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观的主要建筑
山门 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于白云山脚下建一石牌坊为山门。1987年,政府投资32万元在石牌坊前建起新山门及周围辅助建筑。新山门为单檐歇山式仿古建筑,左右配备接待室、商店、食堂等服务设施。2000年1月毁于火灾。同年,仿北京白云观宫式牌楼重建新山门。山门高宽均为9米,四柱三门七楼,斗拱以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以上为木质结构,红色琉璃瓦覆
顶。正中门楣镌刻“白云山”三字,系明神宗朱翊钧赐经圣旨中的字迹放大
体。背面镶嵌“国泰民安”石匾,为中***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2001年所书。山门次楼正背面均镶有花岗岩画板,上刻“双龙守山”,“金鸡报晓”、“玉兔杵药”等吉祥图案,主次楼顶还配三对飞龙正吻,整个山门布局严谨。门内建一仿古式小公园,曰“滴翠园”。正中筑假山,上有泉水涓流,名“洗心泉”。又建凉亭,名“望云亭”,亭顶重檐躜角,基座下的龙头泉喷涌不歇。鹅卵石铺
道,两侧辟为草坪,古朴典雅,集山门、园林于一隅。 神路神路是徒步登山的必经之路。初建于明万历年间,后经历代增建修葺,由700余级石台阶组成,长200余米,宽约1.5米。依山而建,峭拔险峻,直入云端。神路起点原有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修建的石牌坊一座,上刻“名山胜景”,1987年拆除。1985年在神路第一梯段顶端新建石牌楼一座,高6米多,四柱三楼,斗拱、匾额、雀替、花板等雕刻形象逼真。第二梯段中建有北京九月红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张东升先生1998年捐资修建的东升桥。桥石拱玉带,宛若彩虹永驻白云圣境。桥名取意于“紫气东升”。桥栏雕刻道家八仙、八骏、八宝和白云八景。 木牌楼木牌楼建于明代,过去也称山门,高12米,双层飞檐,多层斗拱,似神话中的南天门。26个兽头各显其威,8只角风铃丁当作响。坊檐上书:“白云无尽”、“黄河玉带”、“佛法无量”、“神威有赫”,是古代建筑师、工艺美术家的杰作。
木牌楼建于明代,过去也称山门,高12米,双层飞檐,多层斗拱,似神话中的南天门。26个兽头各显其威,8只角风铃丁当作响。坊檐上书:“白云无尽”、“黄河玉带”、“佛法无量”、“神威有赫”。是古代建筑师、工艺美术家的杰作。 五龙宫五龙宫,四合院落,自成一体。因宫中有“五龙捧圣”塑像和壁画(描绘真武祖师在武当山修炼成真之后,妙乐天尊为试其是否心诚,派遣仙童扮作美女下凡调戏祖师,无奈之下,祖师将那女子用剑刺下悬崖,因自受惊恐,又违犯戒规,也跳崖欲自尽,被半空中的五条彩龙捧起,由太白金星接驾于天宫的故事)而得名。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是道教追溯真武祖师脱凡成仙过程的宫殿。宽10.45米,进深10.70米,真武祖师座坎宫。东有观音阁,南有南极祖师,北有北极祖师。2001年11月25日晚被烧毁,损失巨大。2002年重建。 天门五龙宫与真武大殿之间,曲尺形排列着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四天门。四座天门都建在高高的平台上,两侧均建有配殿;显得威武高大、兀然屹
立。
