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一个人,就去读TA的文章
前言: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比较可行的方法之一就是去读他的文章。一个人写的文字里面,或多或少的包含了他这个人的三观,不管是从他聊的时事也好、八卦也好、日常喜好也好、某类文字解读也好,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他对自己本身或者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态度与认知,看到他的性格,看到他对某个事物的理解,看到他的为人处事...单单是以上这几点,都可以很好的帮助你去了解那个他。
所以,当我们看某个人的文章时,是否应该静下心来,真正的去看到这文字背后所隐藏的真正思想?而不是流水式的通篇预览,从而达到形式上的自我满足。
当然,这里所说的所有,仅有一个前提,你想了解那个TA。
正文:
今天我想说的一个话题是,大部分初中、高中毕业生是否在毕业之后会感到迷茫。
纵观中国市场大经济,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处于一个腾飞的阶段,各个高新技术阶段人才辈出;但是反观中国三四线小城市,是否还存在大量的低学历毕业生,答案是肯定的。当然放眼全中国来说,这个群体范围显得很大,这里我只将我看到的,某一小部分,以我的观点做以总结。
你说当中这一部分学生毕业之后是否会感到迷茫,以我的理解是大部分不会,只有小部分会感到担忧,不知前路该如何如何。这可能跟某些读者的理解有点相悖,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很好理解。
先来分析这部分不迷茫的学生,我们可以大致的分为两类:一类是压根就不理解迷茫这两个字的意思,我这么说不是有刻意贬低的意思,他们没有接触过社会,与这个世界最多的接触就是家、然后学校念几年书,没有过多的社会交流,没有一个健全的世界认知,更没有一个自我认知,不清楚无形间自己的职业已经发生转变,从学生到自由职业的转变。所以当他们从校园走出来之后,他们没有一个自己的思维,不知道自己该做或者想做什么事,有的只是按照惯例的听从家里长辈的安排,仿佛一个提线木偶一般,毫无主张性。不知何去何从,只会一味等待安排,何来迷茫一说。尽管某一些看上去个性张扬、另类独特,也是如此。
再来说第二类,第二类可以说正好与第一类相反,我们可以从性格上分析,与第一类相反,他们在学校里是属于比较顽皮、捣蛋的一部分,也正是这样,比起其他学生过早的接触了社会,对社会有一定的认知,有一定的自己的想法,从这个角度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有这么一部分不会感到迷茫,尽管他们的认知仅限于他们这个年龄层次。
最后来说一下另一小部分会感到迷茫的学生,按照惯例先来分析他们现在所属的状态以及社会认知。他们有点类似介于上文说到的第一类与第二类中间的那一种,既不是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社会经验,正式处于这两者之间,所以看似有点尴尬。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但也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类型的想法,是什么呢。就是很单纯的认为我想做点其他什么或者做自己想做的一些事情,却根本不知道从哪个点去入手,从没有一个具体的,具象化的实行计划。空有抽象想法,会导致什么结果,就是长辈安排好的前程或者计划,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一方面不想接受安排,一方面又没有自己的行动方针,矛盾结合最终导致迷茫。
文末,其实我们也不必太过纠结于属于其中的哪一种,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结合体,不是简简单单的非此即彼,没有所谓完全的正确或者错误,毕竟我们的人生不是一道科学论证题,不是吗?
(写在最后,送给倘若处于迷茫中的你,人生的分岔路没有对与错之分,你所要做的仅仅是依托于自己的思想去做选择,之后在自己的选择之上一丝不苟的去执行。当然,一个良师益友可以帮你执行的路上走的顺畅些,他可以优化你的思想,而这思想是你为人处世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