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又称四书文的原因是什么?

八股文取士是明代科举制度的一大创造。所谓八股文,通称制义,又称制艺、时艺、时文、八比文,同时由于作文题目取于《四书》,故又称四书文。八股文的出现,是科举考试制度发展的产物。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其政治社会体制所要求的是忠臣孝子,忠与孝为儒家所阐扬的伦理政治之本。君主以士治天下,所以期望于读书人沉潜儒学,以至于君父能尽忠孝。汉代独尊儒术,以经术取士,历代相袭,至宋元因理学兴起,尤其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占有新儒学的统治地位和权威儒学教材之后,科举考试的文体开始采用策论,而废除明经、诗赋、贴经、墨义等试士之法。策论用经书中语句,故称“经义”。经义在当时属于议论文体裁,阐发经书义理,并断以己意,而用对偶却似八股行文,但不要求整齐的八比。元代的科考程式,用经义和经疑,出题于《四书》,此皆为明初四书文之所仿。《明吏》卷七十讲明代命题取士,“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八股文作为取士之法,实始于宋,定于明初洪武,而完备和盛行于宪宗成化以后。八股文取士在客观上起了促进儒学在教育中长期取得统治地位的作用,为封建统治制度的巩固及专制主义政治的实施所需要。清末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期所上的《请废八股试帖摺法试士改用策论》中亦指出,以八股试士,“抉经义而明义理,扶人伦而阐心性”,虽未是以育才兴学,然当自我封闭的社会,“犹幸以正世道人心焉”。这些说明,八股文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根源和政治道德作用的。