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母祖庙的构造是怎样的?
王母娘娘庙石窟位于回山前的回屋旁,于北魏年间开凿修建。石窟为方形中心柱窟,高12米,深11米。中心柱的四周和壁面上刻有大量的石像和装饰物,有驮宝塔的白象,也有形态各异的众位菩萨。
石窟的正面是一座高约4米的巨大坐佛,窟内壁有三层造像,***有约200尊佛像。第一层造像是释迦牟尼像、药师三尊变像、释迦多宝并坐说法像和一佛二菩萨像。第二层造像主要是多姿多样的菩萨塑像,以及北魏时期的精刻浮雕。第三层的北魏风格十分明显,尤其是面南的一尊佛像,形态优美,景致大方,是风化最为严重的一层。
回屋是呈“回”字结构的仿古建筑,位于回山之下,是传说中西王母与东王公相会的地方,也是举办蟠桃会的地方。
回屋内有《回中降西王母处》大型石崖壁画,壁画前刻有王母娘娘的巨型塑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是王母娘娘举行盛会的时候,前来拜谒的人群比肩接踵,香雾缭绕。
王母娘娘庙大殿是我国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始建于汉武帝元封年间。王母宫大殿面东朝西,建筑面积达360平方米,殿内藻井、梁枋、天花等采用金龙和玺彩绘,古色古香,韵味十足。前后四门上分别绘制有春、夏、秋、冬四季图,中门上方为一元化二气图。
王母娘娘的主神塑像高4.6米,慈眉善目,威仪四方,刀法自然朴实流畅,武像白虎使者和文像青鸟使者陪祭左右两边,神龛后背图案为西华天池,巨大的“无极”二字彰显出道家的真旨。
殿内两侧墙体上保留有工笔重彩绘制的两幅画,表述和王母娘娘相关的6个故事,分别为射日奔月、降临汉宫、瑶池宴会、送疆域图、蚩尤之战和派使献玉图。
三皇殿内供奉着传说中最早的三位远古帝王,分别是天皇伏羲、帝皇神农和人皇轩辕。
伏羲手持阴阳太极图,可以仰观天,俯察地,通阴阳八卦之术,被人们尊称为天皇。
神农手捻稻菽,传说中神农氏的肚子是水晶透明的,为了人类能够有足够的食物,他尝了百草,被尊为地皇。
手握护板的就是轩辕氏,因为他统一黄河各部,建立了中华民族,开始对人进行管理,被后人尊为人皇。
供奉“三皇”体现了道家所弘扬的忠国尊师的教义,是道教尊重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两侧分立有扁鹊、张仲景、华佗等10位名医彩塑。
东王公大殿主祭玉皇大帝,道家教义认为,东王公是东华至真至气所化生、主阳、主父;西王母是西华至妙至气所化生,主阴、主母,世间的万物都是他们所生养育化的。
唐宋以后,人们逐渐将天帝称为玉帝、玉皇,统管三界四生,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为众神之皇。在东王公身有两位侍者,为金童玉女。相传东王公最喜欢的食物就是大红枣,所以在金童的手中,捧着一盘鲜脆的大枣。
东王公大殿的两侧是四大天王彩塑,分别为职风的增天天王,职调的广目天王、职雨的多闻天王和职顺的持国天王,助东王管理宇宙万物的风调雨顺,是百姓心中所祈求的最高幸福。
东王公内墙上绘有6幅壁画,南墙为木公初形图、石室相公图和金母诞生图。北墙为金童传书图、东王公演变成道教神灵图和玉女抱壶图。形象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东王公的相关故事。
五帝庙中从南向北依次供奉的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黄帝、颛顼、帝喾、唐尧和虞舜。他们端坐在木制机台上,正襟危坐,睥睨着天下的众生。
在王母娘娘庙的山顶,有一个四角的钟亭,是回山佛寺遗物。在钟亭内有一个高约2米,下口直径约为1.5米的金代大安铁钟,近5吨重。
钟身分为五层,铸饰铭文和图案。从上往下,第一层和第五层都是雕绘的莲花图饰,第二层铸有“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法轮常转”16个楷书大字。
第三层和第四层密密麻麻记载着32方铭文,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所供奉菩萨的法号,还有一方女真文字的铭文,是女真完颜后裔在泾川的见证。
宫山晓钟,已经成为王母娘娘庙的一大象征,也是古泾川八景之一。
回山西王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