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采集者和现代智人,谁的幸福感更强?
远古采集者和现代智人,谁的幸福感更强?
这个问题答案似乎显而易见,人类经过漫长的进步演化,总不至于让自己过得越来越糟糕。
想我们坐在冬暖夏凉的空调房里,吃着美味,看着电视,我们的祖先还要穿梭在荒山野岭中,提防着狼虫虎豹的侵扰,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不过,也有人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在《人类简史》这本书中,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说,远古的狩猎采集者比起后来的农夫、牧羊人、工人或上班族,他们的生活要更舒适、更有意义。
一、 工作时间短
就算住在最贫瘠的地区(比如卡拉哈里沙漠),远古的采集者每3天打猎1次,每天采集3-6小时,一般情况下,就足以养活整个部落。
而现代富裕社会,每周要工作40-45小时,发展中国家是60-80小时,996和007也不少见。
那时候的采集者也没有什么家务活要做,不用洗碗拖地,换洗尿布,也不用还房贷和信用卡。
二、 生活更有趣
流水线的工人在同一台机器旁一站就是10个小时,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身心疲惫,心灵麻木。
披星戴月地劳作,连抬头望一眼星空的心情都没有。
而30000年前的远古采集者可能,可能会在8点钟离开部落,在附近的森林和草地上晃晃,采采蘑菇,挖挖根茎,抓抓青蛙,躲躲老虎。到了中午,就可以回去做午餐,有大把的时间讲故事、聊八卦、陪孩子玩。有时会碰到凶猛的动物,但也不用担心车祸或工业污染。
三、 食物多样化
通过采集就可以获得充分的营养,其秘诀在于食物的多样化,可能早餐是浆果、蘑菇;中餐吃水果、蜗牛和乌龟;晚餐是野兔排和野生洋葱,每天不重样。
而现代智人基本上吃的食物比较单一,主食是小麦、稻米和马铃薯之类,人体容易缺乏其他所需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碰到天灾人祸,因食物单一,更容易引发饥荒。
远古采集者要是遇到自然灾害,会直接迁移到别的地方寻找食物,食物的可替代品也多,肠胃也适应多样化的食物结构。
四、 没有传染病
远古采集者是以部落的形式在辽阔的大地上漫游、迁移,疾病不容易流行。不像现代智人,人口密集,居住条件拥挤,空气污染严重,还饲养了大批家禽家畜,也滋生了天花、麻疹等这样的传染病。
已经肆虐至今的新冠病毒,也毫无疑问,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而产生的。
当然远古采集者的生活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理想浪漫,他们会有很高的儿童死亡率,年老体衰跟不上队伍时,会被遗弃甚至杀害。不过,这种暴力发生的机率也非常小,即使发生,在远古采集者的概念里,也类似于安乐si。
远古的狩猎采集者为什么能活得快乐自由,也许缘于他们需求和欲望非常简单,部落里不分地位高低,食物***享,有良好的人际互动,也有真诚的友谊。
《人类简史》这本书视角独特,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历史,作者在现有证据基础上,充分表达了个人见解和看法。有些观点石破天惊,惊世骇俗,比如:他认为国家、宗教、企业都是虚构的现实,农业的发展是一场大骗局.....
他不仅站在某个民族(国家)或者人类的角度,也站在动物植物、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发展历史。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人类简史》这本书除了能提供圆圈外的未知,还给读者讲述了已知的圆圈内的新知,刷新了读者的人类史观。
就如此文的主题,远古的采集狩猎者竟然活得比我们现代智人还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