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宣华夫人的资料,请告诉我。
人类的改朝换代比之并无多少新意,成则为王败则为寇,是几千年不变的规则,不过是更加奸诈、残忍和血腥罢了。连带对前朝的“继承”也惊人的相似——前面说了,篡位者必然要将“胜朝”妃主作为战利品纳入后宫的。
在人类的蒙昧时代,父死子续、兄死弟续,血亲之间婚姻继承被视为理所当然。《旧约》中记载犹大次子俄南不愿与寡嫂他玛为哥哥留下后代被上帝所恶而死去,他玛干脆扮成妓女与公公犹大同寝,生下了双胞胎(赫赫有名的大卫王即其后代,犹大就成了以色列十二支派始祖之一)。真相大白后,犹大承认自己的不义,因为他没有让小儿子示拉再娶他玛,才使他玛出此下策。可见古以色列民族对后裔的名分的看重,此类承续是合乎道德的。
汉代以和亲政策安抚西域,江都王刘建女细君远嫁乌孙,乌孙王昆莫年老,语言不通,她写了一首《悲秋歌》自伤。昆莫死后,她又不得不“从其国俗”嫁与昆莫之孙岑陬,终死异乡。汉室随即送来楚王刘戍之女解忧给岑陬,岑陬死后,堂弟翁归靡续娶解忧。翁归靡卒,解忧又嫁与岑陬之子新君泥靡,年七十,始得归汉。王昭君在南匈奴先嫁呼韩邪单于,后嫁其子复株累单于。当时这些民族实行的也是承继婚。
汉族祖先的早熟,使娶庶母(嫂)的行为早被视为乱伦,但是这种“聚麀”丑行却史不绝书。春秋时期的卫宣公,先娶庶母夷姜而生急子,又夺急子之妻宣姜生寿与朔,兄弟操戈,导致卫国内乱。宣姜又嫁宣公庶子硕,生子女五人,真真是一笔糊涂账。诗经《新台》《二子乘舟》就是吟咏这丑闻的。
男人争权夺利那点烂事,总是要女人跟着付出代价。多数被“继承”的柔弱女子有什么能为?苟且求生而已,还要被后世的道德家口诛笔伐。隋文帝杨坚的宠妃宣华夫人陈氏,就是被“双重继承”的不幸者。她背上恶名,大抵不是出于自己心愿,而是被迫当了一把狐狸精。
她的真实姓名无考,我们姑且称之为陈宣华。
宣华是陈宣帝之女,后主叔宝之妹。《隋书》是这样描述她的:性聪慧,姿貌无双。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隋水陆大军五十万渡江伐陈,次年攻入建康,俘陈后主,灭亡了陈朝,也结束了东晋十六国以来南北分裂的局面。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宣华“配掖庭,后选入宫为嫔”。
然而这并不是她狐狸精事业的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她在后宫默默无闻。原因很简单,杨坚身边有一只利害的狮子:独狐皇后。
独狐皇后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女子,关于她的故事可以另写一大篇了。她是杨坚的结发之妻、贤内助,杨坚夺取帝位后,她插手政务,多有匡正。杨坚对她煞是敬畏。她在世时,杨坚过着皇帝中罕见的一夫一妻的生活,后宫形同虚设。他们甚至“誓无异生之子”,杨坚的四个儿子皆独狐后所出。他们的亲密甚至到了这样的程度:“上每临朝,后辄与上方辇而进,至阁乃止。”然而猫儿哪有不偷荤的?杨坚偶然临幸了尉迟炯女孙,传到独狐后耳朵里,她立即把这无辜女子打了个稀巴烂。杨坚气急败坏之下,竟然骑马出皇宫在山谷乱道里跑,哀叹“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
所以不要轻信《隋书》的记载:“晋王广之在籓也,阴有夺宗之计,规为内助,每致礼焉。进金蛇、金驼等物,以取媚于陈氏。皇太子废立之际,颇有力焉。”在狮子爪下,宣华纵有这样胆量也没有这样能为。废杨勇改立杨广,从头到尾都是独狐皇后的主意。事实上,这时候宣华恐怕见杨坚一面也难,直到仁寿二年独狐皇后病逝,一直在高压之下的杨坚开始恣情声色,她才被“发掘”了出来,进位贵人,“专房擅宠,主断内事,六宫莫与为比。”遗诏拜为宣华夫人。
这段短暂的好时光成为她第一条罪状:无论正史野史,都把杨坚病重归罪于她与容华夫人蔡氏的魅惑。据说杨坚病危之时,对侍者哀叹,使皇后在吾不及此。
杨坚之死,隋书暗示是杨广下的毒手。但,《隋书》杨坚本纪载“甲辰,上以疾甚,卧于仁寿宫,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可见杨坚病重不假,其时,杨勇已废,杨广羽翼已成,何至于连这么几天都忍不了,冒偌大风险弑父?宫闱秘事,真伪莫辨,由胜利者编写的史书固要极力宣扬胜朝恶迹以表明自己改朝换代的合法性,普通人又是喜欢看八卦的。杨广败光了短命的隋朝,歹话自然只得任由后人去说。他们姑妄言之,我们也姑妄听之。
话说宣华和风流皇帝杨广的纠缠,正是始于侍疾,于是杨坚之死与宣华就脱不了关系了。
