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到底是“养儿防老”还是“养老防儿”?

宋大爷年近80,再过几年,都快要四世同堂了。

宋大爷年轻时在农村,后来有了三个儿子。那个年代的多数老人都有个固定思维:必须得有儿子。有儿子,在村里不受欺负,当然,更重要的是能“传宗接代”。

年轻时候,宋大爷随同村的一个老乡来到城市,进到一家厂子。慢慢的,打算把家安在城市。一开始先把爱人接出来,稳定之后,把老父亲、母亲也从老家接了出来。

宋大爷这辈子最感激的人就是父母。宋大爷一***兄弟姊妹6个,他在其中排行老三。父母养活这么多孩子,光解决温饱问题就很难。但是宋大爷的父母是始终坚持一点:能改变家庭命运的,只有知识、只有文化。家里再苦,不能苦孩子。

但是,回到现实,供着6个孩子上学不可能,家里根本没那个条件。最后只有宋大爷和五妹在村里坚持读完了书。比照现在的学历,应该算是高中水平。

即便这样,在当时,已经算是全村文化水平最高的。

宋大爷到城市厂子工作之后,一直记得父亲对自己的教育,凭着自己的刻苦,工作之余始终没丢下学习。后来成了厂子里的干部。这在他们这一辈的人里面、在他们村里,足以“光宗耀祖”。

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宋大爷一如自己父亲那样,对仨儿子的学习要求特别高,一定要把儿子们都培养成大学生。儿子们小时候最怕的就是父亲查作业、问考试分数。做完了、考好了,没事;稍有懈怠,弄不好就是一顿板子。

还好,儿子们都算争气,纷纷都考上了大学,顺利毕业、参加工作。

一下子培养出来三个大学生,看着儿子们一个个长大成人,老宋打心眼里很知足。

回想起孩子小时候那些场景,很感慨。在学习上,严归严,但对于孩子们生活上一点都不马虎。那个时候跟爱人一块挣得工资,一大半都花在孩子身上。

当初老宋父亲还在世的时候,爷俩聊天,老宋问过父亲:

“爹,你说小时候家家都那么穷,温饱都是个问题,为啥还生那么多孩子?”

老宋父亲乐呵呵的说:

“这不很正常么?

咱们有句古话叫‘养儿防老’,孩子多,今后爹妈老了,能指望和依靠的人就多。再说了,孩子多,传宗接代,人丁兴旺,多子多福。”

在老宋看来,父亲说的话都是有道理的。这些话,也深深烙在老宋心里。

2父母给孩子的,都是应该的

到退休的时候,老宋已经当上爷爷了。

三个儿子毕业工作之后,没过多久都结婚生子。到儿子这一代,已经开始计划生育了,各家就生一个。

时不时的老宋总让把孙子送过来,而且一来就是三个孙子一块送。照着老宋的话说:

“谁也别落下,不能让孩子挑毛病,说咱偏向谁。

当初我小时候家里条件那么差,爹妈不还把我们六个都养活大了?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带仨还带不了?”

父亲喜欢,仨儿子也乐得清闲,反正也是满足老人,还能减轻自己的负担,一举两得。

就这样,陆陆续续把三个孙子也带大了。每天晚上做好饭,等着儿子下班回来接。

这些年,老宋没少在儿子、孙子身上花钱。老俩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家底儿,都花在孩子们的身上。有时候中国式父母都这样,一辈子为了孩子们活着。

转眼间时间过的很快。

孙子们开始上学、上初中、上高中……老宋和老伴儿也都上了年纪。

老俩日常生活很节俭,有些衣服穿了40多年都舍不得扔,能凑合就凑合。有时候儿子们偶尔买一两件送给他们,弄不好还挨顿说:

“有点钱干什么不好?我们又不讲究吃不讲究穿。这些钱省下来,给孙子买点东西不好?

你们好好的,别让我们担心就行了。”

时间长了,儿子们都有这个印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更甚的,让儿子们养成了个习惯:父母给孩子的,都是应该的。做好自己,别让老人挂记就行了。

但是,却没有想过:要不要做好一个子女应该做的?

3“太忙,没时间回去看你们”

人一旦上了年纪之后,很多事情都感觉力不从心。有时候甚至出去买趟菜,回来都得歇半天。

老宋从来没有意识想过自己晚年生活怎么过。有三个儿子呢,还怕指望不上?

人没上岁数,很多事没感觉。一旦上了岁数遇到事儿,可能才会发现,不一定是自己想象的那样。

在孩子们心里,早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有事儿的时候找爸妈,没事的时候照顾自己孩子。

自从孙子们上中学之后,儿子们很少回来看望父母。一开始老宋能体谅,到自己渐渐年迈的时候,却开始有些不满了。

有一阵子,老宋算了算日子,有小一个月没见过儿孙了。

老宋给大儿子打了个电话:

“什么时候过来吃顿饭?”

大儿子回了一句:

“怎么,爸?家里没事儿吧?”

老宋回道:

“我和你妈都没事,这不是有阵子没见了么。”

听到老宋的话,大儿子说道:

“哦,没事就行。这段时间我不过去了,你孙子这不是刚上高中么?学习紧,加上我这段时间单位事儿多,太忙了,没工夫。”

老二、老三的理由都差不多。

听到儿子们的话,老宋心里挺不是滋味。照顾孩子可以理解,但是连看看老人的工夫都没有?

4父母为孩子付出,到底为了什么?

