不了解中国而鄙视中国的外国人展示真正的中国文化。所以,书中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这位艺术家对中国人生活艺术的由衷赞叹,对本土文化的钟情以及对中国深深的热爱。无疑其中展现的老北京味是一大特色,优点还有;人物的性格描写得生动,其形容宛然如在目前,心理描绘也巧妙。书中处处流露出的老庄思想——那种浑圆天成、顺应天道,遵从自然,怡然随和的生活艺术,凭添一分哲学意义。
1.人物
“ 重要人物约八九十,丫头亦十来个。大约以《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辣,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娘,阿非则远胜宝玉。孙曼娘为特出人物,不可比拟。……“
重点讲讲女主角木兰,她几乎是一个完人。但她又与众不同,有血有肉。她慧质兰心,具备中国传统女性的美丽端庄、温婉娴淑,理智豁达;她更有新女性的才华横溢、开朗大方、热情浪漫以及卓越的社交才能。她的名字也蕴含了深意:木兰,古代的巾帼英雄;而书中的这个木兰,也同样具有柔中带钢的力量。她喜欢写大而刚劲的字,让人总觉得向男孩子写的;少女时代也常对妹妹说:“我希望自己是个男孩子。”但她仍是一个细腻而多情的女子,她也有过青春萌动的爱情。虽然旧式的婚姻将她许配给另一个与她青梅竹马的男子,但她仍是幸福的,她自然而然的视过去的情感为少女的幻想,而在丈夫荪亚的身上找到恋人身上没有的更多的优点。这是他们自始至终相知相守,心心相印。这也正是道家“顺应天道”思想的体现。正是这种思想,使木兰的婚姻走向幸福。而随着那个特殊历史背景下时光的推移,木兰的生活方式开始了一系列的变化。“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安逸到变为村姑,过着幽雅山居的生活,以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她的生命由单一的颗粒到最后的融合,是由闭塞,走向开阔,由单薄走向浑圆,由狭小走向博大的过程。
书中人物差不多可以代表中国社会各种人物:有画家齐白石、哲学家林秦南、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不畏牺牲的爱国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归来的学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军官和妓女。此书内可以看见旧派人物慢慢的消灭,新式的人物跟着出来。代表最旧的是牛夫妇,曾老爷;代表新的是环儿,陈三,黛云。
2.手法
《京华烟云》在艺术性方面深受古典小说的影响,采用了章回小说的写作体式,然而小说的内容却是现代的,与才子佳人式的通俗小说有着本质区别。由于该书原文用英文写作,因此从语言角度来评价本书没有太大的意义,但仍能从译文中看出作者出色的语言艺术。这种语言特色不仅表现在小说整体上浑然一体的结构上,也体现在种种细节描写中。泰山之行中这样描写木兰:“木兰站在那高出没字碑以上的台子上,一只手扶着阿非的肩膀,头发随着山风向后飘扬,看着犹如一个山上的精灵。她向远处望,远处那一块块灰的是山,一片片紫而深绿的是山谷。一带随时变色的霞彩神奇的光波,在大地上飘过。”读过之后,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卷展现在面前,仿佛身临其境。
3.哲思
女主角木兰的父亲姚老先生,即全书思想主旨的载体。他潜心研读道家书籍,收集古玩,修心养性;他乐于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思想,如一个悠然自得的哲人,将时间万物淡然的化于胸怀。他不让两个女儿缠足,让她们进新式的学校学习最先进的知识,让她们具有新的、进步的思想…….这一切都体现了一种顺应客观发展规律,追求解放、追求真知的精神。正如他自己说的:“儒家的特点是总认为自己对;而道家的特点是总认为别人对。”他的一生也正如道家八卦图中的那个阴阳轮,虽然内有波澜曲折,但整体上却是浑圆饱满的。他活的圆满,死的安逸,地地道道的寿终正寝。他的人生境界非一日可顿悟而来的。举他的两个想法为例:
一是当他在南下逃难前夕在自家院中埋葬自己心爱的古物时,说道,人的运气和个性息息相关。人若有福气,一缸清水变白银;若没福气,一缸白银变清水。
另一个是姚思安临终前,女儿问他是否相信人死后会成仙的说法,他是这样回答的:“完全荒唐无稽!那是通俗的道教。他们根本不懂庄子。生死是自然的真理。真正的道家会战胜死亡。他死的时候快乐。他不怕死,因为死就是‘返诸于道’。庄子临死的时候告诉弟子不要埋葬他,弟子们怕他的尸体会被老鹰吃掉。庄子说:‘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我不知道自己死时是否能抱有和他一样潇洒的想法,快乐而死,回归尘土与自然,如果能的话,也不失为一种幸福。这让我联想到艾里克森的阶段论,人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老年期就是完善感对厌倦感。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一生感到满足,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就能获得完善感,这种完善感包括一种长期锻炼出来的智慧感和人生哲学,伸延到自己的人生周期以外,与新的一代的生命周期融合而为一体的感觉。如果不能获得这一感觉,就会产生一种厌倦感。
4. 名家点评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女士以本书热烈推荐林语堂为候选人时如是说:“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
闻名遐迩的美国《时代》周刊称《京华烟云》“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编者按:虽然《京华烟云》最终没有获奖,然而,这毕竟表示《京华烟云》具有了走向世界的潜质。它不是独独写给中国人的杰作,同时也是写给整个人类的杰作,因为它所写的是普通人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又让人震撼。
结尾
你一翻开书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闭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