初,上寝疾于仁寿宫也,夫人与皇太子同侍疾。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无礼。”上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狐诚误我!”意谓献皇后也。
《隋书?列传一?后妃》
色胆包天的杨广因宣华的美貌拉下了他多时恭谨孝顺的伪装,杨坚勃然大怒,准备召回废太子杨勇,却被杨广阵营里老谋深算杨素截下,告诉了杨广。杨广遣张衡入寝殿,把后宫一概撵到别室,接着就传来了文帝驾崩的消息。
宣华就处于这样尴尬的境地:她是老皇帝被弑的诱因,隋宫的祸水。她又将成为新帝的眼中钉,她的小报告险些制造了大麻烦。文帝死讯一出,她明白了自己的悲惨处境:“夫人与诸后宫相顾曰:‘事变矣!’皆色动股粟。”
第二日傍晚,杨广差人送来了一个密封的金盒子,上面有他亲笔画押,“赐”给宣华。宣华大惧,以为是毒药,延捱着不肯打开。在使者不断催促下,她不得已开启了盒子,里面哪是毒药,却是几个同心结!宫人们都互相庆贺:“得免死矣。”新君如此清楚表达了他的意图,宣华固然松了口气,面子上却挂不住了——她在名分上,还是他的庶母呢!于是“恚而却坐,不肯致谢”,宫人们做好做歹,逼着她谢恩了。之后的事情还用说么?这个晚上,杨广就把她“烝”了。杨广正式嗣位之后,大约也觉得名声不好听,就先让她到仙都宫去避避风头,很快又接回来了。可宣华福命甚薄,才一年余,二十九岁的她就死去了。
这起宫廷桃色事件,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细想却有不少可疑之处。最早指控杨广的是《资治通鉴》注引赵毅《大业略记》,可是女主角却变成了蔡氏。马总《通历》指为陈氏,写得更是活灵活现:“帝怒曰:‘死狗,那可付后事!’遽令召勇。杨素秘不宣,乃屏左右,令张衡入拉帝,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崩。”这个实在太小说了,故而隋书不取,只用“俄闻上崩”含糊带过。
不过,宣华被杨广所烝,却是假不了的。隋唐皇室都有胡人血统,上烝下报对他们来说并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儒生们不免要喋喋不休,尤其主角是杨广这有名的昏君。
说起后世演绎的隋炀帝风流韵事,不能不提起明代齐东野人所撰小说《隋炀帝艳史》。它杂取史传和传奇《大业拾遗录》《迷楼记》《开河记》,演说了隋王朝由盛而衰的一幕,并归咎于杨广的奢侈和荒淫。宣华的桃色事件自然不会被放过。侍疾、逼淫、弑父、烝母都细致入微。比如写到使者奉诏而来:
宣华接了一看,只见四面都是皇印封着,合口处又有御笔花押,心下早有几分动疑,不敢便开。因问内使道:“内中莫非毒药?”内使答道:“此乃皇爷亲手自封,奴婢如何得知?娘娘开看,便见端的。”宣华见内使推说不知,一发认做了是毒药,忽一阵心酸,扑簌簌泪如涌泉,又放声大哭道:“妾自家亡被掳,已拼老死掖庭,得蒙先帝宠幸,只道是今生之福。谁知红颜命薄,转是一场大祸!思量起来,倒不如沦落长门永巷中,还得保全性命也!”一头说,一头哭,一头哭,又一头说道:“妾蒙先帝厚恩,今日便从死地下,亦自甘心。但恨昨日之事,名分所关,安忍失身从乱!奈何就突然赐死!妾虽无状,圣恩亦自不宽。”说罢又哭。
众宫人都认做毒药,也一齐哭将起来。内使见大家哭做一团,恐怕惹出事来,忙催促道:“娘娘哭也无益,请开了,奴婢好去回旨。”宣华被催不过,只得恨说一声道:“何期今日死于非命!”遂拭泪将黄封揭去,把金盒盖轻轻揭开,仔细一看,哪里是毒药!却是几个五彩制成的同心结子。众宫人看见,一齐欢笑起来,说道:“娘娘万千之喜,得免死矣。”宣华见非鸩药,心下虽然安了,又见是同心结子,知炀帝情不能忘。心下转又怏怏不乐,也不来取结子,也不谢恩,竟回转身坐于床上,沉吟不语。内使催逼道:“皇爷等久,奴婢要去回旨。娘娘快谢恩收了,莫要带累奴婢。”宣华只是低了头,不做一声。众宫人劝道:“娘娘差了!昨日因一时任性,抵触皇爷,故有今日之变。今日皇爷一些不恼,转赐娘娘同心结子,已是百般侥幸,为何还做这般模样?那时惹得皇爷真动起怒来,娘娘只怕又要像方才哭了,何不快快谢恩!”左催右逼,弄得个宣华无可奈何,只得叹一口气,说道:“中篝之羞,吾知不免矣!”强走起身,把同心结子取出。对着金盒儿,拜了几拜,依旧到床上去坐……
语言、动作、氛围绝佳,宣华那种又要乞怜,又要保全身段的心态全都出来了。宫人对她一阵抢白尤妙,作者“千古艰难唯一死”的讽刺也流露了出来。
其后,宣华出居仙都宫,被说成是萧后妒嫉,又写杨广不堪相思重又召入,宣华的早亡,也被说成是隋文帝阴灵所谴。其实,照小说的描写,她的死乃是抑郁与自谴导致。
《艳史》后来又被清代褚人获采入影响更大的《隋唐演义》,杨广的恶名在民间是再也难以洗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