经过一件事,让老宋彻底发了火。

老宋病了,住进了医院。刚住院期间,仨儿子一开始挺紧张,轮流着来陪护。稍微好转一些,看着老父亲没什么大碍,儿子们把照护父亲的事儿全推给了母亲。

整个病区住了很多老人,看着别人家子女们进进出出,老俩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有时候病友“好心”相劝:

“老哥,我看老嫂子岁数也不小了,还这样没白天没黑夜的陪着你,万一再累出个好歹来怎么办?让你的孩子们来替替班。有孩子,这时候不使唤,还等什么时候?”

听到这些话,老宋心里更难受。老宋给儿子们打过电话。打电话,一叫就来;不打电话,充其量儿子们也就是电话问候一下……

住了三个多礼拜,老宋出院了。这段时间,把老伴儿累的够呛,俩人休养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慢慢恢复过来。

大儿子倒是挺会来事儿。看着父母精神状态好了一些,张罗着一家人一块儿吃顿饭,算是给老人洗洗尘。

老宋没拒绝,虽然没什么兴趣,但是想想,这也算是儿子们的好意吧。

饭桌上一家人闲聊,老宋问了大孙子一句:

“快高考了,学习紧张吧?”

大孙子回了爷爷一句:

“是啊!反正挺累的。爷爷,我考上大学,你和奶奶打算奖励我什么?”

大儿子在旁边半开玩笑的帮衬着:

“还要啥奖励啊!让爷爷奶奶把你学费报销了就行了。”

老二、老三也跟着附和,好像这事儿已经板上钉钉了。

住院期间,儿子们的表现本就让老宋不满。听到老大的话,老宋冷冷回了一句:

“我和你妈把你们带大,谁给我们报销?”

几个儿子一下子尴尬起来。老大支支吾吾的打圆场:

“爸,看你说的。我这不是开玩笑呢么?”

老宋一脸严肃:

“我没开玩笑。

本来我不想说,你们张罗,也算是为我和你妈,本来是好事。但是看看这些年你们都干了什么?

你们看看你妈现在这脸色。七十多岁的人了!我都快八十了,住院的时候,让这么大年纪一个老太太陪床,这事儿你们也能干出来!你妈颤颤巍巍去给我打饭的时候,我都恨不得钻到地底缝里去!

忙?谁都忙,但也得分时候,也得分轻重!我和你妈给你们添过负担么?不是不需要你们,是不想给你们找麻烦!你们自己难道就没点意识么?非要我和你妈求你们才行是么?”

一连串的发问,让三个儿子无地自容。

老宋继续说道:

“你爷爷一直教育我,再苦不能苦孩子,我做到了。但是人不得有点自觉性?你爷爷奶奶还在的时候,我把他们从老家接出来在身边伺候着,给他们养老送终。这是做人、做子女的,最起码的品性。

谁家父母不是为孩子白白付出?有多少孩子真正想过这个问题?

都说养儿防老。你们可好,有事儿了想起爸妈来,爸妈有事儿的时候一个个都见不着人影,还张嘴闭嘴让爸妈给钱、报销。别跟我说是在开玩笑,你们骨子里就是这么想的!

今天我也把话撂这儿,我和你妈都到这个岁数了,还想安安稳稳的活几年。这些年我们也攒下一些家当,这些家当,自己留着用,谁也别惦记。大不了把房子一卖,我们住养老院去,活着的时候吃光花净了拉倒。

花不净的,我和你妈到时候写份遗嘱,捐了,一分钱你们也别惦记。照着你们的做法,我们的生活,还得我们自己做主。

养儿防老养儿防老,我看,养老防儿还差不多!”

5结语

一顿饭就这么不欢而散。至于仨儿子有什么感悟、有什么改变,看他们自己了。但是从老宋角度,个人认为至少想明白了一件事儿:晚年生活,要自己做主,而不是把自己的命运交付在别人身上

老宋的家事,有他“惯子女”的原因,但是更多的问题,恐怕还是出在孩子身上。

“养儿防老”是很多老年人的想法,但是我们绝对不能把它定义为是生儿育女的企图心——没有谁愿意花几十年的工夫,就为去提前培养一个自己的保姆、护工。

这只是代表了目前我国的一种养老现状:家庭式养老,仍然是养老的主流方式。

可是,在现实社会中,却依然有很多类似老宋这样的情况:孩子们吃拿卡要,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却忽略了对老人需求的满足。

满足,是相互的。前有无偿的付出,后有无偿的回报,是合理的、应该的。更何况现在的老年人,百年之后还会留下一大笔遗产。从这个角度,子女们不但不吃亏,还占了大便宜。

但是,即便在这种有便宜可占的情况下,依然有很多子女对老人不赡养、甚至不但不养还惦记着老人的财产,所以,有些老年人不得不有了“养老防儿”的思想和行为。

赡养老人、善待父母,是一件挺考验的事儿,而且是考验“两头”的事儿。

对于老年人一方的考验。

对老年人一方最大的考验,就是公平。“公平”这个词,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个方面是“前后”的公平。这种公平,指的是父母对子女付出、与子女对老人赡养之间的公平。我国法律规定了:父母对子女有抚养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虽然都是义务,但其中依然隐藏着一个对等的前提:老人为子女付出了,才有了换取子女赡养的筹码。所以,从老年人的角度,要问清楚自己对待子女的态度和行为。一个方面是“横向”的公平。这种公平,指的是对待多子女之间的公平态度。偏袒谁、看不上谁,在某种程度上,别把责任全归咎于孩子身上,而是取决于老人自身的态度行为。

对于子女一方的考验。

有些朋友问我:我父母对我不好,我可以不赡养他们么?这个问题我没法回答。

如果单纯从“法”的角度,肯定不可以——赡养父母是义务,强制性的。但是,光靠义务来约束,却替代不了感情,这里会掺杂太多的因素。所以,只能敷衍的回答: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别后悔就可以了。

因此,对子女一方的考验,本质上还是人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