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小明王,既然想他死,为何还要去安丰救他呢?
其实嘛,一山不能容二虎,作为“龙凤政权”臣子的朱元璋想要当皇帝,想要发展,那不是小明王死就是他亡,最终朱元璋还是选择了先下手为强。但是,至于为什么明明要杀的一个人,朱元璋还要冒着危险去安丰救他呢?其实,朱元璋救得不是小明王而是他自己,或者说是稳定大局。
首先,元末明初是一个混乱不堪的年代,一切繁文礼节都被打破,到处都是割据势力,主要有四大势力:一是陈友谅的汉军;二是张士诚的吴军;三是朱元璋;四是元朝廷军……四大势力彼此合作,又彼此牵制互攻,并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真正的利益,而朱元璋是四者中最弱的一个。
弱肉强食,朱元璋又处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两者之间,北边又有元军,所以一开始朱家军就经常遭到一顿毒打。为了缓解这个尴尬的局面,朱元璋只好下令修身养性,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少出头,降低自身的存在感来求得最大的发展空间。
可是,你不惹人,别人会惹你,明天陈友谅来占几块地,后天张士诚就在背后搞点小动作……但是,这些都是小事而无伤大雅,可当安丰被围,那就是个大问题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元末的大环境下,朱元璋是归属了小明王为首的红巾军,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起码小明王的红巾军不会像同属红巾军的陈友谅那样打朱家军;而且,小明王所处的地盘安丰一带就恰好在朱元璋的北边,可以说北边的红巾军为朱元璋挡了不少的子弹,牵制和削弱了元军的实力。
假如这时,安丰被攻下,也就意味着朱元璋就要直面元军的主力,到时候朱家军的实力还不够雄厚,陈友谅、张士诚和元军又一同攻打,那就一发不可收拾,后来的朝代也可能就不姓朱了。
这也就很好理解了!朱元璋是为了自己、为了大局而必须去援救安丰,就算知道救回小明王也是件让人头疼的事,但对于大局来说,这都不算什么。
但是,率大军去援救安丰,必然会造成后方的守备空虚,假如这时陈友谅搞点小动作,那就是背腹受敌,所以说朱元璋这个举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冒着极大的危险。后边的事也如刘基所预料的,陈友谅趁虚而入,但没有攻打守备空虚的应天府(即南京),反而攻打了守备充足的洪都,这也算天佑朱元璋。
洪都将士的坚决守卫,为朱元璋的回防争取到了时间,最终两全其美,安丰的围解了,也挫败了陈友谅,陈友谅更是战死,朱元璋的“皇帝梦”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