二天门与三天门之间是一所宽敞的庭院。南端是1989年兴建的点墨廊,供名人学士、社会名流挥毫留言,廊内有著名书法家启功、赵朴初、高峡、吴三大等题写的40余幅书法珍品。西端矗立着两根石旗杆,旗杆上刻有“经三十六修而成正果、统八十二化以伏龟蛇”的对联,叙述真武祖师经三十六世修炼才得正果、八十二次制伏龟蛇的神话,是白云观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北侧是洞口宽阔高大、坚固朴实的白云洞,洞额镶嵌石匾一块,上书“大明敕封白云洞”,为明神宗朱翊钧所封。白云洞原名真人洞,相传真人李玉风在此修炼,其弟子为了纪念这位开山道人,把他住过的山洞称为真人洞,洞内有李(玉风)真人塑像。 真武大殿真武大殿殿院为四合院落,殿宇凌空,楼阁崇高,走廊回环,幽径相通。两厢配殿,五祖七真。1947年农历九月九日,毛泽东转战陕北在葭县时,曾在这里看过葭县文艺工作团演唱的晋剧《反徐州》,并以“亚洲部”名义,赠剧团“与时并进”锦旗。
真武大殿也称正殿,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白云观的中心,也是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它建在一米高的砖石平台上,给人以高高在上之感。殿堂连接卷棚,深18.8米,宽10米。殿堂卷棚,重檐八角,彩绘斗
拱。正殿由前殿和后殿两部分组成,前殿真武祖师塑像端坐平台,龟蛇二将开道于前,赵公明、马华光元帅待立于后,金瓜、钺斧、朝天镫等仪仗排列左右。后殿真武祖师铜像高坐神龛中;掌印执旗的周公、桃花躬身侍立,威武剽悍的十大元帅拱卫两旁。据古建筑家考证,后殿系明代创建,属歇山式建筑,屋顶高耸;前殿为清代修建,属卷棚式建筑,屋顶拱圆,上覆琉璃
瓦,历来翻新不多,基本保持了明清建筑的艺术风格。殿内有壁画70余
幅,绘制于清末(1904年),描绘了真武祖师降生、修行、悟道、伏魔、赐福等神话传说。 钟鼓楼两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钟楼位于真武祖师殿东南侧,四角躜尖式两层结构(下层土石结构,上层木质结构),楼身呈金字塔型,楣题“金钟自鸣”。楼内悬挂巨钟一口,系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八月铸造,相传重9999斤(为避万岁)。钟声噌咳,百里可闻。古人曾将“白云晨钟”列为古葭州八景之一。鼓楼在真武祖师殿西南侧,与钟楼遥遥相对,建造格式相仿,楼内悬大铜鼓一面。从古至今,道人晨敲钟,暮击鼓,故有“晨钟暮鼓”之说。 三官殿明代歇山式建筑,殿内供奉“天、地、水”三官。两厢建有六曹森严殿,殿前有一四面坡顶木牌坊,均由斗拱套制而成,造型优美别致。坊楣上书“三元考校”四个大字,寓意着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考核人在阳间的功过善恶,校对死后阴间应给予的赏罚之意。 藏经阁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春,动工修建藏经阁,四十八年(1620年)秋告竣。阁面阔16.2米,深8.8米,五阁式双层建筑。御颁道藏经列架珍藏阁
上。相传当年九月九日,葭州知州卢扬辉登临此阁,忽见灵芝一茎丽三花挺出于西南梁间,因此藏经阁又名瑞芝阁。藏经阁正南有一碑楼,内立一通龙头石碑,上刻明神宗颁经圣旨,下面是明天启元年(1621年),葭州人、云南师宗州知州李嘉声亲泐“敕建道大藏经阁记”。御颁圣旨原件至今保存完好。御制道藏经1947年被焚毁,现存《正统道藏》、《道藏辑要》、《铁版神书》、《道教大辞典》等5000余卷经典,均系1986年新购。 玉皇阁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是白云山的主要建筑之一。在宽阔平展的院落内,玉皇阁突兀而起。阁身两层结构,三层挑檐。十字脊顶,飞戟刺空。上下门楣,雕梁画栋。左右阁檐,浮雕飞彩。八仙神态,迥然
不同。阁上供奉万神尊主玉皇大帝。超出群宇,以示至尊。楼下悬一铁钟,系清同治年间所铸。 文昌楼建于明万历年间,楼身两层结构。内供文昌帝君(即文曲星),是古代
学者、文人、科举士子的守护神,道教奉为功名、禄位之神。1912年失火焚毁,1915年重修。 九龙壁位于玉皇阁南,建于1998年。正面琉璃制作金碧辉煌,九条彩龙咤叱
风云,呼之欲出;背面花岗岩石上线刻玉皇大帝出巡图,众神簇拥,威震寰宇。 三清殿据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白云山重建庙记》和清宣统二年(1910年)《重修三清殿碑记》及三清殿建筑特征分析,三清殿创建于宋,大型扩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和清宣统二年(1910年)。面宽12.8米,进深8.8米,硬山屋顶,鱼龙吻兽,宽阔宏伟,展示了他在观中的崇高地位。殿内供奉道教的三位最高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两厢建有南斗六郎和北斗七星庙。 元辰殿1995年建,是白云山建筑规模最大的庙。重檐歇山屋顶,四面回廊,琉璃瓦顶,古朴庄严,雄伟壮观。庙内供斗母及六十元辰。斗母,道经称她为北斗众星之母,为三目四头八臂,是位慈惠、善良的女神。在道教中,斗母主治中天,光照世界,救护众生,消灾免难。六十元辰是道教信奉的六十位星宿神,也称六十甲子神,轮流值年,故又称值年的星神大将军为“元神”、“值年太岁”。按照“本命神”、“本命年”的说法,人们认为自己的寿命、福禄都由本命星辰主宰,敬奉本命元辰就可吉祥如意、一生顺利。1999年,又在元辰殿前建正大牌楼,选料为河北曲阳汉白玉,色彩明快,亮丽醒目;为四
柱、三门、三楼,庑殿式顶,梁坊抱鼓。雕刻有“女娲补天”、“天女散花”、
“麻姑献寿”、“穆桂英挂帅”、“盗仙草”及“四灵”、“十二生肖”等精美图案。 悟道壁2004年建。位于元辰殿西侧清通桥下,为一字型石砌影壁墙,长31.5米,宽7米。选材为本地石料镶嵌黑色花岗岩板材,壁名由原全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题写,刻字均为名人题白云山墨宝,有毛泽东手书“与时并进”、书法家韩亨林手泐高志其《白云山赋》等几十幅书法珍品。 魁星阁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地处白云山西北制高点横岭之上,高耸凌空,睥睨群山。为两层阁楼,飞檐挑角,四挂风铃,时有鸣声。阁内塑魁星像。农历七月二十一日为魁星诞辰日,每年该日,四方文人墨客相会
于此,在举行祭祀魁星仪式后,举办“羊道会”。即将所礼牲羊之肉及内脏、头、眼、耳、舌等部件分别烹调为汤,一道一道请与会者品尝。故称为“羊道会”,汤为“羊道汤”。 聚贤坛聚贤坛位于魁星阁南端,2002年建。形如宝胡芦,大圆半径12米,小圆半径9米,面积600多平方米,坛表用青色石板铺设,洁净典雅。周边建有石材护栏。坛中安放一座长2米,宽、高各1米的石雕香炉,做工精细,美观大方。大圆中心建有半径为1.5米的太极八卦图回音壁,堪与北京天坛回音壁媲美,为白云山一大奇观。魁星阁与聚贤坛之间悬挂文运钟,重5000多斤。口径1605毫米,高2005毫米,取意白云山建于公元1605年,铸钟于
2005年。文人学士到此游览,撞击此钟,以图大吉大利。 东岳殿位于真武祖师殿东下侧,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硬山式屋顶,殿堂宽宏,雕饰流光溢彩。殿内所塑盘龙栩栩如生,木雕工艺精巧绝伦。殿前加有卷棚。院内左右建有七十二司祠,塑像形态各异,威仪凛然。殿内供奉主神为东岳大帝,即泰山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